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订阅

日本幼幼(海派儿科大家——​董廷瑶老先生平生事迹简介)

欧易app下载

OKEX欧易app下载

欧易交易所app是全球排名第一的虚拟货币交易所。

APP下载   官网注册
2024年05月26日 09:05 来源于:烟月稀财经笔记 浏览量:
近代以来,上海以丁甘仁为首的一批中医家开学院,广收徒,不拘于门户之见,不泥于中西之分,以中医为基,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在上海形成了所谓海派中医

近代以来,上海以丁甘仁为首的一批中医家开学院,广收徒,不拘于门户之见,不泥于中西之分,以中医为基,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在上海形成了所谓海派中医,今天介绍一位儿科大家,须知上海儿科不止徐氏儿科。


董廷瑶(1903—2002),字德斌,号幼幼庐主,当代著名中医儿科泰斗。他出生于中医世家,弱冠之年随父学医,刻苦研读《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领悟颇深,常能据典引经临床发挥;熟谙《小儿药证直诀》《幼幼集成》等儿科名著,更能取其精华,灵活运用;既精于儿科,又能旁及内科、妇科,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最终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术理论体系和治疗法则,成为“董氏儿科”奠基人。

1903年6月,董廷瑶出生于浙江鄞县南乡董家跳村里的一户中医世家。据《鄞县通志》记载,董氏先祖名董暗,字叔达,东汉人,奉母至孝,人称“董孝子”。董母爱喝溪水,孝之董暗为母筑室溪旁,以便母亲随时汲饮,现宁波的慈溪市名即由此而来。东汉延光三年(124)敕封“孝子”并立祠以祀,在宁波城南建董孝子庙,现保存完好。慈溪董氏自宋代迁鄞(今宁波城区),至清代时,鄞南董家跳村董氏一族人丁兴旺,至今民风淳朴。

董廷瑶的祖父丙辉公是名中医,擅长儿科,在当地颇有名气。董廷瑶的父亲水樵公,字乾增,号质仙,也是名中医,曾拜学于同邑儿科前辈石霖汝先生之门,以其勤学苦研,尽得石氏之心传,以痧、痘、惊、疳四大要证为擅长,对其他杂病亦颇有心得,中年以后医名渐噪,求诊者近悦远来,舟楫相接,络绎不绝。

董廷瑶上有六位胞姐,长兄早逝,加之董廷瑶自幼聪颖过人,因此父母对其钟爱有加。其父督教甚严,七岁时即延请秀才老师给予启蒙教学,后习经史子集,对其中的一些典籍能精读背诵。由于天资聪敏,又用心攻读,领悟较深,故董廷瑶早年即能文。他15岁起教读《素问》《灵枢》《伤寒杂病》《温病条辨》及汉唐方书,16岁起即随父学医并侍诊,学业猛进,根基渐深。然而,在他18岁那年的春天,父亲董水樵感温不治而病故。他悲痛之下,勉承慈父遗志,在弱冠之年独自应诊。他自感年少学浅,医疗经验尚不足,一边四处虚心求教中医前辈,以求深造,一边则临诊细心观察,力求辨证正确,取得疗效;诊余又兢兢业业,博览群书,上溯《灵》《素》,下逮近贤,旁及宋元诸家,理论与经验不断提高。他夜间静坐常回忆疑难病案,索卷重温典籍,解惑求证,悉心钻研,因此小儿疾患及各种疑难杂症经他诊治,常获妙手回春而病愈,故“董廷瑶”的名字不胫而走,享誉四乡。

董廷瑶21岁那年,农历四月初九晚六时半饭后,他正在家与族人商榷改组当地的崇德小学事宜,谈兴正浓,突然,有人问:“廷瑶先生在否?”他以为是熟人,即点头相迎。仰面一看,乃素未谋面的陌生人。来者二人,操绍兴嵊县一带口音。还未等他反应过来,来者已面露狰狞,掏出手枪,将他迅速绑架起来,藏匿于奉化四明深山,并向家属勒索巨款。在被绑架的10天时间里,他一边与绑匪机智周旋,想尽办法如何脱险,一边给绑匪讲解《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小说,绑匪听得津津有味,分散了注意力,所以没有为难他,后终于以8500银元方得赎回脱险。

事后,他母亲深感乡居不宁,董廷瑶遂举家移居宁波城内东大路东马巷27号(今中山东路中农信大厦一带)悬壶行医;并撰写《匪窟十日记》一文,发表于宁波《时事公报》,连载15日。其惊险曲折的经历轰动乡城,其更以精湛之医术、高尚之医德而日渐名扬甬城。自此,求医者甚多,可谓门庭若市。董廷瑶素存幼幼之心,故以“幼幼庐”作为堂名。董廷瑶昼日门诊繁忙,夜间挑灯攻读医籍,手不释卷,久而心力交瘁,肺痨缠身,形瘠咯血。当时无特效抗痨之药,生命可虑,在知医之下,他试服野山参,每日1钱炖服。1个月以后,其胃口形气渐复,脾健胃和,土能生金,肺气得以保养,痨疾自愈。此后董廷瑶于每年春季生发之时,分10天连服野山参1两,10年后肺结核钙化而愈;尔后每于冬至自配膏方调理,直至高年仍精神矍铄,思路清晰。

1926年董廷瑶与吴涵秋等人成立了鄞县中医公会,1927年更名为宁波中医协会,并为该会的执行委员兼常务委员、经济科长。

中医学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做出了重大贡献。自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由于有的人崇洋媚外,对祖国丰富的医药遗产抱着民族虚无主义思想,逐步形成了中西医对峙的局面。当时有个曾在日本学过西医的宁波镇海籍人余云岫,在他所著《医学革命》一书中大放厥词:“尤其是国医,真是莫名其妙,大章不能脱离野蛮民族的气味。”他提呈了“废止旧医以扫除医药卫生之障碍案”,声称“旧医一日不除,民族思想一日不变,新医事业一日不能向上,卫生行政一日不能进展”,并提出了废除中医的具体措施(即所谓处置旧医六项方法)。1929年3月,国民党政府的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了余云岫提案,妄图废除中医,一时舆论哗然,立即受到全国中医药界的坚决反对。于是,在上海总商会召开了全国中医代表大会,中医药界同人及社会上的明智之士纷纷积极登上论坛,慷慨陈述利害,与之抗衡。宁波中医协会为舆论界中之呼声颇高者。出席会议的宁波代表共三人,即董廷瑶、王宇高、吴涵秋。董廷瑶虽然专心业医,但时时关注着时政,忧国忧民,对当局废止中医药案更是忧心如焚。他代表宁波中医协会草拟议案,同仇敌忾,成为反对废止中医抗争运动中有力的精神武器,为捍卫中医事业起到了积极作用。会议开了三天,董廷瑶等全国各地代表纷纷发表演说。他们指出:“中医药一旦任其废止,则全国四万万同胞之生命健康更堪深忧,此事关系中华国家之盛衰,与国民之健康既大且巨……”又说:“如以中医中药为古旧也,则中医中药,自神农、黄帝创始以来,精进于汉,博大于唐,变化于宋元,妥善于明清,代有发明,代有进步……整理固有,采取未有,更属日新月异,大有进步,何旧之有?”用事实予以有力驳斥,阐明了中医中药不但历史悠久,且具有其自身的系统性、科学性,实践证明疗效显著,不但有存在的必要,而且也应和西医西药一视同仁,予以发扬光大。会议期间成立的“全国医药团体总联合会”还发表宣言,组织赴京请愿团。会议胜利闭幕,请愿团旋即乘夜车抵达南京,要求国民党政府取消废止中医的议案。在广大中医药界坚决抵制和抗议下,在社会公众舆论压力下,国民党政府不得不中止提案的执行,同意成立“国医馆”。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领导提倡中西医结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弃其糟粕,汲其精华,才使中医真正获得了新生。捍卫中医事业的生存与发展,董廷瑶可谓鞠躬尽瘁矣!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宁波城区亦迭遭日寇轰炸,宁波势必沦陷,不得已,董廷瑶于1938年携家眷逃难赴上海,希望战争结束后重回宁波。根据当时的战争形势,短期内难望平息,故董廷瑶暂时安身租界,再度开业行医以谋生。由于旅沪的宁波人及逃难来沪的同乡众多,所以诊务得以顺利开展。因董廷瑶医术精湛,疗效显著,患者获得痊愈后欣喜不已,又转辗介绍,甚至上海本地人都慕名前来求诊,使得董廷瑶诊务更加繁忙,声誉日上,终成上海名医,于是暂时不考虑回乡,自此定居上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大力振兴卫生事业,十分重视中医事业的发展。在党的号召下,1951年,董廷瑶约集了20余位中西医同道,共同集资创办了上海市新成区(今静安区)第二联合诊所,从此走上了医务集体化的道路。董廷瑶工作极其认真负责,精心诊治,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光荣地被选为上海市新城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并于翌年参加万人检查团,全面检查全区大小卫生单位,深入在基层,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1958年,上海地区儿童麻疹大流行,董廷瑶放弃私人诊所门诊业务,积极参与到救治工作中,当时有人说他是“戆大”,但他很高兴,对能千方百计地救治小患者感到无比光荣,并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患儿的死亡率由流行之初的10%下降到0,为此受到了上海市卫生局的表彰。是年,他在静安区中心医院工作期间,在区卫生局的领导下创办了四届中医带徒班,自任班主任兼教研组长,讲授《医古文》,并聘请各医院名老中医任课教学。他以身作则,治学严谨,采用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教材,学生半天上课,半天随老师临床应诊,五年为一届。由于理论能及时应用于临床实践,学员进步很快,结业后在区内各医院当中医师,10年后都成为中医骨干或任科主任,使静安区各医院的中医科医术水平得到了提高。

1967年6月,董廷瑶还主动要求参加下乡医疗队,去南汇县坦直公社为农民群众服务,门诊出诊,天天都很忙碌。有一次,董廷瑶乘一叶小舟到五里外去出诊,因船小而江阔水流急,舟翻而落水,幸被救起,他虽受虚惊,但上岸后穿着湿衣即为患儿治病,患儿家长十分感动。董廷瑶良好的品行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为党和群众所尊重,因而被连续推选为静安区第三、四、五、六、七届人民代表,直到其调离静安区,被聘为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长为止。

1977年6月,静安区中心医院专门成立了董廷瑶学术经验整理小组,整理组成员有董廷瑶本人、医教科科长、学生等八九人。是年,董廷瑶当选为上海市政协委员,连任至1986年,并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员会委员。

1978年,由董廷瑶、徐蔚霖、徐仲才、王玉润、朱瑞群等老前辈分工负责的上海市中医儿科年会胜利召开,盛况空前。

1977~1978年,董廷瑶两次被评为静安区先进工作者。在此期间,通过大量临床实践,董廷瑶对疗效显著的疾病总结经验,发表了《小儿口腔疾病的诊治经验》等多篇学术论文。

1979年,董廷瑶被聘为上海市高级科技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同时被上海中医学院专家委员会聘为专家委员。

1980年,董廷瑶担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长,并在文献馆创办了《杏苑》中医杂志;同时,他又被聘为上海市中医院顾问与《上海中医杂志》编委会顾问。年过八旬的他在完成文献馆内外公务的同时,始终不忘另一重要任务,就是振兴中医队伍。经请示卫生局领导即举办了上海市卫生局中医研究班,他亲自兼任中医研究班主任,并聘请上海中医药大学著名老教授及市内名医讲解《内经》《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和特色流派经验。中医研究班的学员对象是各医院的中高级中医师,其中包括市区各医院的科主任。他们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有10年以上的临床实践经历,他们来研究生班脱产学习1年。学员们在这里既重温了经典,又学到了上海市众多名中医独特的临床经验,明显地提高了中医学术理论水平与临床水平。董廷瑶一共举办了五届研究生班,约200余人参加,为各医院培养在医、教、研方面高层次的中医人才做出了贡献。

1983年,董廷瑶被聘为上海市中医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并被评为上海市卫生先进工作者。1984年,董廷瑶被评为上海十大名医之一。1985年,他从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退居二线,任名誉馆长,但他仍坚持在医、教、研一线,继续带教学生应诊,为众多患儿治病解痛,并开展中医科研做出贡献,获得了上海市卫生局“从事中医工作五十年,为祖国医学做出贡献”的奖状。1988年,他被聘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是年,宁波地区遭受洪水灾害,他捐款5000元,获得了宁波市人民政府的荣誉奖状。

董廷瑶毕生热爱中医事业,他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挽救了无数病儿的病痛和生命;他不但身体力行,同时还十分注重培育中医的接班人。董廷瑶成名以后即收徒传教,培养了数十名学徒,其中很多都成为沪、甬两地中医儿科新一代专家。他治学严谨,敬业爱才,对儿孙与学生一视同仁,不分亲疏,严格带教,周详讲解,毫不保留地将自己数十年历练而得的宝贵经验和心得传授给他们,并督促他们总结撰文提高理论水平,进行临床研究,最终培养成为董氏儿科学术带头人。他们应用董廷瑶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为患儿治病,获得了十分显著的疗效,备受家长赞誉。

由于董廷瑶在中医临床和教育事业上做出了杰出贡献,1990年董廷瑶荣获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和奖状,同年被评为首批全国500名老中医之一、著名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班的指导老师,同时确立学术经验继承人为王霞芳。他虽已届耄耋之年,仍不辞辛劳,再次收徒悉心授教3年,使学生能获真传。

董廷瑶经常告诫身边的医生,要“先学做人,后学行医”。他认为,良好的医德比医术更为重要。要发扬中国古代医圣行医的优良传统,医生必须具有高尚的医德。他说,一个高尚的医生一定要以解救患者的痛苦为职责,不贪名声,不图金钱,对患者抱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治疗工作要仔细认真、有始有终。遇到危险的病症,不要先想到自己的利害得失而瞻前顾后。如果遇到传染病患者,医生虽然要保持清洁,讲究卫生,却不能有所顾忌,害怕接近他们。需要出诊的时候,不管路途怎样险阻,不论酷暑严寒,即便是在夜晚,自己尚未吃饭,都要立刻出发,要以治病救人为要。

董廷瑶对患者爱护备至,他应诊时虽有限额,但对远道而来的患者都尽量满足其要求,宁愿自己辛苦一点,也给患者加号诊治。来信问病者,亦多给予答复或寄去药方,因而得到患者的尊敬和爱戴。董廷瑶经常对身边的医生说,到医院求医的患者,精神上、肉体上都正遭受着疾病的折磨,尤其希望得到医生的关心和爱护。医生对患者说一句温暖的话语,做一件关心的小事,送一个善意的微笑,都会使患者得到莫大的安慰。“良言一句寒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为医者还要注重语言亲切得体,这也是良好医德品质的重要表现。要让患者感觉到,医生像自己的亲人一样。另外,董廷瑶认为医生在医疗活动中还须控制自己的情绪,既不能因自己情绪不安而影响医疗操作,又不能把自己的情绪感染给患者,影响患者的疗病康复。董廷瑶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楷模。

董廷瑶认为,一个好的医生还应该有优良的文化修养。学医之道,要治学严谨,主张由博返约,由通而专。作为一名中医,除研读医著之外,也应涉猎文、史、哲、数、理、化、天文、地理及其他有关的边缘科学,俾能获得广博的知识。任何一门学问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可以互相渗透、互相启发,甚或互相嫁接移植的。基础宽广而扎实,学问的造诣才能更高深。他说:“有的人只读了几年医书就骄傲地说天下没有他治不了的病。但是等他做了几年医生之后,才明白自己的知识实在太浅了。以为自己天下第一,骄傲得了不得,这是医生致命的弱点。”

董廷瑶一生业医,诊治患者百万之众,为无数患者延年益寿,或许正是这个原因,上苍给了他最好的回报,他也获得了长寿,活了整整99年。对董廷瑶的长寿养生之道,外界颇为津津乐道。在他90岁高龄时,上海市卫生局及中医界同人为他举办祝寿会,大家在祝寿会上看到他精神矍铄,腰背尚挺,眼不花,耳不背,神不倦,而且思路敏捷,言谈爽朗。当得知他每周还能坚持坐堂门诊3次,有时一天看病人数达100人次时,大家感到很惊奇。有人问他:“如此高龄,何必坐堂?”他笑着回答:“淡泊名利,寿人寿己。”

1999年,董廷瑶已达97岁高龄,因年迈多病,方停止门诊。但其余生之年,若遇疑难患者求治,仍不忘指导学生,精细辨治,解惑释疑。

2002年2月28日,一代中医儿科名医董廷瑶在上海谢世,享年99岁。

董廷瑶行医80多年,一生诊疗上百万人次,用心诊治疑难危症,活人无数。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为广大儿童的健康呕心沥血,贡献毕生,在中医界享有崇高的声誉,被誉为中医儿科泰斗。

董廷瑶不但精于临床,而且善于总结提炼,一生撰写了近百篇有指导意义的医学论文,独著和编著了四部儿科专著——《幼科刍言》《董廷瑶幼科撷要》《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董廷瑶》《董廷瑶医案》等,至今仍指导着儿科医生的中医理论学习与诊疗实践,为后学之辈留下了宝贵财富。

董廷瑶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都投入到了中医事业中,并且无私地将自己数十年研究心得与宝贵经验悉心传授给了学生。如今他的学生遍布国内外,为更多的患者治病祛痛,弘扬了中医学精粹,可谓桃李满天下。他为中医事业鞠躬尽瘁,是位备受人们敬仰的中医大师。


今天没有划重点


文章内容部分摘自《海派中医董廷瑶临证撷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作者/封玉琳等。编辑/校对/小丸子她爹。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联系。

关键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