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弗兰克(美国摄影大师罗伯特·弗兰克去世,摄影人又失去一位精神导师…)
教师节这天,我们却永远痛失一位世界摄影巨匠…
就在今天,Pace-MacGill画廊的Peter MacGill证实了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在加拿大的新斯科舍省Inverness去世的消息,享年94岁。
他曾是无数摄影人的精神导师,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摄影师之一,罗伯特·弗兰克的视觉语言和个人风格改变了美国摄影,也改变了世界摄影的方向。
1959年《美国人》
1954年,弗兰克成为了史上第一个成功申请古根海姆奖金的外国人。在之后的两年里,他开着一辆破车,与妻子玛丽和两个孩子一起周游美国,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审慎地记录了这个张狂而又潜藏着众多危机的国家纷乱生活的方方面面。
与传统的纪实摄影不同,弗兰克并不拍摄具体的事件或者具体的人,他的照片谈不上什么故事性。他把镜头对准的,是“任何人都不会认为适合用艺术来反映的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马路边的流浪汉、阴暗的酒吧、留声机、麻木不仁的面孔、空房子中的电视、墓地、空旷田野上的邮箱、高速公路等等。
1958年,弗兰克从这次旅行所拍摄的28000多张照片中精选出83张,集结成这本《美国人》,但由于当时的美国没有人愿意出版这本而只好书在法国出版。次年,英文版才在美国面世。
现在看来的经典,当时可不是这样被认为的。当《美国人》一出版,便遭到了美国文化界的大声指责。美国的《大众摄影》杂志说:“如果这就是美国的话,那么我们应该把它夷为平地,一切都重新开始,这本书是对美国的攻击。”
“没有意义的模糊”,“憎恶收留他的国家的人”等等,皆是《美国人》面世之时,美国“团队”或个体对于这部作品或弗兰克本人的评论。
它之所以不被大众所接受,并非由于它错误地描写了美国,而是因为它唤起了美国人对所有生活经验中消极部分的回忆,而且,《美国人》的描写看起来与社会上盛行的对美国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赞誉之词大相径庭。馆长想,接受自己的消极一面总是需要时间的。
二战后作为胜利方的美国看上去欢欣鼓舞,然而战争所留“后遗症”之下的精神缺失,美国50年代至70年代的(黑人)民权运动以及“冷战”气氛的围绕,都让当时的美国人变得焦虑、不安、冷漠、疏离,而这些都被弗兰克一一记录。
被称“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小说家杰克·凯鲁亚克,其所著《在路上》等文学作品大概与《美国人》反映的东西不谋而合,作为从最早开始支持弗兰克并为其写序言的人,他似乎比所有人都提前预见了弗兰克的“天分”和“伟大”。他在序言中写:谁不喜欢这些照片的必然不爱诗歌。不爱诗歌的人直接回家去看骑着温顺马儿的牛仔。
《美国人》以开放性的、充满诗意却又饱含忧郁的风格照片,打破了统治美国摄影界的英雄主义与浪漫主义趣味,一举改变了现代摄影的审美取向。在弗兰克的镜头里,当时正处繁荣期的美国成了一片颓败、孤独、感伤的大地。当然,事实证明,最伟大的艺术家往往以其敏锐的感觉先于世人预言某种变化,窥破某种内情。弗兰克毫无愧色地跻身于此类艺术家之列。
“见他人之所不能见”是弗兰克信奉的摄影观,这也解释了:要想改革或者改变什么,首先基于对它的正确认识。只有当你所看到的东西恰恰是人们没有看到或者是不愿意看到的时候,它的挑战性才显现出来。
《美国人》就是这一挑战,也经受住了挑战。它颠覆传统,带领美国进去新纪实摄影。
致敬永远的罗伯特·弗兰克
-
板子(美国6岁女孩遭校长用板子殴打 孩子妈妈录下全过程)
2024-05-26
-
卫星变轨(福建舰航迹出人意料,美国卫星紧急变轨,央视三秒钟镜头泄露天机)
2024-05-26
-
不死不休(不死不休,俄罗斯摊牌:要么摧毁敌对政权,要么俄罗斯被撕碎)
2024-05-26
-
美国疫苗(140万人口美国只援助80瓶疫苗,特多政府:中国给了数十万剂)
2024-05-26
-
出口限制(美国“赶尽杀绝”,再次加大对华出口限制,彻底打破国人幻想)
2024-05-26
-
美国四星上将(助威?美军四星上将现身华盛顿街头抗议现场,不为其他可信吗?)
2024-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