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荡波病毒(这位美国作家预测了一场全球疫情,空气传播,没有疫苗)
“《血殇》就像一部惊悚小说。里面的故事都是真实的,所以读来更惊心动魄,没有人比理查德·普雷斯顿更适合讲述它。”普利策奖得主、《大灭绝时代》作者伊丽莎白·科尔伯特如此评价。
理查德·普雷斯顿,1954年生,美国非虚构作家,《纽约客》撰稿人,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英文博士学位,师从知名非虚构作家约翰·麦克菲,擅长以非虚构手法处理科学题材。
1984年,普雷斯顿出版首部非虚构作品《第一道光》,这本天文学题材的书获得美国物理学学会的科学写作奖。10年后,普雷斯顿推出了另一部科学写作经典《血疫》,这本描写埃博拉病毒缘起的作品获得巨大成功,长踞《纽约时报》非虚构类畅销书榜首达61周。普雷斯顿因此获得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颁发的防疫斗士奖,他也是有史以来唯一以非医师身份获奖的得主。由《血疫》改编的同名美剧去年5月27日在美国首播,同样赢得超高口碑。
《血疫》出版20年后,面对埃博拉病毒的再次暴发,理查德·普雷斯顿放下手中正在创作的儿童奇幻小说,重新投入病毒报道。这就是“译文纪实”新近推出的《血殇:埃博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作为《血疫》续作,《血殇》更详细地讲述了1976年埃博拉病毒初次暴发和2014年西非大暴发时在非洲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故事。“《血殇》是我1994年著作《血疫》的续作。两者都是非虚构作品。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都是真实的,由本人尽可能详实地报道和讲述。书中内容来自数以百计的个人访谈和数年来对已发表和未发表的档案及原材料的研究。所引用的原话来自我对谈话对象的访问或他们对逝者言论的回忆。”理查德·普雷斯顿说。
2014年埃博拉病毒在西非肆虐,平均病死率达50%,后输入至尼日利亚的拉各斯,美国的达拉斯。这些事件表明,每个拥有国际机场的城市都有输入病例的风险。世卫组织认为,“对于应对严重的流感大流行和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世界并没有做好准备”。
这场与病毒的战争势必旷日持久,人类占据一定优势,拥有病毒所缺少的某些要素,包括自我意识、团队作战的能力和愿意牺牲的精神。理查德·普雷斯顿表示:“书中的角色鲜为人知。然而,至少对我而言,在这场世人生平仅见的最具毁灭性的迅猛瘟疫之中央,始终能窥见他们的行动和选择、生存和死亡。这场瘟疫甚至将触手伸进了达拉斯和纽约市,它或许就是未来之事的一个范例。尽管本书只集中描写了特定时间点上的少数几个人,但我希望读者能够以此为窗口,看清我们所有人的未来。”
纽约大学哲学与法学教授安东尼·阿皮亚评价:“《血殇》充满了道德、医药和流行病学的两难,这表明我们处于最好和最坏的境况。即便理查德·普雷斯顿关注的是西非一家资源不足的医院里的临床医生、护士和科学家,他也清楚地表明了我们的公共卫生系统在世界范围内的脆弱。这部编年史令人揪心,但并非毫无希望。”
值得一提的是,在《血殇》结尾,理查德·普雷斯顿预测了一场全球性新疫情的暴发。他写道:埃博拉流行病更像是某种模式的一部分,这是一种新发病毒跳出生态系统后造成的震荡波。病毒在人群中自我增殖,吞噬生命,遭遇人类这个物种的反抗,最终偃旗息鼓。然而,下一个震荡波会是什么?随着过去渐渐变成未来,现在,我打算预测一场全球性暴发,由某种新发病毒引起。一种能够通过肺部感染人们的高致死率“干”病毒,能通过空气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没有疫苗,用现代医药无法医治。用术语说,这是一起四级事件。假如这样的四级病毒在世间暴发,超级城市纽约被迫施行隔离疑似病患的“远古法则”,情况会怎么样?
《血殇》中提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完成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所有医院加起来一共只有142张红区床位可以收治感染出血热病毒(例如埃博拉)的患者,另有不到400张红区床位可以收治感染空气传播的高危病毒的患者。因此,假如暴发四级事件,整个美国加起来也只有542张红区床位。为此,理查德·普雷斯顿提出,“我们必须问一个问题:假如一种四级新发病毒扩散到北美或任何一个大陆的百万级人群之中,医院是否有能力处理这么多的患者并照护他们?假如感染人数超过百万,流行病学家是否有能力追踪并打破传染链?”
《血殇》为新发病毒的未来敲响了警钟,在2020年的现实面前,显得尤为沉重。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题图来源:出版方提供
-
板子(美国6岁女孩遭校长用板子殴打 孩子妈妈录下全过程)
2024-05-26
-
卫星变轨(福建舰航迹出人意料,美国卫星紧急变轨,央视三秒钟镜头泄露天机)
2024-05-26
-
不死不休(不死不休,俄罗斯摊牌:要么摧毁敌对政权,要么俄罗斯被撕碎)
2024-05-26
-
美国疫苗(140万人口美国只援助80瓶疫苗,特多政府:中国给了数十万剂)
2024-05-26
-
出口限制(美国“赶尽杀绝”,再次加大对华出口限制,彻底打破国人幻想)
2024-05-26
-
美国四星上将(助威?美军四星上将现身华盛顿街头抗议现场,不为其他可信吗?)
2024-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