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楼(炮楼在战场上有多恐怖?为什么德国的炮楼几乎根本炸不掉?)
影视剧和军事题材小说之中,经常涉及到一种常见的军事设施,它就是炮楼。炮楼的“出镜率”很高,很多朋友喜欢问:这个炮楼是什么东西?它在战场上有多恐怖?它的历史渊源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它在古代和近代军事历史上,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对于这些知识,朋友们了解吗?今天,我做一个简略的解答。
先看下面这一张照片。这是位于德国柏林的一座炮楼,也被称之为柏林防空塔。看看广场上的行人,是多么的渺小,就和蚂蚁一样,反衬出德国人建造的炮楼之雄伟壮观,以及无比坚固。
炮楼,其实就是碉堡的俗称,在近现代是一种四周有枪眼,可以瞭望并射击的高碉堡。也不一定就配置火炮,但这种四周凿有用来了望、射击的枪眼的碉堡,对于作战能发挥一定作用的圆柱形或者其他形状的建筑,可以在战场上发挥巨大的作用。
文献中记载大量的事实,认为“炮楼”的说法不会晚于宋朝,它最早的源流大概是春秋之际就有的“高葆”(亦读为“高堡”)及其设置烽燧的建筑;同时又考证出,在汉族占强势的中古和近古,人们往往称自己的高防建筑为“炮楼”,称蛮夷之风的高防建筑为“碉楼”。古炮楼遗址由主楼、地道、典当行遗址和古井组成。高七层,墙身厚度达到80厘米,本地称为“粽墙”。墙身的材料不单是沙、石灰和黄泥,还加入了炒过之后的糯米粉、红糖与沙、石灰和黄泥一起搅拌作成材料建成,使墙身更结实坚固、韧性更大。
三国混战时期,河北的著名军阀公孙瓒为了躲避袁绍的军事压力,给自己修筑了几十米高连绵几十里的望楼,把老婆孩子粮食财货都藏在里面,一有风吹草动就龟缩起来,由于建筑坚固结实,居然硬生生的拖住了袁绍十几万大军数年之久,以至于给了当时势力相对弱小的曹操政权以发展壮大的宝贵时间。公孙瓒修筑的这个望楼,就是古代三国版的炮楼。如果没有这种让袁绍都长时间束手无策的炮楼,也许曹操就提前被强大的袁绍势力消灭了,中国历史也将改写。说炮楼改变了三国历史的进程,一点都不为过。
到了近代,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时,每到一处都构筑起碉堡来,以镇压人民的反抗,群众称“碉堡”为“炮楼”。小时候看了很多抗日战争的影片,对日军的炮楼印象深刻。当时并未多想,只感到“龟田”们到侵略他国,只能龟缩在这样丑陋的军事建筑里。但这样丑陋建筑确实有用。
日军的炮楼通常是地上三层结构,在10平方公里区域内约有三到四座,且建筑在瞭望视线很好的高坡地势,形成三角或者四角互联防守,这是做到了“以点带面”的战术效果。一座典型的炮楼,大约有日军一个班(10~15人)防守,更大一些的炮楼由一个小队(相当于排)防守。日军炮楼配备了重机枪、掷弹筒等较远程武器,可以形成前方1200~2000米半径的防御距离,加上一些防护用的人工沟渠环绕在周边,虽然一般不会配置真正的火炮,但在中国战场上已经可谓固若金汤。每夺取一座这样的炮楼,主要只有轻武器的我们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曾经有两个营合围了日军炮楼,打了两天两夜,伤亡了100多人,也没有拿下来,最终只能撤退。
日军炮楼在战场上的主要作用有:
一是居高瞭望,便于观察。二是具备重火力,扼守重要交通线。三是驻军,利用炮楼坚固的建筑,驻守军队实施要地防守。四是易守难攻,可以以此来争取时间,向友邻部队传递信息。
此外,在重要的铁路干线沿线,尤其是隧道涵洞、桥梁附近,为了防御抗日力量的袭扰、破坏,日军亦修筑大量的碉堡工事,这类碉堡体积较小,一般容纳3~5名士兵,设有机枪射击孔1~3个,用于控制沿线。
而欧洲战场上的炮楼,尤其是德军修建的炮楼,论规模尺寸和坚固程度,比日军的炮楼要高出几个层次。
德国柏林在二战期间修筑了坚固的防空塔,这就是一种巨型且在当时几乎坚不可摧的炮楼,不仅可以防空,还可以阻击地方的装甲部队。柏林的防空塔的底层,其外墙厚度达到了5米,由粗钢筋、各种建筑钢材为框架,使用高标号特种水泥浆灌注,自然坚固异常!楼顶配置4部高射炮,上可打飞机,下可扫射坦克步兵。而普通的航空炸弹和榴弹炮,对这样坚固异常的建筑物只是挠痒痒,最多炸坏一点外皮。
当时,柏林防空塔给发起总攻的苏联红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居高临下的一次齐射就让苏军方面阵亡了7个上校级军官。连苏联元帅朱可夫都束手无策,命令部队要主动绕过这些怪物。直至柏林的国会大厦被夺取之后,这些防空塔都还有完整的战斗力。当整个二战结束之后,盟军部队都没有能够炸毁掉任何一座德国柏林的防空塔。不得不说,德国人建造的堡垒,就是好使!
但世界上最伟大的炮楼兼堡垒,应当是中国的“人造山”。20世纪60年代,中苏交恶,苏联扬言要动用百万装甲集团军对我国动武。为了防范于未然,老先生提出,“我们一定要搞多条防线,防止敌人长驱直入。”中国西部和北方大多是平坦的荒漠或者平原地带,地形决定了几乎无险可守,为了对抗敌人的钢铁洪流长驱直入,当时搞了一个“人造山”计划,也就是“有山的要打点洞子,没有山的要堆山,做点工事。”据《皮定均传》中记载,建造一座“人造山”需要花费人民币5000万元,一共计划修筑500座,这在上世纪60年代,可是一个巨大的经济负担。在那个年代,工人的平均月工资约为30元,都可以养活一家六七口人,购买一套三间房子不过千把块钱。
但这样的建筑物是可以有效阻击苏联军队的,我军工程专家指出,“如果苏联军队当真闯入此处,四周山上炮火齐发,对于敌人绝对是个重创。”由于中苏之间的全面战争最终没有打起来,所以“人造山”全面普及计划也不了了之,但之前已经造出了不少样本。这些超级堡垒占地面积很大,高度为40米,正面宽250至400米,纵深120至220米。可以配置500人的兵力驻守其中,火力有1~2个炮兵连单元的远射程炮、反坦克武器、高射武器以及其他步兵武器。工事要求能够抗御1000磅爆破弹的直接命中,内部可以通风、供电、供水。
在当今的和平年代,炮楼、碉堡等战争工事早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在那些烽烟四起的年代,它们或是日伪军驻守的据点,或是抗击倭寇外敌的重要阵地,或是打击土匪强盗最坚固的堡垒,或是重大战事的历史物证。
炮楼使用的历史,已经离我们很远了。今天,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和平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战争带给人类很多痛苦,我们要好好珍惜和平的环境。
作者:怀疑探索者
-
阿里国际站(“死守”阿里巴巴国际站)
2024-05-26
-
淮海经济区(淮海经济区三个主要经济城市数据,徐州规模大,济宁扎实临沂活跃)
2024-05-26
-
吴江市(12个版聚焦吴江经验,全国分享)
2024-05-26
-
书法学习(掌握深入临帖的关键,学书法便可豁然开朗)
2024-05-26
-
布政(清代此省份是个特例,不仅有两个布政使,而且还有两个省会)
2024-05-26
-
519是什么意思(你知道中国旅游日为什么定在“5·19”吗?)
2024-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