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尊友头发(疾控专家吴尊友去世,三年内头发皆白,是什么病击垮了他的身体?)
10月27日下午,在与癌魔战斗了两年之后,吴尊友去世了,
如果不是因为新冠疫情的爆发和流行,多数大众并不知道流行病学领域的专家是如何工作的。
3年的时间,他的名字几乎传遍了大江南北。专业、敬业、精业,是业内外人士对吴尊友的一致评价。
吴尊友去世时只有60岁,以现代人口寿命普遍提高的情况,刚步入花甲之年就病故,跟他所罹患的胰腺癌有最直接的关系。
“三年白头”的专家
疫情三年,大众对吴尊友的印象,永远是戴着眼镜的文质彬彬和精干。而他则像伍子胥当年难出关卡一样,以惊人的速度白了头发,以及他的身体也变得越来越消瘦。
不知道他患病之前,外界以为那是因为工作强度高、压力大导致的。而实际上,随着新冠疫情在2020年初的突然出现,吴尊友也确实是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极高强度的工作中去的。
作为流行病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工作性质就决定了,他必须冲在各种流行病防控的第一线。
公众虽然不知道这一领域的工作状态究竟是怎么样的,但是在疫情最为严重期间,吴尊友的身影,总是能出现在防控的最前线。
这是一种怎样的工作强度呢?因为疫情的防控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的联动,吴尊友所在的流行病学领域,主要就是为防控资源的调配,提供最合理最切合实际情况的依据。
也因此,各地刚出现疫情,吴尊友和他的专家团队就得冲到最前沿,了解真实的发病情况,根据发病的人数和疫情的变化,最终形成一个综合性的研判。
这一工作量相当的大,在吴尊友所带的团队里,光是数据分析研判的小组就有多个。当天各地传送来的数据,哪怕时间再晚,也几乎是在当天就要分析完成的。
而这仅仅是对防控数据进行综合处理的第一步,接下来,团队中的其他成员还要分析传播关系,对流行趋势做出准确的研判。
正因为有吴尊友他们在24小时的工作着,疫情期间公众才能随时随地掌握各地的发病动态。
除了上述的工作之外,作为首席专家,吴尊友还得时时去调查一些发病的源头。也因此,他几乎每时每刻都处于待命的状态。
而且在疫情期间,定期的防控机制发布会,很多临时性的关于疫情的采访活动,吴尊友也要时时参加,从流行的形势再到未来的走势分析,他都得向全社会传达出最权威、最精准的声音。
这几项工作加在一起,既没有规律可循也不分白天黑夜,工作强度有多大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当吴尊友在镜头前出现的频率越高,公众也越能看出来,他的头发在一天天的变白。
吴尊友的公开回应是,疫情期间很多人的付出比自己还要多,有些人甚至付出了生命,因此做的这一切不算什么。作为一名公共卫生人员,就是要用所之所学,去力所能及的做工作。
而事实上,就吴尊友的个人健康情况来看,还在2021年夏天的时候,他的身体就已经处于“力所不能及”的红灯状态了。当年春天,他就已经被确诊为胰腺癌,仅仅几个月后癌细胞就扩散到了肺部。
但即便如此,当时在经历了两个月的短暂治疗后,吴尊友又以工作的姿态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人们之所以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看到他瘦下去,是因为吴尊友的体重从原先的135斤,直接掉到了80斤。
最后一项提案,多培养公共卫生人才
今年2月份,吴尊友曾在北京参加一个关于艾滋病防控的研讨会,这其实是他在流行病学防控领域的起初的工作。
25岁大学毕业,吴尊友在安徽省的防疫站工作,3年以后他的工作便正式转向了关于艾滋病的防治。此后,他曾到加州大学的洛杉矶分校留学,并在32岁以流行病学专业博士毕业。
彼时的我国,关于艾滋病的防治几乎是一片空白,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为了了解最真实的发病情况,吴尊友当年经常深入到发病的高危人群中,进行了大量的走访调查和研究。
从注射吸毒人员到卖淫人员,再到当时的卖血群体和男男性行为的人群,吴尊友都曾多次与之接触。毕业的第二年,在他的推动下,关于性工作者的艾滋病防控干预项目就开始了。
在调查过程中,这一领域的女性每当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后,并不愿意配合,吴尊友得慢慢让她们放下戒备,才能让后续工作展开。
接着,关于注射吸毒人员以及卖血群体共用针头的情况,他也不断深入基层,向他们介绍和普及安全注射的技术和意义。在吴尊友和其他专家同事的努力下,国内每年新增的艾滋病患者开始下降。
多年来,吴尊友光是发表在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和《科学》上的论文就超过了100篇。在流行病学防控领域,他还获得过诺莱斯顿大奖。
如果说此前的吴尊友,只是在本专业内被熟知,新冠疫情开始之后,因为流行疾病涉及的范围太广,他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就被大众所熟知了。作为一名流行病学领域的疾控专家,他是多么的不愿意以防控流行病的方式“出名”。
但是,疫情来了又不能不工作,投入工作就得投入十二分的精力。终于,吴尊友把自己累垮了……
今年4月份的时候,他终于可以向大众表示,大流行已渐趋结束,发病尤其是死亡对大众的影响不再严重。彼时他还在网上公开发文,提醒公众合理佩戴口罩。
而在此前一个月,作为政协委员,他于今年两会中提出的议案是加强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作为一名疾控专家,吴尊友知道更多的人才,对全社会传染病的防控有多么大意义。
等做完这一切,吴尊友是真的累了,而癌症在此刻留给他的时间也不多了。
胰腺癌——癌症之王
胰腺癌有多么可怕?可以这么说,只要是能被发现病状的,就都已经是晚期。
刘祥德是深圳大学总医院肝胆外科的副主任,他表示隐匿性强是胰腺癌最大的特点。多数胰腺癌患者,在发病的初期,身体是没有明显症状的。
即使部分患者在出现诸如上腹部不适、腹泻、食欲下降、消化不良、恶心等症状后,也很容易和其他消化系统的疾病混淆。
而且在早期进行癌症筛查的时候,胰腺癌几乎没有肿瘤标志物的明显指标。也就是说早期针对癌症的专业筛查,也不一定能够发现它。
正因为这些因素,一旦胰腺癌出现了非常明显的症状后,往往已进入了中晚期。就比如吴尊友,2021年春天刚刚确诊,到夏天癌细胞就扩散到了身体的其他部位。
这样一来,即便采取了积极治疗的方式,接下来的康复和生存状况也不理想。在癌症治疗领域,有一项五年生存率的重要指标。而根据临床数据显示,全世界胰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连9%都达不到。
此外,大部分被确诊后的患者,由于病情已及其严重,能接受手术治疗的占比只有15%到20%。即便能够采取手术治疗,手术后一年内癌细胞扩散的风险高达80%。这也就是说,有些癌细胞在手术前后期间,可能已经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了。
正因为早期发现难、确诊之后病情凶险,治疗后的恢复情况不理想,所以它才获得了“癌症之王”的称号。
发病率在逐步上升
由于生活方式和节奏的变化,我国胰腺癌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根据国家肿瘤中心的的数据监测,截至到2022年,胰腺癌的发病率已经超过了7/10万。
尤其是在东南沿海的一些发达城市,发病率已经达到了13/10万,这一发病率已经和发达国家的发病率基本持平。
相比于肺癌等总体发病率高的癌症,胰腺癌的总发病率虽然不是太高,但是由于其致死率高,在癌症致死率的排名中已经上升到了第七位。临床估计,再过一些时日,其致死率将会上升到第二位。
发病的诱因有哪些
作为重要的消化器官,胰腺能够分泌胰液、消化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所以首当其冲的,一些有长期糖尿病史的人,可能会从慢性的胰腺炎逐渐演化成胰腺癌。
长期过量饮酒人群、肥胖患者、长期吸烟以及长期高脂肪饮食的群体,也有可能诱发疾病出现。此外,慢性的胰腺炎患者由于长期发病,也存在癌变的风险。
临床统计显示,国外慢性的胰腺炎以及胰腺癌,大都是因长期酗酒以及酒精中毒导致的。国内的发病情况,大部分是因胆结石堵塞导致胰液流出不畅,胰液长期反流之后,逐渐诱发炎症甚至癌变。
国内的数据显示,因为胆结石引发的慢性胰腺炎,占到了总发病人群的50%以上。而慢性的胰腺炎,进一步发展就会是癌变。
除了上述外源性的致病因素外,胰腺癌也有一定的家族发病特征,如果家庭内曾有过胰腺癌患者,其直系亲属也应该尽早重视。
结语
由于胰腺癌发病隐匿的特点,未来医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就是早期的筛查。
刘祥德表示,未来在早筛阶段,若是能发现胰腺癌明显的肿瘤标志物,那对于接下来的确诊和治疗都将会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资料:
《吴尊友去世,疫情期间确诊胰腺癌,好友:他与癌症搏斗了两年!高福:他是真正的流行病学家……》 每日经济新闻 2023年10月27日
《被称为“癌症之王”,胰腺癌为何如此凶险?未来研究方向在哪?》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2年3月3日
《胰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正研发早期诊断方案提升患者生存期》 南方都市报 2022年12月6日
《5年生存率不足9%,“癌王”胰腺癌该如何预防和诊治?》 广州抗癌协会 2022年5月7日
-
部位(学生班里裸露隐私部位引深思:家校社如何共同应对)
2024-05-26
-
推理电影(趁着假期,这8部烧脑电影看起来)
2024-05-26
-
信息学院(客观理性地聊聊湖南信息学院)
2024-05-26
-
中国汉服(汉服是指中国传统服饰吗?)
2024-05-26
-
乳腺有结节(乳腺结节的症状及治疗方案推荐)
2024-05-26
-
宫颈癌(得了宫颈癌,麻烦一个接一个光4个症状就让人吃不消)
2024-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