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安顺:非遗传承的守望者 用双手创造美好 用匠心书写乡村新篇)
5月8日-10日,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在贵阳市举行,安顺市代表团12名乡村工匠带着精心准备的民族民间工艺作品在本届大赛上集体亮相,与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同台交流。
安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以来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一颗文化明珠,安顺拥有着众多珍贵的优秀传统文化,既有安顺地戏面具、布依族刺绣、蜡染、西部苗族芦笙等民族传统作品,也有包括竹艺雕花鸟笼、剪纸刻绘、凡化红茶制茶工艺等方面的民间技艺。
而这些文化的传承,都离不开手艺人,他们传承着代代相传的手艺,以精湛的技艺和匠心独运赢得了人们的赞誉。他们的作品,不仅是一件件艺术品,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心系屯堡乡愁,情漫地戏文脉。
秦发忠就是其中一位乡村工匠。在安顺展馆内,有一面墙挂满了他精心雕刻的面具,张飞、岳飞等等,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一个个历史人物仿佛就在眼前。
秦发忠与他雕刻的面具
秦发忠是安顺屯堡的木雕非遗传承人,记者看到他时,他正在专心雕刻手上的傩雕面具,被人们称为“傩痴”的他,从面具的雕刻到上色,都由自己亲自完成,由于颜料和油漆的长期腐蚀,手严重脱皮,与精美的面具形成鲜明对比,但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位手艺人的坚守,如此优秀的传统文化才得以传承。
秦发忠为傩雕面具上色
“我从14岁开始跟着爷爷学习如何制作地戏面具,到现在我52岁了,做了快40年。我生在屯堡、长在屯堡,与屯堡文化、地戏文化、傩雕文化血脉相连。”提起傩文化,秦发忠满是感慨,以前或许是为了生存,但现在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作为傩戏的一种,安顺屯堡地戏已有600多年历史,地戏面具是地戏文化重要载体,安顺各屯堡村寨跳地戏所使用的面具有许多都出自秦发忠之手。
提及如何保护傩雕技艺,秦发忠一脸坚定:“屯堡文化不仅是安顺的特色,也是贵州的亮点,更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为展示安顺的优秀传统文化,搭建屯堡文化与外界交流的窗口,秦发忠自发筹资700多万元修建了一所傩雕文化博物馆,于2016年正式免费对外开放,通过实物收藏、制作体验等方式展示傩雕文化艺术。
秦发忠为到访博物馆的客人讲解傩文化
秦发忠不仅有自己的公众号,还有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展示了不同的傩雕面具和各屯堡村寨的地戏表演视频,获得不少外地网友的点赞,他说:“要把傩雕技艺传承下去,就要从自身做起,宣传好、传播广,才会有更多的人了解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加入到传统文化保护中来。”
守护民族记忆,传承文化根脉。
现场除了鬼斧神工的傩雕面具,一旁展桌上的布依族蜡染纹样小熊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这出自梁海兰和梁玉芳之手。梁海兰和梁玉芳是来自安顺市镇宁自治县的蜡染刺绣传承人,梁海兰是梁玉芳的姐姐。他们将民族文化与实物结合在一起,制作了布依族蜡染纹样包包、精美的布依族刺绣装饰画、惹人喜爱的布依族娃娃等,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各种元素的融合创新,吸引了许多观展群众的目光。
梁玉芳(左一)和梁海兰在乡村工匠技艺技能展示交流活动上展示布依族刺绣
在展厅内,有一位稚气未脱的小姑娘正一针一线地绣着布依族刺绣,她就是梁玉芳。“小时候就非常喜欢布依族阿姨们的服装,觉得很漂亮,现在我也能绣出这么漂亮的图案了。”2003年出生的梁玉芳,小学时因为兴趣爱好自学刺绣,到了初中便系统地跟着姐姐梁海兰学习蜡染刺绣技艺,现在经常跟着姐姐进行布依族文化的宣传。
姐姐梁海兰是一位80后,长期致力于蜡染文化的传承,通过进校园教学、参加公益活动、举行展演等活动、为留守妇女、在校大学生、中小学生传授蜡染技艺。今年她的蜡染技艺课走进了镇宁第一小学、镇宁扁担山中心民族学校、镇宁第六幼儿园,镇宁第四中学等学校。“我很高兴能做这些事,从小培养孩子们对布依族文化的兴趣,把这门技艺教会给更多人,让更多外地游客了解布依族文化。”梁海兰说。
梁海兰在上刺绣课
据梁海兰介绍,她的姑爹洪福远从事蜡染艺术三十余年,受到姑爹的影响,她走上了蜡染刺绣的道路,“最开始是好奇,觉得好玩,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才明白做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
梁海兰在织布
为了向全国各地宣传布依族产品,梁海兰在镇宁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景宁小区开了一家巧手民族蜡染刺绣工艺坊,产品销往全国的各大景区,受到各地游客的喜爱。开设工坊不仅教会当地妇女一门手艺,还给他们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除了产品制作、销售,每年还有大概五千人来工坊研学,通过学习蜡染知识、体验蜡染工艺、感受非遗工艺之美。”梁海兰说。
传承+创新,绽放传统文化魅力。
展厅里的手工银饰展位热闹非凡,由胡天文带来的一件件精美的银饰引得不少观展群众赞叹,这些银饰既彰显了传统美学,也契合了现代生活,
600多年前,明朝廷的大批军队和民众驻扎在黔中一带,这些“屯堡人”从江南带来许多精湛的手工艺,其中就有银饰制作。胡天文家祖传银饰手艺就是那时由先人传下来的。
胡天文制作银饰
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做银饰的,耳濡目染的胡天文2010年从部队退伍回来便接过传承的“接力棒”,成为一名银器匠人。他秉承着“守正创新”的理念,坚守传统技艺的同时,通过独特的创意与巧思,满足现代消费者对品质、独特性和个性化的需求,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提升产品的市场地位和影响力,助力乡村振兴。
“手工艺也需要与时俱进,通过不同的渠道了解现在的审美趋势,为非遗产品注入新的生命力,制作出年轻人喜爱的银饰,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屯堡文化。”胡天文告诉记者,本次活动他销售了近500件产品,成交额达8.6万元。
胡天文制作的银饰
据胡天文介绍,他们通过参加文化产业博览会、旅游产业博览会等活动,将产品带到全国各地,展示特色旅游、非遗产品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并与省外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交流,有助于推动非遗产品的传承与发展,能够更好地在乡村振兴进程中施展才干,建功立业,助力乡村振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何晓璇 彭杨
编辑 杨曦
二审 谌贵璇
三审 聂娜
-
部位(学生班里裸露隐私部位引深思:家校社如何共同应对)
2024-05-26
-
推理电影(趁着假期,这8部烧脑电影看起来)
2024-05-26
-
信息学院(客观理性地聊聊湖南信息学院)
2024-05-26
-
中国汉服(汉服是指中国传统服饰吗?)
2024-05-26
-
乳腺有结节(乳腺结节的症状及治疗方案推荐)
2024-05-26
-
宫颈癌(得了宫颈癌,麻烦一个接一个光4个症状就让人吃不消)
2024-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