立即订阅

什么地观察(窦爱兰、傅顽璐:科学地观察事物,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

欧易app下载

OKEX欧易app下载

欧易交易所app是全球排名第一的虚拟货币交易所。

APP下载   官网注册
2024年05月26日 10:05 来源于:烟月稀财经笔记 浏览量: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辩证思维、城市高质量发展、红色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城市建设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窦爱兰、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辩证思维、城市高质量发展、红色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城市建设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窦爱兰、傅顽璐:科学地观察事物,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

空军指挥学院政治工作系教授窦爱兰、副教授傅顽璐指出,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对于掌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成功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矛盾和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需关注以下几点。首先,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观察事物。要区分阶段,把握阶段性特征和立足新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要明确“善始”和“善终”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善始善终地做好工作;要把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高度统一起来,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其次,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观察事物。要看到矛盾存在的客观性普遍性,坚持问题导向;要看到事物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要看到矛盾共性个性的相互联结,坚持一般与个别相结合。再次,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观察事物。要在把握大势中洞察、在借鉴历史中预见、在把握规律中前瞻、在坚持底线思维中预判,加强前瞻性思考;要有世界眼光,提高政治站位,注意避免本位主义、分散主义倾向,加强全局性谋划;要善于抓根本、抓关键,加强战略性布局;要善于统筹兼顾,注重系统协调,加强整体性推进。最后,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要正确认识环境、善于利用环境、注重改善环境,从事物的外部联系中完整地把握事物;要把握一般要素和核心要素的联系,把握事物内部要素与要素的联系,从事物的内部联系中具体地把握事物;要把握联系功能、过渡功能、转化功能,善于把握事物联系的中介。

摘编自《光明日报》

【游士兵、马瑞:充分发挥“火车头”作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游士兵、马瑞指出,城市是区域人口、产业和要素资源的聚集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城市的“火车头”作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一是优化城市产业体系。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适应消费升级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培育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推动平台经济、虚拟经济等新业态健康发展;积极开展先进适用技术成果转化运用,着力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科技产业体系。二是激发城市消费需求。积极发展网络消费,大力培育信息消费、体验消费、时尚消费等新兴消费业态;扩大健康消费,积极引导居民消费理念由治疗向预防转变,培育健康管理、精密体检等疾病预防消费服务。三是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一方面,要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充分发挥市民主人翁精神,注重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布局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基建,集成打造“城市大脑”。

摘编自《人民日报》

【许徐琪:把红色资源作为生动教材】

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研究员许徐琪指出,党史学习教育要增强实效性,就要创新内容、形式、方法,用好红色资源,开展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一是讲好红色故事,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优势,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二是办好红色旅游,重视教育引导作用,努力保持原汁原味,坚持为爱国主义教育服务,在潜移默化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三是用好革命文物,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经济日报》

【张小刚、熊龙英: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

湖南工程学院张小刚、熊龙英认为,新时代,只有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才能更好地滋养大学生的“拔节孕穗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着力强化文化的提升力、艺术的感染力、科技的拓展力,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二是不断开发和利用好学校的整体规划、环境布局、建筑设施、课程体系,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三是通过开展红色旅游、体验红军生活、重温红色历史,将红色文化融入社会实践,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四是把每个地区所拥有的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融入地方资源,凝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王东红:多种要素纵深相融,推动生态城市建设】

陕西师范大学王东红表示,在对未来城市的探索中,生态文明要素必不可少。但生态城市建设不是生态与城市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者内外系统及其多种要素的纵深相融。首先,抓好自然生态、城市工作、人文关怀的融入。生态城市建设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并强调全局性、整体性、协同性、平衡性,还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服务于人的绿色生活和身心健康。其次,抓好历史文化、现代科技、地域环境的融通。生态城市建设不仅要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而且要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民俗特点、建筑风格等基因,并从实际出发,在工程建造、清洁生产、能源利用、废弃物处理、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强研发和广泛运用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材料等,还要避免缺乏特色风貌的“千城一面”,防止盲目仿造和复制。再次,抓好主体参与、新老城乡、显隐评价的融合。必须加强党对生态城市建设的领导,并增强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注重内部的工业区、商业区与居住区等生态功能区划,将新城开发建设、示范辐射与老城保护修复、改造整治相结合;注重多元长周期评价反馈。

摘编自《中国环境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

来源: 光明网-理论频道

关键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