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霞(2021两会报道丨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原馆长王瑞霞:文化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每到一个地方,我总会先去当地的博物馆看看,通过它展示的文物,了解当地的历史和文化。”谈起与文物打交道的30年,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原馆长王瑞霞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说,“历史和文化赋予城市鲜活的生命,使它不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青州市是山东省辖县级市,1986年由原益都县撤县设市,为古“九州”之一,今天的青州市是古青州的核心区,历史文化遗存极为丰富,2013年青州市被国务院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作为青州历史文化展示的主要场所,青州博物馆收藏文物之丰富、品类之珍贵,在中国同级博物馆中名列前茅。2008年,在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定级评估中,青州博物馆成为83家一级博物馆中,唯一一家县级综合性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便是走进青州悠久的历史,走进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王瑞霞说。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原馆长王瑞霞
不盲从 不迎合
“走上文博这条路,对我而言似乎早已注定。”谈起钟爱的文博事业,王瑞霞颇有感触。
学生时期的王瑞霞,尤其偏爱历史学科,看到课本里的文物图片就想追个究竟。“记得上高中时,一家国家级报纸举办了一场全国文物名胜知识大赛,为了答题,我甚至逃课去查资料。”每当回忆起那段时光,王瑞霞总是激情满怀。
高考时,王瑞霞毅然报考了两所名校的考古系,名落孙山的她,最后被中南民族学院(2002年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历史系录取。令她没想到的是,毕业后,她幸运地被分配到青州博物馆工作。至此,王瑞霞终于与梦寐以求的文物打起了交道。
“刚入职时,正赶上博物馆清查仓库,我负责藏品登记。”于是,当时青州博物馆所有藏品都经她的手登记了一遍。看到一件件馆藏器物精美的造型、流畅的纹饰,王瑞霞禁不住感叹,古人是用怎样的心思才能制作出这些传世杰作。“真的很想去探究它们的奥秘。”回忆起第一次接触到藏品的感受,王瑞霞称“除了敬畏,就只剩吃惊了”。
转眼到了1996年,轰动世界的青州龙兴寺遗址窖藏发掘。从发掘到整理、再到修复保护,王瑞霞有幸参与了整个过程,结合自己掌握的书本知识,加上现场专家学者的悉心指导,王瑞霞慢慢对佛教造像有了初步认识。
“在大学三年级时,我无意中买了一本《佛教哲学》,来回翻看几遍,却一直看不懂。工作之后看到资料室有《佛学大辞典》,于是借来从头翻阅,还做了不少笔记。没想到半年之后就幸运地遇到了这次考古大发现。”王瑞霞说。
而恰在此时,王瑞霞人生迎来一个转折—去乡镇挂职锻炼。“社会上对我们这类人有个通俗叫法‘无知少女’,若从事行政职务类工作,可能会更有发展空间。”可是,对好不容易实现了儿时梦想的王瑞霞来说,文物是她心里难以割舍的痛。
于是,在挂职结束前,王瑞霞向组织部门提出回到博物馆工作,而这一干,就是30年。
2002年,国家文物局委托北京大学举办佛教考古研究生进修班,作为山东省唯一一名学员,王瑞霞参加了此次培训。据悉,这期培训班被戏称为“黄埔三期”,虽然学员不多,但绝大多数一直活跃在佛教考古一线。
2019年,当了19年的业务副馆长后,王瑞霞被任命为青州博物馆馆长。
谈起从业30年的感悟经验,王瑞霞说:“对很多基层博物馆来说,需要加强研究,找准定位,归纳自己藏品的特色,积极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不盲从,不迎合,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
博物馆不再“高冷”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特别是来自基层一名从事文物工作的代表,王瑞霞深刻感受到,在过去的5年里,我国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
5年时间里,通过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基本建立。广电网络进万家工程,使广电网络进入到最偏远的山区;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建设,极大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乡村博物馆、村史陈列室建设,让人们切切实实感受到了身边的文化。
“当农民朋友看到农具也可以放在陈列室里展览时,我相信对他们灵魂的触动,一定比去参观大城市的博物馆更直接、更深远。”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飞入寻常百姓家。在王瑞霞看来,这些变化带给群众更多的是对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对家乡认知与情感的加深。
5年时间里,各级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大大增加。为了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继续推行免费开放,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扎实推进。
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为保证这一惠民政策落地,各级政府为群众“买单”。值得一提的是,免费开放补助政策在“十三五”期间惠及非国有博物馆。在各级财政紧缩开支情况下,这一惠民举措无疑是国家对文化重视的有力反映。
“尤其是非国有博物馆的设立,在文博领域是一个重大举措。它的出现以及规范、有序地发展,补充了国有博物馆服务能力的不足,也让更多收藏在民间、有价值的藏品得以面世,直接推动了历史文化的研究和繁荣发展。”王瑞霞说。
“十三五”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确立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制度,这意味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取得重要突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日益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国民素质整体提高,城乡文化实现了大繁荣、大发展。
“晋级难”终被打破
当前,我国文物事业的发展进入重要历史机遇期,文物数量大幅度增长,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全国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6.7万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之后,全国国有可移动文物共计10815万件/套。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核定公布后,我国国保单位总量达到5058处,全国博物馆达5354家。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5项,与意大利并列世界第一。
王瑞霞此前调研发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但在人才队伍建设、文化活动经费保障等“软件”方面的配套投入仍嫌不足。基层文化干部的社会地位、收入待遇相对偏低,加上个人成长空间有限,从而降低从业人员的职业存在感。
“就博物馆而言,全国县级博物馆多数只有十几个编制,有些甚至只有几个。很多博物馆几年下来,工作人员没增加几个,工作量却不知增加了多少倍,面对公众日益旺盛的文化需求,不少基层一线文博工作者只能疲于应对。”王瑞霞坦言。
近年来,国家对公共文化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越来越重视,尤其“十三五”时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定。例如,对一些非遗传承人实行生活补贴,为他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更好的环境;再比如,长期困扰基层专业技术人员评职称难,特别是基层不设正高,即使设正高,到退休也停留在正高四级等问题,王瑞霞在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提交议案,当年,人社部专门针对文博部门出台了有关职称设置的指导意见。“晋级难”这一难题终于被打破。
国家对文博事业的重视,无疑给无数奋战在文博事业一线的“王瑞霞们”打了一针强心剂。“政策的陆续出台,让更多文博工作者安心扎根基层,长期服务基层,为基层文博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实现自身价值。”王瑞霞说。
就在前不久,王瑞霞刚刚卸任馆长职务,目前是青州博物馆研究员。回顾与文物结缘的30年,王瑞霞感慨,“我是幸运的,幸运地从事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幸运地遇到了龙兴寺遗址佛教造像的出土,幸运地参加了北大培训班,幸运地见证了我国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对此,王瑞霞常常感叹,自己何德何能,遇到了这么多幸运的事。“唯有诚实做人,踏实做事,以回报社会。”
(□ 《民生周刊》记者 王迪)
-
部位(学生班里裸露隐私部位引深思:家校社如何共同应对)
2024-05-26
-
推理电影(趁着假期,这8部烧脑电影看起来)
2024-05-26
-
信息学院(客观理性地聊聊湖南信息学院)
2024-05-26
-
中国汉服(汉服是指中国传统服饰吗?)
2024-05-26
-
乳腺有结节(乳腺结节的症状及治疗方案推荐)
2024-05-26
-
宫颈癌(得了宫颈癌,麻烦一个接一个光4个症状就让人吃不消)
2024-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