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订阅

川崎市(智库看东莞之七|对标日本创新型城市——川崎)

欧易app下载

OKEX欧易app下载

欧易交易所app是全球排名第一的虚拟货币交易所。

APP下载   官网注册
2024年05月22日 12:05 来源于:烟月稀财经笔记 浏览量:
作者:陈旻琚 智纲智库广州战略中心日本川崎市始建于1924年,是位于神奈川县东北的一个政令指定市,也是在政令指定都市中面积最小的一个都市

作者:陈旻琚 智纲智库广州战略中心

日本川崎市始建于1924年,是位于神奈川县东北的一个政令指定市,也是在政令指定都市中面积最小的一个都市。

早在明治政权诞生后,川崎在新制度影响下,借助多摩川水利之便,以及与东京、横滨相邻的优越地理位置,产业经济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从多摩川下游到海岸之间的工业地带。目前已成为日本著名的工业城市之一,是大型石油化工联合企业以及钢铁、电子、食品、矿山机械等工业基地。

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引起产业向外转移导致川崎产业空心化的趋势,建设创新型城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川崎市的战略选择。

广深经济带之间的东莞犹如京滨经济带中的川崎,同样拥有厚实的工业底子、身处湾区的地理优势,在滚滚前行的时代巨轮下无可避免地经历着阵痛和蜕变。

在向创新型一线城市进军的过程中,有一些“川崎经验”可能值得东莞等一系列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借鉴。

一、百年川崎的工业化之路

▲ 日本川崎市与东京、横滨的地理位置关系

日本川崎市位于东京湾区、东京首都圈,北接东京都,南邻横滨市,市区面积 144.35km²,2017年人口约150万人,国民生产总值約530亿美元(位居日本第九位),人均36552美元。

川崎市的雏形是1889年(明治 22年)由12个村组建成的川崎町,1924年正式立市。1972年成为日本政令指定都市接受中央政府直辖,之后发展成为东京城市圈中的工业大都市之一。

在近百年来的工业化过程中, 川崎的工业化经历了明治时代至二战后的高速成长 、战后经济恢复、抵御上世纪 70年代石油危机过程中的持续发展三个阶段。

1、明治时代至二战前的高速成长期

1901年,川崎地区开通了连接东京和横滨的铁路,市区内建成了供电系统并开始供电,铁路和供电等基础设施保证了川崎工业诞生并迅速成长。随着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全球知名企业诞生于川崎,如1908年的东京电气(现东芝),1909年的日本蓄音机 (现日本Columbia),1913年的日本钢管,1914年的铃木商店 (现味之素)等。

至二战前的1937年,川崎已经拥有了钢铁、石油、化学、机械、金属等在当时的日本具有代表性的重工业,川崎的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逐步升级。

▲ 川崎市主要大企业、研究所布局

2、二战后的恢复和发展

二战后,日本经济开始重建,川崎市的工业化进程也逐步得以恢复,尤其是朝鲜战争给日本包括川崎工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巨大的军工需求拉动了日本基础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作为日本工业重镇的川崎自然分享了这些收益。

3、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的川崎工业

1974年的第1次石油危机把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带入战后最大的经济萧条期,日本经济也结束了高速成长期进入了稳定成长阶段。川崎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的战略路径开始出现拐点和转型。其原因是:

① 日本政府制定了限制“过度工业化”的相关法律。

日本政府为了防止产业过分集中于市区,于1959年颁布了《工业限制法》和《工业立地法》,限制大学和工厂扩大占地面积。川崎市作为对象区域于1965年开始被中央政府规划。1972年日本又出台的《工业再配置促进法》,上述3个法案直至2004年才废除。受此影响,川崎市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路径开始战略转型。

② 川崎工业化过程中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公害问题。

随着工业化的展开,接踵而来的废气污染、光化学污染、地基下沉等公害问题。最初的污染发生在1950年代初,主要是由钢铁和化学工业的生产所带来的煤烟、噪音、恶臭等问题。与此同时 ,临海部日本石油集团公司的石油精炼等排放了大量的亚硝酸毒气,导致川崎市工业地区的气流受到高浓度污染。

解决公害问题成为川崎市政府的头等大事,出路只有通过产业转型和加强环境保护。而产业转型迫使川崎市放弃污染严重的传统制造业,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和环保产业,从居民习惯、行为规范、制度规定、政策安排、法律法规、文化教育等社会环节来全面推动产业升级和建设城市。

4、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川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强,资源的全球配置、产业的全球布局成为可能。于是,川崎在传统制造业方面的产业优势逐步下降,产业转移势在必行,川崎市也从传统工业城市走向创新型城市。其路径大致如下:

① 传统产业外迁和加工制造基地在全球布局。

公害问题加上中央政府法案出台,川崎市的工业企业集群开始发生实质性的转变。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许多大企业把生产功能转移到东京周边的县市,中小企业也因市内用地紧张被迫迁至市外,川崎市内的东芝、富士通、NEC等世界级大企业开始在日本全国各地建立制造工厂。1980年代以后开始在欧美、亚洲地区建造工厂,川崎市陷入产业空心化趋势。

② 产业空心化给川崎市进行产业重新定位和城市功能重新定位提供了战略机遇。

在传统制造类工厂从川崎搬出后,由于缺乏城市规划和政府产业政策的指导,废弃的厂房一度缺乏更好的功能和用途,被迫作为企业员工的住宅和学校等公共用地、物流商业大厦等。

后来,在川崎市政府实施知识产业和环境产业的产业战略定位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城市战略定位的指导下,这些废弃的厂房成为新的产业-环境产业基地。而基于产业创新和环境产业的全新的产业结构和围绕这些产业的相关城市建设成就,使川崎市发展成为当今重要的创新型城市典范。

▲ 川崎市以全新城市形象标识迎接2020年东京奥运会,以及2024年川崎市建立城市100周年庆典

二、创新川崎:川崎的自主创新体系

川崎市于1989年成立了日本最早的创业孵化器 KSP(神奈川科技园),现在川崎市内共有三处创业孵化器设施。川崎市为创新型企业提供三位一体的支援政策,即设立创业孵化器机构、为新创企业提供招标活动、提供风险资金的机构。

川崎市虽然于上世纪80年代设立了神奈川科技园,但当时只是为了响应神奈川县的“智能中心构想”的地区发展目标,并没有明确创新型都市的发展方向。90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空心化的加剧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川崎市各界创新创业的呼声日益高涨。进入2000年以后,川崎市开始摸索创新体系,打造创新型都市。

2005年颁布的《川崎市新综和计划 -川崎再建新领域计划》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居民的福利文化等方面做出努力,最终目标为建设国际知识创造发布都市。这个计划的期间为2005年~2014年的10年,是川崎市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

自主创新体系由以下五个方面构成:

第一、该市拥有日立、佳能、东芝、富士通、NEC、味之素等跨国企业的研究所,以及庆应义塾大学、明治大学、产业医学综研等大学和政府研究所达两百余家,有着其他城市所没有的知识环境。

第二、沿贯通市内的南武铁路,有许多研发型高科技企业,并与各种产业交流协会共同形成了网络。

第三、川崎市通过3个科技园积极支援创业,特别是神奈川科技园已发展成日本最有影响力的科技园。

第四、川崎市设立了中小企业诊断师俱乐部,川崎创业者俱乐部 、川崎技师俱乐部等,营造了创业氛围。

第五、零排放工业园模式的成功为川崎市循环经济的推广奠定了基础,市政府和企业共同为城市转型和施策进行努力。

日本信金中央研究所平尾光司所长曾主持的日本文部科学省“创新型产业集群和川崎市都市政策的展望”5年项目,对欧美各国的创新型都市成功原因及川崎特色作了深度研究,总结出了:

从组织建设上促进城市自身发展和进化的能力、制造中心、研发中心和居住型城区的三位一体,日本代表性的工业城市向世界智能中心转型;

加强交通网络建设,市内各区之间的合作关系和网络等强化,引进海外企业的研发中心;

加强企业和居民的创新能力,为创新人才的培养营造环境,利用大企业研发中心和中小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实力,形成川崎市开门创新的氛围;

强化大学理工科教育,产出根本型创新的研究成果;

为上述的高素质的市民创造城市生活环境,重视文化产业的积累和创造性等一系列方案,为川崎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明确了方向 (引自《川崎都市白皮书 》)。

▲ 川崎工厂夜景巡游,已发展为超人气旅游项目

三、建设创新型城市:东莞VS川崎

1、东莞和川崎有着相似的基因:

良好的湾区区位优势:东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一,地处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岸,北接广州市、西与广州市隔海相望,南接深圳市、东接惠州市。

而川崎属东京湾区城市之一,位于日本列岛及日本最大的消费地东京首都圈的中央。北接东京,南邻日本人口第二多的城市横滨。

❖ 便利的交通:东莞市中心距离深圳宝安机场约60km,驾车约1小时;距离广州白云机场约80km,驾车约1小时20分;广深和谐号能迅捷到达广州、深圳等地,约30-60分钟不等。

川崎距离东京的国际航空枢纽成田机场仅90分钟,距离日本国内航空线枢纽的羽田机场仅14分钟。距离全国铁路中心的东京站18分钟,从东京站利用新干线能迅捷地与国内主要城市来往。

❖ 以制造之都闻名:东莞支柱产业为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及设备、纺织服装鞋帽、食品饮料加工、造纸及纸制品业,智能装备制造业崛起。

而制造业(电子、通信、精密仪器、石油、化工)和信息服务是川崎的主要产业,其中新制造技术、信息通信、环境、福利、文化生活等产业极具优势。

❖ 经历痛苦蜕变:川崎市从传统工业城市向创新型城市的迈进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如产业空心化、环境公害等,东莞也正在面临,并积极寻找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2、对东莞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启示:

川崎在奠定了工业基础后,迅速选择了一条与东京和横滨错位发展的道路。东京和横滨在日本的地位非川崎能比,但川崎并没有跟这两个城市去争,而是在百年来工业化进程所取得的成就和东京都市圈所提供的优越环境的基础上,川崎市逐步走向创新型城市,成为全球从传统工业城市走向创新型城市的成功典范之一。

夹在广深两座全球城市之间的东莞在向创新型一线城市进军的过程中,或许能从“川崎经验”里得到一些启发:

① 明确发展方向

川崎的工业发展百年之后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加上近邻东京都市圈,在消费市场和信息获取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该市明确了“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为本”的21世纪城市发展方向,通过产业结构的转型来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形成新的产业集群。

换言之,在全球产业体系中的分工上,川崎市被定位在上游产业的高附加价值化和环境技术的产业化、国际化;在全球城市体系的分工上,川崎市被定位在创新型都市上,通过充分动用信息、知识和智慧等生产要素与世界其他城市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

② 积极摸索自主创新体系

创新型城市需要新型的产业体系的支撑,川崎市通过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 、提升生产要素、在全球空间中进行产业分工和布局,从而奠定了创新型城市所需要的产业基础。

❖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要素的提升

面对川崎市经济结构的变化,展望川崎市经济未来,保持经济高地的唯一突破口是如何利用研发中心的集群优势,打造日本国内乃至世界范围的创新中心。

现在川崎市进驻了知名企业研发中心177家,加上大学和其他科研机关24所。川崎市以其先进的研发著称于世,在学术、研究开发机构工作的人员比率居日本首位,另外信息服务和咨询业也位居日本首位,是当之无愧的“日本人才聚集的城市”(《2003年川崎市创新白皮书 》、《2008年川崎市产业行政概要 》)。

❖ 在经济全球化全球产业体系中的分工和合作

川崎市把产业发展的中心转移到高附加价值的产业链上游,通过建立全球产业分工体系,避开了同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直接竞争。同时,川崎市企业长期以来在环保方面做出很大的努力,克服了种种环境污染和严格的环境规制,形成了世界一流水平的环境产业。市内约80余家环保行业企业拥有各种技术专利达100件以上。

随着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川崎市通过出口环保技术和环保设备,不仅实现了产业的高度化,又和发展中国家保持着密切合作的关系。

③ 政府起到重要作用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体既包括企业、市民,也包括政府。川崎市能够从传统产业衰退而导致城市衰退的趋势中摆脱出来,是由于川崎市通过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的各自作用。

❖ 治理公害的产业政策

川崎市于1971年制定了《川崎市公害防止条例》,严格控制硫化物和浮尘的浓度。并制定了《川崎市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设定指标对工业污染进行监控。1981年,川崎市公布了《产业构造的课题和展望 》一文,明确了从规模向质量的转变,产业政策和都市开发政策的一体化等发展方针。

这个方针目的是为了改变川崎市公害都市的形象,提倡研发型都市建设、工业升级和都市环境的和谐发展。

▲ 川崎市如今一派生态和谐景象

❖ 推动高科技产业集群的生成和发展

1993年的《产业振兴计划》由建设21世纪国际生活产业创造都市、高度研发生产都市、促进国际经济技术交流等,目的是凭借研发资源的优势打造生活型文化型的国际知识都市。

同时针对市内生产厂点的减少,川崎市在1993年计划的基础上借鉴硅谷的经验,于1997年推出了“川崎 21世纪产业战略行动体系”,其核心内容是要在川崎形成国际化信息网以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产学研来创造新产业。这个体系对今后实施创新政策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000年以后,川崎市开始向创新型都市转型,如何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来应对经济全球化是转型的重要课题。为此,该市推出了一系列方案和举措。

2000年3月推出“新川崎创造之森林”的基本构想,同年7月“K2城市校园”启动。2001年,川崎产业振兴财团被指定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平台,并成立新产业政策研究所。2003年,川崎新产业创造中心 (KBIC)的孵化器事业开始启动。同时推出了“临海部再建方案”,在临海部设立“国际环境特区”。2005年,产业振兴和科技振兴等相关计划陆续颁布。

④ 企业积极主动

与川崎市政府的都市转型政策相呼应,该市企业为保持川崎的国际竞争力也作出了不懈的努力。首先通过业务流程的合理化来提高企业收益;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该市研发中心的集群进行研发投入;最后,通过新产品和新材料开发来实现企业的高附加价值化。

❖ 业务流程的合理化

花王公司在川崎设有最大的生产基地,生产高级洗衣粉和日化用品。该公司于1994年开始实施 TCR(totalcostreduction)计划,进行整体费用的压缩。通过生产工序的再建加大了作业的自动化程度 ,大幅度提高了人均生产效率,从而实现了业务流程的合理化。

味之素公司2001年对各海外工厂实施了“生产革新项目”以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在生产线上配置技术全面的员工,生产线工人由原先的600人减少到250人,大幅度降低了人工费。同时,开展效率化作业,提出“激活任何设备”的口号,使设备投资额和设备保修费比原先降低了一半。经过这样的努力,味之素公司更加有效地利用经营资源,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成本体系。

❖ 研发中心的集中和产品的高附加价值化

日本钢管从以往的普通批量钢材生产逐渐向高质量钢材生产切换。该公司使用高精密加速冷却装备生产出焊接性能良好,具有高附加价值的厚型钢板,应用于货船和集装箱船的制造。

1996年开始,使用环境处理技术设备把废弃塑料加工成钢铁高炉的燃料等。开展多种多样的环保技术的开发,可以说该公司是日本环境产业的先驱者。旗下的JFE技研从事日本钢管集团钢铁技术的研发,开展各种长期性的基础研究和钢材加工技术,应用技术的研究。

上述的味之素公司在川崎设有生活科学研究所,AMINO科学研究所,健康基础研究所,发酵技术研究所,医药研究所等5个研究所 。并设有生产开发中心,生产技术转移中心,加工食品开发中心等产品研发的机构,研发部共有研究人员500人。味之素公司川崎工厂与2004年迎来百年厂庆,并把下一个百年定位建设创新型旗舰工厂作为发展目标。

▲ 游客可参观体验味之素鲜味体验馆

著名化学企业旭化成公司由生产批量型的化学产品向高品质高性能的化学材料转换。该公司的离子交换膜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利用离子交换技术可以用于锂电池,海水淡化,废水处理等领域。设有树脂研究所性能材料研究中心,性能产品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研究人员500人和生产人员数相当,开展液晶屏用MMA树脂设备,办公器材用树脂的开发。该公司和三菱化学共同开发的抑制NOX排放的环保技术作为专利面向海外推广。

▲ 东莞南城天安数码城雕塑

东莞南城天安数码城入口,有这样一个红色的雕塑。雕塑上半部分是一个算盘,下半部分是计算机键盘,旁边配了一段小文字:“从算盘到键盘再到云盘,产品在升级,思维在转型。转型,源于产业的革命、升级,因为科技的创新”。

如今,东莞的先进制造业比重已经占据50%以上,摆脱了过去“三来一补”的低端制造业形象,更成为张五常眼中支撑深圳进入全球竞争的最得力“帮手”,这是东莞“顶硬上”精神的延续。伴随着中子科学城、华为等引领时代型产业的进入,从算盘到键盘到云盘,东莞进击的创新之路,永不止步。

参考文献:

1、汤进,《创新型城市的建设途径——日本川崎市的经验和启示》,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第7期;

2、郭家栋,《加强交流合作促进产业转型—— <杨浦区与川崎市产业转型比较国际研讨会>综述》,上海经济研究,2010年第1期;

3、程旭,《从算盘到键盘:东莞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21世纪经济报道,2014年3月22日;

4、郭文君、戴双城、靳延明,《东莞: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2018年8月16日;

5、Weii,《日本川崎市发布全新的城市形象标识》,标志情报局,2016年8月1日。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

关键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