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通识教育)
降水与农业文明。
长城竟然是大自然创造的?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这是大家在小学课本中看到的关于长城的描述。
在古代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要想在陡峭的山岭上修筑长城难度非常大,所以应该在哪里修建长城是值得人们认真考虑的大事。看到这里你是否思考过这样的问题:长城为什么会修建在现在的位置而不是其他地方?虽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长城的选址是由古代统治者所决定的,但是从地理的角度来看这却是由大自然所决定的。
现代地理学家将长城分布图与中国降水分布图重叠后有了惊人的发现:长城的走向竟然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位置基本吻合!所谓等降水量线是指在地图上将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的线,它可以反映一个区域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
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是中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是中国半湿润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它以中国东北部的大兴安岭为起点,中间经过张家口、兰州、拉萨等重要城市,最后在西南方向达到喜马拉雅山脉。在华夏大地上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横跨东北与西南,将两侧分为截然不同的景观。
在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东南部由于受到来自太平洋、印度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这些地方的降水条件较好,能够生长高大的乔木,所以自然植被以森林为主。再加之受季风影响,在夏季热量充足的同时降水也非常充沛,提供了良好的水热条件,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所以这里逐渐发展成为农耕文明。
而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西北部由于地处内陆,受季风的影响小,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所以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不足以支撑农业生产,所以成为了游牧民族的乐土。于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就成为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自然分界线。
理想状态下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井水不犯河水,但事实上迁徙不定的游牧民族生产的产品单一,在经济上难以与农耕地区生活的人们竞争,因此经常南下入侵农耕区。于是两种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为抵御游牧民族的侵扰,确立一种退可守进可攻的态势,农耕民族修筑了万里长城。其修筑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袭击,曾修筑连排的城堡进行防御。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尤其是匈奴强大起来,由于他们擅于骑射,行动速度快,中原小国们为了抵御匈奴的袭击和掠夺开始修筑起长城。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北方仍受到匈奴的骚扰,于是修缮和连接了战国时期的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长城的修筑历时2000多年一直持续到了明朝,有意思的是一旦气候发生变化,长城的位置也会随之发生改变。比较有名的案例出现在明朝,当时中国经历了"小冰河期",气候比秦汉时期更寒冷,原来的宜农地区因气候寒冷而变为游牧民族的牧场,所以农牧分界线南移,这是造成明长城比秦汉长城位置偏南的原因之一。
人名币制作,为什么采用新疆棉?点赞关注,我们下期见。记得点赞关注我。
-
部位(学生班里裸露隐私部位引深思:家校社如何共同应对)
2024-05-26
-
推理电影(趁着假期,这8部烧脑电影看起来)
2024-05-26
-
信息学院(客观理性地聊聊湖南信息学院)
2024-05-26
-
中国汉服(汉服是指中国传统服饰吗?)
2024-05-26
-
乳腺有结节(乳腺结节的症状及治疗方案推荐)
2024-05-26
-
宫颈癌(得了宫颈癌,麻烦一个接一个光4个症状就让人吃不消)
2024-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