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十六断头台(西方人为何废止了断头台?最后一次公开处决时,观众太无耻)
文/快哉风
如果让一个死刑犯来选择处决的方式,他会怎么选?比起今天的枪决、绞刑、电椅、注射,就痛苦和“清洁”程度而言,断头台无疑是最好的选项之一。事实上,断头台的发明初衷就是为了创造最人道的执行方式。铁刃轰然落下,身首瞬间分离,受刑的人几乎不会感到痛苦。
图:十六世纪的一架断头台
从法国人在1792年发明断头台以来,二百年间,几乎成为欧洲唯一的合法死刑执行方式。成千上万的人死于断头台上,仅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就有超过六万人上了断头台,最出名的是法王路易十六和王后玛丽·安东尼特。
图:断头台上的路易十六
那么,断头台如此“人道”和高效,为何早早从历史舞台消失了呢?
要从80年前的一次公开行刑说起。
1939年6月17日凌晨,德国籍连环杀人犯欧仁·魏德曼成为最后一个被断头台公开处决的人。他在法国巴黎犯有多起绑架和谋杀罪,审判后被判死刑。
图:欧仁·魏德曼
那天早晨,垂头丧气的魏德曼被带到圣皮埃尔监狱前面的空地,那里搭了一个断头台,一大群观众早早等在那里,观众中有未来的演艺界传奇克里斯托弗·李,当时17岁。
图:围观魏德曼受刑的人群
魏德曼被押送到断头台上,由法国首席执行官德斯福诺操作,刀刃干净利落的落下,完成了执行。
但是,这次断头台处刑却招致了法国当局的极度失望。原因是:观众过于“可耻”。
图:被押出的魏德曼
图:断头台执行时刻
在行刑过程中,围观的群众不是庄严地遵守秩序,而是充斥着“吵架、欢笑和吹口哨”,有少数人试图爬到附近的屋顶上去观看。不守规矩的人群将执行时间延误了很久,有人还拍摄了一部清晰的断头短片传播。处决完成后,人群一哄而上,抢着用手帕蘸上死者的血。
为何用手帕蘸血?因为欧洲有个恶俗的传统,认为被砍头罪犯的血能够治病,尤其是癫痫病的良药。看过鲁迅小说《药》的现代人,都会恨当时国人迷信“人血馒头”的愚昧,其实西方人迷信“人血手帕”的历史更悠久。
图:这幅西方油画描绘英国人用手帕争蘸被处决的查理一世血的一幕
本该起到“警醒和震慑作用”的公开处决,演绎成一出闹剧,法国当局终于认识到公开处决反而“暴露了人的本性和鼓励了不良行为”。因为观众“歇斯底里的行为”是如此可耻,魏德曼被执行死刑一个礼拜之后,公开处决在法国遭到禁止——不是因为它们太恐怖,不适合观看,而是因为人们乐意观看,不管它们多么恐怖。(注:这次只是禁止公开处决,断头台处刑还在监狱内部执行。直到1977年9月,一个突尼斯杀人犯在法国被处决,成为最后一个在西方世界被断头台执行的人,此后断头台处刑被废止。)
图:西方最后的断头台
从鲁迅笔下的麻木中国看客,到断头台前吹口哨起哄的西方绅士,为什么人类总对围观死刑乐此不疲?
牛津大学博士弗朗西斯·拉尔森的《人类砍头小史》中冷峻记录道:“在18和19世纪,行刑一直吸引着各种不同背景的人:男女老少,贫富贵贱,满腹经纶的学者和目不识丁的文盲。个人反应也可能不同——有人会哈哈大笑,冷嘲热讽,另一些人会认真地做记录,还有人会晕倒、呕吐或哭喊。始终有人乐意观看处决,乐意享受这样的壮观场面,人们把它们作为流行的公共事件来欣赏。在19世纪初的伦敦,可能有五千人来观看一次绞刑,但赶来观看一个著名重罪犯被杀的人群则可能多达四万甚至十万人。”
图:断头台的西方插画,总是不乏观众
看戏一样围观一个人走向死亡,展示了人性难以言喻的一面。
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中有一段罗马公开处刑的生动描述:“断头机周围,留下一片将近一百尺的空地。其余一切地方都被男男女女的头填满了。许多女人把她们的小孩子扛在肩头上,所以孩子们看得最清楚,象是一家挤满了看客的露天大戏院。巴布诺街和立庇得街拐角上的两座教堂的阳台上也挤得满满的。伯爵说得不错,人生最动人的奇观就是死。可是,虽然这一幕庄严的情景似乎应该令人肃静无哗,但人群里反而浮起一片很大的闹声,那是一片笑和欢呼所组成的闹声,显然在人们的眼里,这次杀人只是狂欢节的开幕典礼。”
图:断头台的动漫形象
书中,基督山伯爵冷冷的讽刺道:“人呀,你这自然的杰作,你这万物之灵!”
-
阿里国际站(“死守”阿里巴巴国际站)
2024-05-26
-
淮海经济区(淮海经济区三个主要经济城市数据,徐州规模大,济宁扎实临沂活跃)
2024-05-26
-
吴江市(12个版聚焦吴江经验,全国分享)
2024-05-26
-
书法学习(掌握深入临帖的关键,学书法便可豁然开朗)
2024-05-26
-
布政(清代此省份是个特例,不仅有两个布政使,而且还有两个省会)
2024-05-26
-
519是什么意思(你知道中国旅游日为什么定在“5·19”吗?)
2024-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