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订阅

谭虎娃(半月谈丨新时代重温“持久战”精神)

欧易app下载

OKEX欧易app下载

欧易交易所app是全球排名第一的虚拟货币交易所。

APP下载   官网注册
2024年05月26日 10:05 来源于:烟月稀财经笔记 浏览量:
新时代重温“持久战”精神半月谈记者 李浩“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

新时代重温“持久战”精神

半月谈记者 李浩

“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这句经典语录出自毛泽东于1938年春末夏初完成的《论持久战》长篇演讲稿。它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的局势与走向,并指导抗战走向胜利。

时间跨越83载,《论持久战》的光辉经久不衰,它指引中国共产党克服重重艰险,由小变大、由弱到强,其精神及理论价值绵延至今,依旧耀眼夺目。

于乱世之中拨云见日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先后占领北平、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大片国土相继沦陷。

一时间,对抗战失去信心者大肆渲染悲观主义情绪,“亡国论”甚嚣尘上。这种论调被民族失败主义者、汉奸、亲日派所利用,通过论证中国不能抗日,滋长投降派绥靖妥协情绪。不过,平型关大捷、台儿庄大捷等胜利喜讯从前线传来,又使一些人昏了头脑,盲目自信于“速胜”。

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社会上的许多人急躁焦虑,或妥协或轻敌,看问题主观片面,导致“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在当时都有相当大的市场。

抗日战争的发展过程究竟如何?中国能否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怎样才能夺取胜利?多久才能取得胜利?战火硝烟弥漫,对这些问题中国迫切需要答案。在纷杂乱局中,一个冷静、理智、科学的声音从延安传来。毛泽东通过初步总结全国抗战经验,批驳种种错误观点,在《论持久战》中指明抗日战争的基本走势,拨开迷雾。

半月谈丨新时代重温“持久战”精神

1938 年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撰写《论持久战》

中流砥柱在延安

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调研员汤彦宜说,为了写就《论持久战》,毛泽东酝酿已久,提议成立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吸收理论干部和军事干部参加,大家集思广益,形成系统的正确理论。在繁重的工作之余,毛泽东大量阅读资料和著作,从《孙子兵法》到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纵横古今,涵盖中西。

1938年夏,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作出了《论持久战》的演讲。随后,在1938年7月1日出版的《解放》杂志上,《论持久战》首次公开发表。很快,《论持久战》成为全国各界人士争相传阅的“宝典”,并被译为英语向海外发行。

汤彦宜说,毛泽东清晰而科学的判断,回答了人们最关心而一时又看不清楚的问题,使人们对战争的发展过程和前途有了清醒认识,大大提高了坚持抗战的信念。

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谭虎娃说,《论持久战》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其理论具有科学性、前瞻性、指导性。它预见到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3个阶段,并且强调“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这与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理念一脉相承。

历史雄辩地印证了《论持久战》的科学性。回顾抗日战争全过程,《论持久战》所预见的内容几乎不需要什么校正。

来自历史的指引

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论持久战》的力量依然持久,它已成为中国共产党克服困难的精神源泉,在实践中不断彰显着它的思想与精神价值,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续写辉煌。

半月谈丨新时代重温“持久战”精神

1938 年刊印的毛泽东《论持久战》一书局部

1947年,面对国民党的疯狂进攻,党中央战略性地放弃延安城,这正是《论持久战》提出的“以土地换时间”的生动实践。党中央在转战陕北中,指挥人民军队以运动战逐渐消耗敌军,仅用一年便完成了弱与强的转换。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思潮涌动,局势复杂。在历史关键节点,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讲话中提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持久战思想的光辉再次彰显。

在党中央战斗过的陕北,黄土高原植被稀少,曾经是一片荒凉景象。当地干部和群众通过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的绿色接力,让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多公里,持久战的精神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创造了绿色奇迹。陕西省吴起县南沟村老支书闫志雄说,通过20多年的接续奋斗,如今风沙少了,荒山绿了,苹果红了,游客来了,乡亲们吃上了生态饭。

在科技领域,持久战的精神鼓舞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接连啃下硬骨头。2008年,我国正式启动“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建设工作。10多年来,中国通信技术研发从零起步,逐步实现“2G跟随”“3G突破”“4G同步”“5G引领”。持久战的精神让突破西方技术封锁从不可能变成可能。

近年来,中国遭遇芯片等领域的科技封锁,敌对势力对中国的肆意抹黑未曾停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已然开启,与彼时《论持久战》中提到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局面相比,颇为相似。

风浪此起彼伏,各种挑战打压躲不开、绕不过,这是我国发展壮大过程中必经的历史关口,尤其需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充分准备。谭虎娃说,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要继续发扬持久战的精神,客观理性认识优势和劣势,在艰苦奋斗中保持乐观,于变局中开创新局。

(完)

关键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