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锐(【实干·2024】江淮领潮 强富美高)
编者按:立足新起点,奋进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到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擘画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美好蓝图。从蓝图到现实,各地锐意进取、真抓实干。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2024年开春之际,央广网特别策划推出《实干·2024》系列报道,多维度聚焦各地新气象、新作为、新突破和新展望,振奋龙马精神,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央广网南京2月26日消息 南京海关2月6日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江苏出口“新三样”1949亿元,出口规模位居全国第一。与传统的外贸服装、家具、家电——“老三样”相比,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科技含量及产品附加值更高、发展前景更好,已成为江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张新名片。
江苏是全国唯一一个所有地市都跻身百强之列的省份,也是唯一一个所有地市GDP都在4000亿元以上的地区。江苏下辖的13个地级市各个强,牢牢握着全省产业地标名片,并持续向上探索、向外拓展。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留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谆谆嘱托。江苏牢记嘱托,交出了一张张“走在前、做示范”的崭新答卷。
江苏何以领跑?又将如何继续领跑?
“智”创江苏:下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手棋
外贸“老三样”到“新三样”的变迁,折射出的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积极成效。江苏在“新三样”发力,常州是一匹“黑马”。
2024年江苏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江苏地区生产总值万亿之城增至5座。这第5座,便是常州。常州新能源领域制造业产值高达7680.7亿元,为常州跻身万亿城市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新三样”出口299.7亿元,同比增长12.3%,电动载人汽车出口更是增长165.4倍。
常州新能源汽车生产线(央广网发 常州市委网信办供图)
在常州,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仍不断集聚。与理想汽车常州生产基地一路之隔,就是汇川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该公司副总经理任亮介绍,“常州项目一、二期全部达产后,将形成年产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电机、电机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430万台(套)的生产能力,年产值超过100亿元。”
数据显示,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已挑起常州工业经济大梁,全国出口每10辆新能源汽车中就有1辆产自常州。跨入“万亿城市”之后,常州又将目光投向氢能、碳纤维、合成生物等产业,以“新能源之都”建设为牵引,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江苏是制造业大省,2023年制造业增加值4.66万亿,居全国首位。传统制造业如何焕发“新动能”?同样刻不容缓。
在省会南京,聚焦新能源发电,南瑞集团有限公司“电网运行风险防御技术与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在合力攻关一项与此相关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该研究聚焦沙漠、戈壁、荒滩及远海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发电基地直流外送问题,致力于将新能源经直流送出能力由当前的50%提升至80%,促进新能源规模化开发与利用。
南瑞集团的科研人员正在攻克技术难题(央广网记者 栾永胜 摄)
在江苏徐州,徐工集团是当地龙头企业。在2023年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中,徐工集团稳居中国第一,全球第三。2024年,徐工集团继续推进“领航·攀登”行动计划,制定一揽子行动方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带动产业集群提档升级。
“江苏13个地级市产业基础非常好,如果江苏的产业技术创新走在前列,那么全国的科技创新在世界上就会有一个非常好的位置。”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美芳表示。
科技创新,浪花奔涌。在2024年江苏政府工作报告中,江苏制造业的“含智量”越来越高——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达91.9,居全国第一,13个设区市全部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提高到41.3%和49.9%。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是江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一头连着科研,一头连着市场。截至目前,研究院在电子信息、先进材料、制造装备、生物医药和能源环保等领域已建有研发载体77家,拥有研发人员超过1.2万人。
“接下来,我们继续围绕江苏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这个目标,培育一批重大的集成创新平台和领域类的技术创新中心,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研究所。”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郜军表示。
面对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等现实困境,江苏的着力点依然是制造业。2024年,江苏苏州、南通、淮安等多个城市“新年第一会”纷纷把主题聚焦到了新型工业化。在江苏省政府举行的“建设制造强省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专场新闻发布会上,江苏明确2024年将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持续深化“1650”产业发展、企业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升级、智改数转网联、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产业服务支撑等六大工作体系建设,巩固和增强工业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
江苏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共同富裕研究中心主任何雨表示,推进新型工业化,彰显了江苏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动力源的新理解,更加强调实体经济,更加注重工业制造业,而非简单地以三产占比作为衡量经济现代化的标准。制造业,始终是江苏的最大底气。
协同江苏:做好内外同频共振大文章
2023年7月,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发布,江苏13个地级市全部入围百强。据统计,江苏已连续多年全部城市登榜,成绩背后,是多年来江苏各区域协同发展的努力。
江苏省政府2023年8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苏南与苏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值为1.93,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1.85,是全国区域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2024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中,“联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继续被放到重要的位置。
2023年12月26日,位于江苏南通的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举办项目集中签约活动,现场签约落户的移动通讯精密结构件项目、北斗航天应用装备研发制造项目等4个高端制造业项目,皆来自上海和苏南地区,体现了苏锡通园区跨江融合的发展优势。
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央广网记者 杨梦奎 摄)
“我们将进一步强化与上海、苏南等地产业链协同、创新链对接和供应链融合。”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曹锐表示,园区要坚定扛起高水平建设“沪苏跨江融合发展试验区”使命任务,积极探索跨江融合、南北联动的新模式,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拓展。
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只是南通对接上海、融入苏南的案例之一。自2006年以来,江苏的苏南和苏北各类共建园区38个,有力推动了南北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产业的深度融合。
长三角一体化,上海是龙头。在江苏,各个城市对接上海的步伐也一刻没有停歇。
在无锡高新区综合保税区,由上海某自动驾驶公司为保税区企业量身打造的无人驾驶厢式货车正在运输电子零部件,助力打造智慧工厂。这家自动驾驶企业,拥有全球首张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以及自动驾驶领域的先进技术。企业瞄准了无锡蓬勃发展的物联网产业和自动驾驶应用场景,于2022年11月16日获得了无锡市首张示范运营牌照。
一个有技术,一个有场景。该自动驾驶公司产品线总经理李忠欣表示,未来,企业将在上汽大通无锡工厂入场物流场景进行商业落地部署。与此同时,在无锡成立子公司,实现智能网联车智慧运输商业运营闭环,共同推动无锡市智能网联产业生态建设,构建“5G智慧物流+”特色工业互联网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无锡标准”。
测试中的无人驾驶货车(央广网记者 庄滨滨 摄)
近年来,无锡与上海的合作发展成果丰硕:双方共同策划举办16个重大活动,在锡落户的两地合作项目22个、协议投资超1200亿元,上海华虹项目的落地并投产,更成为无锡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产业项目。
作为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桥头堡,连云港这座江苏最北的城市,也在积极拥抱长三角。连云港在全国设立7个招商中心,其中有3个在长三角地区,分别是上海、南京、无锡,发挥着产业项目招引的积极作用。总投资54亿元的威孚环保新材料项目以及总投资8亿元的均和云谷、7亿元的应急装备制造、7亿元的吴中智能装备等项目均由长三角地区招引落地。
引活水,造新血。连云港全力推动锡连南北共建园区建设,充分发挥临港靠海资源禀赋和“三新一高”产业特长,深度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体系,大力推进补齐产业短板、提升产业链韧性、增强自主可控水平的关键项目建设,努力实现错位发展、协同发展、共赢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是基础设施、产业协作、公共服务等全面的一体化。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胡小武认为,江苏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为牵引,区域协同发展堪称全国典范,“一是省委省政府对苏北发展的高度重视,选派大量苏南干部苏北任职、挂职,推动关键力量的提升;二是苏北地区全力以赴谋发展,在产业规划、招商引资、改善营商环境上不懈努力,抓大项目的劲头十足;三是苏南产业的梯度转移和苏北的产业承接,不断取得新成果。”这是江苏经验,更是江苏各地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真实写照。
江苏城市缘何各个强?答案呼之欲出。于外,江苏认真落实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联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于内,加强南北结对帮扶和产业链合作,高质量建设南北共建园区。江苏,聚势、顺势、乘势,盘活区域协同发展一盘棋。
生态江苏:为“美丽中国”贡献新拼图
江苏水网密布,水域面积占16.9%,全省共有乡级以上河道2万余条、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千百年来,居于江苏大地的人们守长江、望黄海,勾勒出新时代“鱼米之乡”的崭新画卷。也正因如此,在这片土地上,水资源的生态保护更显得尤为重要。
2024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加快建设美丽江苏”作为2024年十项重点工作之一。
“从前我们哪敢穿白衬衫出门,回家肯定变成‘灰衬衫’。”今年39岁的吴继伟从小就住在潘安湖街道的权台村。回忆起家乡,吴继伟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来往大货车在路面上扬起的尘灰。
有着百余年煤炭开采历史的徐州贾汪区,曾密布大大小小的煤矿。丰富煤炭资源一度成为贾汪区致富的“金山”。然而随着过度开采,贾汪区采煤塌陷地越来越多,严重时达到了13.23万亩,约占全区总面积的12%。其中,吴继伟所居住的潘安湖区域周边,塌陷情况最为严重,地上房屋因之损毁,生态环境日渐恶劣。
“现在不一样了,出了家门口就能逛公园。”吴继伟指了指身后的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说。经历了采煤塌陷带来的苦果后,贾汪区对潘安湖采煤塌陷区进行综合整治。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副总经理韩宝周说,去年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震旦鸦雀来到了潘安湖,这在当地成为一大喜讯,标志着潘安湖湿地周边生态环境的改善有了明显成效。
“去年,依托‘国家山水工程’项目,贾汪区启动清泉湖和董庄湖共计3000亩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工程,全面推进新一轮生态修复实践。”贾汪区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朱雪峰介绍说:“预计2024年完成修复,这意味着贾汪全区采煤塌陷地修复将全部完成。”
初冬时节的潘安湖(央广网记者 郑楚豫 摄)
水清沙好,富民增收。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居民带来了致富的新路子,也为区域经济品牌的打造提供了新的可能,真正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现在我们太湖的水,不仅很养人,也很适合养螃蟹。”陈建庆在苏州吴中区临湖镇苏州太湖现代农业示范园内经营着110亩的蟹塘,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蟹农。随着一只只膏满肉肥的大闸蟹到成熟期,成批的订单纷至沓来。他正忙着把螃蟹捞起打包,发向全国各地。
“曾经太湖里蓝藻和水葫芦到处都是,严重影响水产养殖。同时,原先不规范的水产养殖也进一步加剧了水体富营养化。”苏州太湖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雪洪介绍说,为了保护太湖的生态环境,如今产业园通过治理已经告别了过去的大规模围网养殖,改为内塘养殖,引进了专业的养殖户来进行规模化养殖,同时大力发展绿色养殖。
接下来,太湖现代农业示范园将科技创新与渔业生产相结合,探索环境治理与渔业发展共荣共生的发展新路径。张雪洪表示,2024年太湖农业将进一步把“智慧”运用到种植、采收、加工等各个环节,让数字赋能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让科技赋能生态环境治理。
对于水乡而言,水资源生态治理的意义不仅在于景观提升,更是文脉的一次重新梳理。
扬州,位于大运河和长江交汇点上。近年来,扬州为了让古运河重焕生机,对运河沿线持续进行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如今已经成为当地的文旅新地标。
大运河扬州段(央广网发 扬州港航芒稻船闸供图)
“现在来到大运河边上,真的像走进了一幅古代山水画”,家住扬州的李欣然说,“2024年春节期间来这里看大运河的游客非常多,没想到家门口的运河背后竟还有这么多故事。”
2024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如今大运河非遗文化园二期项目已启动建设,未来将与大运河非遗文化园一期、大运河博物馆、三湾公园等,一同勾画“水韵江苏”的新景致。
2024年1月底,江苏召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提出,2024年将扎实推进长江大保护和太湖治理。持之以恒抓好长江大保护,更加扎实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任务,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
江苏辖江临海,经济繁荣,文化昌盛。长江从此奔涌向海,横跨东西;大运河在此经年流淌,纵贯南北。岸边的人们枕水而居,守护着绿水青山,也创造着幸福生活。这是“美丽中国”故事的绚丽篇章,更是江苏坚定践行“两山”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生动写照。
长江南京段(央广网发 南京旅游集团供图)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
在2024年江苏“两会”上,江苏明确提出,要落实好总书记赋予的“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在实施行动方案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彰显先行优势上取得标志性成果,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上真正挑起大梁,努力交出一份好答卷。
迎春潮,开新局。江苏一步一个脚印,意气昂扬。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宫歆慧
统筹:陶玉德
记者:栾永胜 王锡斐 郑楚豫
视频:栾永胜 郑楚豫 刘剑忠
编审:卜叶 安琪
-
阿里国际站(“死守”阿里巴巴国际站)
2024-05-26
-
淮海经济区(淮海经济区三个主要经济城市数据,徐州规模大,济宁扎实临沂活跃)
2024-05-26
-
吴江市(12个版聚焦吴江经验,全国分享)
2024-05-26
-
书法学习(掌握深入临帖的关键,学书法便可豁然开朗)
2024-05-26
-
布政(清代此省份是个特例,不仅有两个布政使,而且还有两个省会)
2024-05-26
-
519是什么意思(你知道中国旅游日为什么定在“5·19”吗?)
2024-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