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臻化境(为什么日本保留了唐朝文化,中国却没了?唐朝正统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日本保留了唐朝文化,中国却没了?唐朝正统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日本人自豪地宣称"大唐的正统在日本",而中国人则不以为然。究竟是中国将这些文化抛弃了,还是日本曲解了唐朝文化的本真面目?我们不妨追溯历史的发展脉络,探寻这个谜团的答案。唐朝时期确实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代,繁荣的都城长安孕育出了无数令人赞叹的文化瑰宝。那些曾经轻易获取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在漫长的岁月沉淀中为何却消失在了中国大地?而偏安一隅的日本为何能够"捡"到并"留"住这些独特的文化因子?
一. 大唐盛世孕育出的美食文化
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景气远播,国力强盛,文化发达。当时的都城长安,更是商贾云集,物产丰饶,繁华热闹非常。唐人山珍海味,应有尽有,其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莫过于那道源自前朝,却在大唐时期达到巅峰的鱼生。
鱼生,顾名思义,即用新鲜活鱼制作而成的生鱼片菜肴。其最早可追溯至上古时期,当时的先民们栖居沿海,以打渔为生,不得不将捕获的鲜鱼生吞活剥,以解馋腹之渴。渐渐地,这种食用方式便流传开来,成为一道地道的民间小吃。及至隋唐之际,鱼生已臻化境,远销京城。
当时的长安城内,鱼生可谓无处不在。街边小摊,宫廷御膳,无一不以此为上品。贵族豪门们更是将鱼生视为身份地位的象征,争先恐后地将鱼生供给宾客,以炫耀自家的财力。久而久之,鱼生在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赞之下,名声由民间走向了士大夫,成为一道极负盛名的佳肴。
李白曾在其诗作《钱唐举酒膳》中,描写着他与好友把盏言欢时,佳肴美馔摆满了一桌:"生鱼玉籍飞红尘,宫花嚲蕊踏春阴。"诗人以"生鱼玉籍"四字,形容鱼生此道菜肴鲜嫩味美,口感悦人。而另一位大诗人杜甫也在《金缕游苑有气象句 》中写道:"嚲藏玉鳞春鲜籺,龙姿虎踞捍金钩。"两人都对鱼生赞赏有加,可见其地位之尊崇。
除了诗人歌颂,当朝宫中御厨的烹饪秘笈中,对鱼生的制作方式亦有专门记载。其材料除了需新捕获的鲜活鱼类,酱油和生姜均是必不可少的配料。制作时将鲜鱼切成薄片,再配以酱油和生姜等佐料。这道看似简单的菜肴,实则对食材的鲜嫩程度要求甚高。如若鱼身略显老旧,口感恶劲,便会令人难以下咽。
二. 遣唐使:日本学习大唐文化的媒介
自唐朝建立之初,中日两国即已展开了频繁的文化交流。在整个唐代,日本政府曾多次派遣遣唐使团前往长安,希冀能借此机会窥探中原文明的精华,为本国引进先进的制度和文化。
遣唐使的确立,缘于公元607年,当时日本国内正值乱世,战火纷飞,朝野上下莫不希望能够向强大的隋朝效法,实现国家的统一。于是,在推古天皇的主持下,日本第一次派遣遣隋使前往中国。经过将近一年的行程,遣隋使终于抵达当时的大都城——大兴城,并深入学习隋朝的制度、文化和礼仪。由于受到隋朝的热情接待和恩惠,遣隋使归国后将所学所见充分传播,推动了日本国内的极大改革。
就在隋朝刚刚被推翻之际,日本又先后派出了三批遣唐使团,分别是于唐朝武德年间、垂拱年间和开元年间。无论是使团的规模,还是访问时间的长短,都是史无前例的。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开元二十年(732年)派出的遣唐使团。这批遣唐使由渤海国小藩王恭牒、同宗赤儿等百余人组成,从日本出发,途经朝鲜半岛,最终于三年后平安抵达长安城。
在长安,遣唐使们全面学习了唐朝先进的文化、制度和技艺。开元盛世的长安,作为东方的文化中心,汇聚了无数贤能之士,也孕育了大量文化瑰宝。遣唐使们如饥似渴地学习书法、医药、天文历算、佛教等领域的知识,同时也向当地人请教生活方式,钻研衣食住行的门道。不仅如此,他们还将许多在长安城流行的物件和习俗带回日本,以期在本国得到传播和推广。
除了向朝廷要员虚心学艺之外,遣唐使还走访了不少文人雅士和名门贵族。通过日常的交往和聚会,他们渐渐熟悉了长安人的生活习惯和风尚礼俗。席间,他们或赏析诗词歌赋,或品尝佳肴美馔,或观摩技艺和游戏,对长安的文化生活可谓是了然于胸。在最后的离京前夕,遗憾的是他们只能带走生活用品的一小部分,而大部分文物和技艺却只能凭着记忆传布回国。
长达三年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让遣唐使们对长安城爱恨交织,既向往那里灿烂的文化,又畏惧时日流逝后再也无法亲身体会。及至返回日本,所见所闻所学都被详尽记录在了报告之中,并带动了日本国内的一场新文化运动。从此,日本开始大规模学习和引进唐文化,无论是服饰、食物、建筑,还是诗歌、游戏、娱乐方式,无一不借鉴于大唐,这种风潮一直延续到了平安时代。
三. 日本式"唐风":失真的文化继承
尽管遣唐使团竭力向日本传播唐朝的文化精髓,但在通过重重时空阻隔后,这些文化元素终究发生了一些变异和曲解。正如日式"刺身"与唐代的"鱼生"所呈现的巨大差异一样,在服饰等其他领域,日本式的"唐风"也早已背离了本真的唐朝风尚。
生鱼片菜肴在唐朝时期风靡京城,贵为上宾餐馔,而到了日本,它却蜕去了高贵的外衣,堕落为平民小吃。按照唐朝御膳房的做法,鱼生的配料除了生鱼外,还需添加酱油、生姜等佐料,制作精细考究。而日式刺身则粗犷直率,仅仅是将生鱼切成薄片,再简单地浇些酱油或芝麻油,口味远不及鱼生那般养生馥郁。
除此之外,就连器皿的搭配也截然不同。唐人讲究食器质地精美,器形设计别具匠心,富丽堂皇的餐具令食物味美观赏;而日本人则素以樸素朴实为美,醋瓶、筷托之类的饰品使刺身的摆盘显得略显粗陋。由此可见,尽管两种食物的本质都是"生鱼片",但日本式的刺身已经完全背离了源自唐代的鱼生的本真面目。
除了美食之外,日本在服饰方面对唐制的继承也同样失真偏颇。平安时代诞生的"振袖"和"铰纽",虽然外形上都借鉴于唐装的式样,但已经与唐制的真谛渐行渐远。
举例来说,唐代妇女最为流行的服装便是交领直裰,下穿深衣,外罩袿衫。交领系扣于颈前,遮盖住颈项,上衫则是对襟开衩,遮掩整个胸口,可谓是相当保守端庄的打扮。而日本的振袖却将衣领开至锁骨,露出部分雪肩,加之袖长及地,造型飘逸开放,与唐代女性的朴素端庄截然不同。
再看铰纽,乃是日本人仿效唐装而设计的一种男子束带。在唐制中,这类腰带主要起到遮掩下体和固定衣衫的作用,故而十分简朴平实。但到了日本,人们却将其加以雕镂,添进了代表身份地位的纹样刻印,与其说是服装,不如说这已是一种身份的象征。由此可见,日本虽然在形式上模仿了唐制的旧貌,但内在的审美理念和文化内涵已与唐朝渐行渐远。
除了服饰和美食,日本人在生活方式上对唐制的继承也有许多曲解的地方。比如广为人知的"榻榻米",就是起源于唐人席地而坐的习俗。但日本人为了在狭小的室内节省空间,将可供人们席地而坐的草席进行提高加固,既可用作坐垫,也可当做睡榻,成为了日式家居的特色。这种做法虽然出自"席地而坐"的传统,但已经大大背离了唐人的本意。
四. 文化前进中的淘汰与保留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进程都难免会经历淘汰和保留。有些文化元素或因不合时宜而被抛弃,有些则被新事物所取代,只有那些独树一帜、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才能穿透时空,绵延不息。
正是出于这一原因,中国与日本在保留唐代文化遗产的做法上,出现了天壤之别。在中国,唐朝的许多习俗终将在时代的洪流中被新事物所取代,但日本由于地理位置的偏僻和文化保守主义的影响,反而能够将当年的唐风保留得相对完好。
不难发现,唐代的文化在日本几乎以一种"活化石"的形式存在着,但在中国大地上却早已被磨平了棱角。这一现象的根源还要从唐朝之后中国的发展历程说起。
唐朝之后,历经五代十国的分裂与统一,中国在北宋时期迎来了新一轮的文化发展高峰。在当时的开府大邸和市井街头,处处可见桌椅文化的盛行,地面坐垫席地而坐的旧习渐渐不复存在。与此同时,一些独具匠心的新的用具也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如架桌、靠椅等,无一不是对唐代生活方式的颠覆。
由于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饮食文化也在这一时期悄然发生了变迁。酿酒技术在北宋达到了高峰,酒馔佳肴俨然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对菜品本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油炸、醋渍、糖炖等烹饪技法层出不穷。相比之下,唐代盛行的鱼生及其制作方式自然显得略有单调,逐渐被新时代所抛弃。
时移世易,北宋随即被金人所灭,大宋江山几度更迭,文化发展也被阻断了脚步。及至到了元朝,在蒙古人统治的影响下,一系列新鲜事物接踵而至,大唐的余烟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烧烤、火锅、酸菜等新式美食成为当世的流行,独具元代风味。
而在遥远的岛国日本,人们对唐朝文化的保存却因循守旧,始终未能突破那个时代的框框。或许正是这份顽固的保守,才使得如今的日本依旧能让我们找到一些唐代文化的蛛丝马迹。尽管这些遗存也许已不再具有原有的风貌,但经过时间的沉淀,它们也散发出别具一格的独特魅力,令人向往。
五. 时空隔阂:日本借鉴唐风的局限
纵观中日两国在借鉴唐朝文化时所呈现出的巨大差异,我们不难发现,时空的隔阂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
地理位置的偏僻,导致了日本对唐风的移植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唐朝鼎盛时期,中原文化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但这股文化浪潮却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最终传播到遥远的日本列岛。从遣唐使启程至归国,往往需耗费数年时日,这期间唐朝的新旧变迁,他们未必能及时了解。
再加上文化传播的过程本身也充满了重重障碍,诸如语言不通、生活环境差异等,皆使得遣唐使在学习唐文化时受阻重重。即便他们费尽心机,汲汲营营地向长安人请教习俗礼仪,但终归无法完全还原唐代的原貌。退一步说,就算他们在长安城内亲身体验再长时日,对唐人的生活方式了如指掌,到了重返日本后,这些见闻也难免会在民族文化的重重影响下发生扭曲和变形。
此外,日本文化发展的滞后性,同样也是造成其对唐朝文化移植存在局限性的原因。唐朝作为当世最为先进的文明古国,其科技文化的发展程度远远领先于当时的日本。遣唐使虽然拥有学习的热忱,但无可避免地会因为本国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而无法完全消化吸收唐制的精髓。
比如说,唐朝时期医药学的发展已经相当先进,但由于日本当时医学理论严重滞后,他们在学习唐代医术时难以彻底领会其中的精微奥妙。再如唐代的印刷术、造纸术在当时已臻化境,但在日本这些技艺却依然停留在手工作坊的小作坊水平。种种文化发展的落差,导致日本人对于唐代文明的借鉴存在着无法逾越的障碍。
归根结底,日本之所以能够留存大唐文化的种种痕迹,更多是出于其地理位置的偏僻和文化保守主义的影响,而非有意识地去保存这一文化瑰宝。相较之下,中国人则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将先进文明不断吸纳同化,并在此基础之上推陈出新,最终使得唐代的文化在洪流中失去了原本的踪影。
-
板子(美国6岁女孩遭校长用板子殴打 孩子妈妈录下全过程)
2024-05-26
-
卫星变轨(福建舰航迹出人意料,美国卫星紧急变轨,央视三秒钟镜头泄露天机)
2024-05-26
-
不死不休(不死不休,俄罗斯摊牌:要么摧毁敌对政权,要么俄罗斯被撕碎)
2024-05-26
-
美国疫苗(140万人口美国只援助80瓶疫苗,特多政府:中国给了数十万剂)
2024-05-26
-
出口限制(美国“赶尽杀绝”,再次加大对华出口限制,彻底打破国人幻想)
2024-05-26
-
美国四星上将(助威?美军四星上将现身华盛顿街头抗议现场,不为其他可信吗?)
2024-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