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说说“扯”、“撕”和“拿”》)
(1)丫丫和二蛋去民政局扯证了。
(2)杨白劳扯上二尺红头绳带回家,这是父亲送给女儿的新年礼物。
(3)扯掉美西方的外衣,我们不难看到他们的真相。
(4)他把双方刚刚达成的协议扯了。
(5)去!快上布店撕一块的确良布,白色的。
(6)撕开信封,他看到了女儿的照片。
(7)撕毁协议的是对方!我们没有什么过错。
(8)我是昨天拿到的驾照。
(9)不到两天,我军就拿下了301高地!
(10)拿到首长的指令,刘昆仑带领着侦查组连夜赶往海子山。
(11)孩子们每人拿起一个窝窝头走到饭桌上吃了起来。
归纳一下上边的例句,我们可以看到,“扯”、“撕”和“拿”既有交集∩又有不同。
(1)和(2)中的“扯”都说的是得到了,这与(5)、(8)和(10)中的“撕”和“拿”意思相似。
(3)、(4)、(6)和(7)中,“扯”和“撕”都是“去除”或者“毁掉”的意思。
(9)和(11)中,“拿”字都表达了“取得”或者“占据”的意思。
这样看来:三个字都可以表示“获取”、“得到”、“占有”,比较而言:“拿”字的表达是最准确的,不容易产生歧义的,“扯”字作“得到”讲,局限性很大,我们通常用“领了结婚证”来取代“扯证”,用“买上一块布”来取代“扯上一块布”或者“撕上一块布”,是因为“买”字能够清晰表达买卖双方的关系定位,既谁是买主、谁是卖家;而“撕”或者“扯”则表达含糊,通常情况下,我们说把某某物体撕了或者是扯了,是指废掉、放弃、不要了,而不会联想到去购买得到它。
撕和扯组成双音词“撕扯”,表示双方互不相让、为某些事情争扯。“撕扯”的本意是都不愿意放弃,撕扯的最好结果是一方松手而另一方全部得到,撕扯的最坏结果是将物体一分为二,都不圆满。
另外,“扯”字有时还用来描述某某人揭竿而起,带领一帮子人马闹起了事端。如:“他扯起了旗帜,带领着三五个人、七八条枪上了山。”
在上述三个字里,最容易引起歧义的要数“扯”了,它既有“要”的表达,又有“不要”的表达。“扯证”是“得到”、是“要”,而“扯了协议”则是“放弃”、是“不要”。
“撕”字虽说也有这样的嫌疑,但是远远比不上“扯”字能招惹是非。
因此,在正规的、官方的、司法文件的表达上,必须要严格选定最为准确的词汇,绝对不允许使用含糊不清或者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词汇来表述表达。眼下一些文艺作品地方色彩浓厚,反映真实生活,体现了文学创作的活力。但是在把文学作品搬上全国性大舞台的时候,我们编剧、导演和演员的再创作就必须考虑到语言的规范性和示范性。不能搞“越是地方的就越是全国的”那一套,使观众离不开字幕,离开了字幕就听不明白看不明白,使作品的感染力大打折扣。
-
阿里国际站(“死守”阿里巴巴国际站)
2024-05-26
-
淮海经济区(淮海经济区三个主要经济城市数据,徐州规模大,济宁扎实临沂活跃)
2024-05-26
-
吴江市(12个版聚焦吴江经验,全国分享)
2024-05-26
-
书法学习(掌握深入临帖的关键,学书法便可豁然开朗)
2024-05-26
-
布政(清代此省份是个特例,不仅有两个布政使,而且还有两个省会)
2024-05-26
-
519是什么意思(你知道中国旅游日为什么定在“5·19”吗?)
2024-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