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故事(挖掘校园故事 激荡青春梦想)
“在我熟悉的视力残疾人群体中,就有不少与海伦·凯勒相似的优秀人物,例如宁夏女孩黄莺。”今年全国两会首场“委员通道”现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联理事、中国盲人协会主席李庆忠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为武汉理工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黄莺点赞。
“除了看不见,我什么都能做。”2021年,在武汉理工大学“卓越之光”第二届理工故事展演会上,黄莺的故事就感动了现场观众:2015年,她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首位参加普通高考的盲人学生,以高出当地理科一本线85分的成绩进入武汉理工大学。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她克服种种困难,成长为全国“最美大学生”“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
黄莺的成长故事是武汉理工大学“卓越之光”理工故事展演会的一个典型代表。
自2019年“卓越之光”首届理工故事展演会至今,两年一届连续6年举办的征集、挖掘和展示活动,已成为武汉理工大学重要的校园文化盛宴。历届展演会结合科技报国、立德树人、乡村振兴、时代先锋等主题,遴选出众多具有代表性的故事,以舞台展示的方式予以展演,折射卓越之光,彰显为理想澎湃、为国家奋斗的理工精神。
该校通讯社学生记者近日走进学校水泵房和配电室,了解奔走在水电服务第一线、守护校园水电“脉搏”的后勤人故事,采写“理工力量”人物典型专栏稿件,为下一届学校“理工故事”展演会积累素材。参与采写的研新闻与传播221班官文文对记者表示,“我看到了‘甘为人后,勤为人先’具象化体现,每一个普通的日子都有这么一群人在默默坚守,我也体悟到了平凡中的不平凡与精彩。”
“是党带我去远方,祖国无处不家乡”
“月光光,照地上,小二郎,鬓苍苍,千里万里去追梦,祖国无处不家乡……”一首童谣缓缓诵起,拉开了第三届“卓越之光”理工故事展演会的序幕。聚光灯下,96岁退休教授徐长佑端坐舞台中央,台下是众多翘首以盼的观众。
在距离最近的第三届展演会现场,讲述者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师赵和平以《有你带我去远方》为题,讲述了徐长佑作为新中国培养的采矿界第一代学者,在党旗指引下深耕矿业学科,为教学科研奉献一生的动人事迹。
33岁那年,徐长佑被委派担任了一座年产250万吨特大型铁矿的总工程师。他带领120多名师生,在短短7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所有的设计施工,相关成果被评为冶金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无论在哪里,我都要发光发热,因为有党在为我引路。”1975年,徐长佑来到武汉理工大学,扎根教学科研一线近50年,培养了一大批卓越的人才——有教授、有校长、有院士、有省长,也有知名企业董事长。国务院为表彰他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特授予他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徐老说‘是党带他去远方’。站在新征程的起点上,我们年轻人,应该何为?作为后继学者,应该何为?”现场参与互动的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研212班李昕在听完徐长佑教授的故事后激动不已,“党旗所指就是我们的方向,徐老就是我们的榜样,我们也要努力成为后继者和后来人的榜样!”
祖国大地上的“追光人”
绚烂的光圈下,光纤传感技术研究中心王洪海、范典、李盛三位教授动情地讲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姜德生的追“光”故事。
从研制出我国第一个光纤传感器——光纤风压计到带领团队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战略性转变,姜德生院士用光纤传感测量世界、用万物互联守护大国重器、用科技创新刷新着“中国智造”新高度。
“我希望我们国家更加兴旺发达,只有国家发达了,我们的家和个人才能发达!”姜德生常说,“发文章,我们在国内都排不上号,但是说起光纤传感的应用,我们在国内外都是最厉害的。”
我国煤矿瓦斯爆炸一度频发,主要是瓦斯气体传感技术落后。为解决现实难题,姜德生率领团队多次深入煤矿一线。有人问这是何苦?姜德生的答案是:“现场调研就必须到环境最恶劣、最危险的地方。”
要到达作业面,首先需要乘升降罐笼下到200米深矿井,再蹲骑“猴车”(矿山架空乘人索道,主要用于地下矿山辅助运输工人——记者注)乘缆索下行至巷道,然后继续徒步行走将近两公里。
“行走途中,矿井通风巨大的风力夹裹着煤粉沙砾生疼地打在人的脸上、钻入眼睛,耳畔甚至不断响起瓦斯气体涌出煤层发出的声音。”让人身临其境的讲述不断撞击青年学子的心灵。
在恶劣又危险的环境下,姜德生与煤矿技术人员一次又一次地结合实地情况探讨实验方案。陪同的当地省份煤炭厅领导感叹:“我们经常跟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研究,从来没见过教授亲自下井,更何况是院士。他是脚踏实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专家。”
狭小黑暗的矿井下,他们研究着光明的事业,引导无数“追光人”接续奋斗。
“最好的理工故事是日常”
一张纸、一支笔,这是图书馆流通阅览部馆员余坎“特别”的工作日常,因为他是一位聋哑人。图书馆馆员袁雪青还记得2011年自己刚入职时的场景:“那时候我对图书馆的工作还不熟悉。余老师一手拿纸一手拿笔,虽然口不能言、耳不能听,但他依然耐心细致地跟我交流,几乎能解答我的每一个问题。”
一开始,面对繁杂的工作,袁雪青的信心有些不足,余坎就一手拿纸一手拿笔,在纸上鼓励她:“有一天,你也能够掌握这门技艺,你也能够成为专家。”这句话,袁雪青至今记得。
除了馆里的日常工作,余坎还带着勤工俭学的助理馆员们一起工作。他们一起上书、排架、整架,余坎总是一手拿笔一手拿纸,通过笔问笔答,教授学生们图书分类知识,演示如何上架更加快速省力。
“他的耐心和细心,让每一个跟他一起工作的人,都感受到了他对岗位的爱,对读者的爱,对学校老师和学生的爱。”袁雪青说。
走出校园,从武汉理工大学到湖北省保康县、陕西省石泉县,从繁华江城到深山小村,他们培育新农人、打通“连心桥”、建设数字大棚、绘制“文化墙”……
用沾满泥土的双脚走出了一条具有高校特色的帮扶之路。李兴峰、梁文斌、颜来世、郭建平、苏德亮分享了武汉理工大学扶贫队定点扶贫、赋能乡村的故事。
苏德亮依然清晰记得,2019年4月中旬,天还有点冷,自己把孩子送到幼儿园,隔着门槛女儿回头向他挥手说:“爸爸再见,记得来接我呦!”
这个“再”与“见”之间,却相隔了四年多。再次接女儿放学的时候,苏德亮已经站在小学门口了。
在无数个参与帮扶工作的夜晚,苏德亮都异常想念远在家乡的亲人。但每当站在海拔1200多米的九池山坡上,看着倾斜50度甚至达到70度、还有些贫瘠的田地,看着山上少有的灌木丛、农户们还没有盖好的房子,以及村民那淳朴、期盼的眼神,一个声音就会在他耳边响起:“你走了怎么办呢?你不留下来,谁留下来呢?”
“每一个被深情讲述的‘理工故事’,无论伟大还是平凡、宏大或是微小,都是发生在‘理工人’身上和身边的真实事件。”武汉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能东说,学校自2019年来每两年举办一届“卓越之光”理工故事展演会,在广泛征集、部门推荐和深入挖掘的基础上遴选8个以武汉理工精神为内核的理工故事,在师生眼里,它不再是一场展演会,而是理工人真实写照的再现,甚至就是理工人的日常,“就是要将学校‘厚德博学、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蕴含于这些发生在身边、讲述有血肉的故事中”。
追随光、成为光、散发光
自2019年以来,“理工故事”展演会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西院大礼堂如期响起的清脆钟声已成为一代代理工人讲述理工故事的开场白,也让数以万计线上线下参与的理工学子激荡起青春梦想。
在第二届展演会上,黄莺的故事让台下无数观众热泪盈眶,其中就包括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法学2004班本科生陈纪元,那时的他还是一名大二学生。
黄莺那句“除了看不见,我什么都能做”深深印在了陈纪元的脑海里,黄莺变“不可能”为“可能”的故事让他明白:“我们应该为了创造更多的可能而不懈努力。”
时间再往前推两年,2018-2019年,陈纪元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服役航空兵,直到2020年,他在一场训练中意外负伤退伍,考入武汉理工大学。
自听完黄莺讲述的那一刻起,陈纪元心中种下了一颗“我也要有所作为”的种子。他学着前辈们的模样,开始参与到大大小小的志愿服务活动之中,让自己的个人价值继续在集体和社会中发挥出光和热。
在陈纪元看来,理工人的青春应该是立身为本,报国为志,将青春奉献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当年我走进军营,扛起了一份沉甸甸的保家卫国的责任。后来离开了部队,成为一名学生,身份在变,但心中的方向没变。”2023年12月,陈纪元被评为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
“努力追赶材料前沿,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作为理工材料学子的使命和担当!”在展演会现场听完姜德生教授的“追光”故事后,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化示范学院(材料与微电子学院)直博生冬晨旭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在冬晨旭看来,正是“理工故事”为千千万万的理工学生提供了榜样作用,让他们看到成功的典范和可行的道路。“这些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追求卓越的渴望,并鼓励他们在前行路上不断克服困难,突破自我,并在最终也成了理工故事中的‘光’。”
“武汉理工大学故事是我们共同的故事,也是我们在座每一位的故事。”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信思金表示,“理工故事”展演会是一堂大思政课,是一次面向全社会的理工答卷,就是为了让师生在更强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中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厚植情怀,使他们学习有榜样、行为有示范,能够心怀鲜活的正能量、有形的价值观、永久的理工情奋勇前行,在润物细无声中成为“追随光、成为光、散发光”的“闪闪发光理工人”。
唐艺卓 谢小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雷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
部位(学生班里裸露隐私部位引深思:家校社如何共同应对)
2024-05-26
-
推理电影(趁着假期,这8部烧脑电影看起来)
2024-05-26
-
信息学院(客观理性地聊聊湖南信息学院)
2024-05-26
-
中国汉服(汉服是指中国传统服饰吗?)
2024-05-26
-
乳腺有结节(乳腺结节的症状及治疗方案推荐)
2024-05-26
-
宫颈癌(得了宫颈癌,麻烦一个接一个光4个症状就让人吃不消)
2024-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