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订阅

诗艺(上海译文出版令人发指的垃圾翻译:博尔赫斯《诗艺》)

欧易app下载

OKEX欧易app下载

欧易交易所app是全球排名第一的虚拟货币交易所。

APP下载   官网注册
2024年03月20日 06:03 来源于:烟月稀财经笔记 浏览量:
这本书区区六万多字,错误至少五十处。认真校对全书,错误恐将突破一百处。这本书位列豆瓣热门文学评论图书TOP10第6名,2404人评分结果


这本书区区六万多字,错误至少五十处。认真校对全书,错误恐将突破一百处。

这本书位列豆瓣热门文学评论图书TOP10第6名,2404人评分结果高达9分。

这本书只一百页出头,随便翻到哪页,八成都有错译。

这本书上海译文出版社于2008年初次出版,七年后收入博尔赫斯全集再版,在人间谬种流传已达十四年。

原题目为“令人迷惑的翻译”,开头的评价是“译文阻隔在作者与我之间,构成了理解障碍”,这般客气原因无他:写下题目开头时,仅对比了两三处译文与原文。对这样的译文,客套是无需的,且有害的。

不知上海译文出版社如何解释,如何回应?

这样错误满纸的书是否应该继续流布人间,贻害读者?

即使上海译文出版社不愿召回重译,是否应有最低限度的道歉?


“马修·阿诺德指出,如果完全依照字面意思来翻译,我们就很容易强调到错误的地方。我不晓得伯顿船长在翻译《一千零一夜》的时候,阿诺德是不是刚好碰到他;也许他太晚才碰到了。”

将Captain Burton译作“伯顿船长”,不是这本书译者独有的谬误,博尔赫斯其他著作的中文译本,如《布罗迪报告》《探讨别集》中,犯了同样的错误。理查德弗朗西斯伯顿是英国军人,冒险家,Captain应为他的军衔,而不是“船长”。

除了这个硬伤,“我不晓得伯顿船长在翻译《一千零一夜》的时候,阿诺德是不是刚好碰到他;也许他太晚才碰到了”,整句话都译错了。

原文为:I do not know whether he came across Captain Burton’s translation of the Arabian Nights; perhaps he did so too late.

Come across有碰到,遇见的意思,但此处说的是是came across Captain Burton’s translation,读到伯顿翻译的《一千零一夜》。原文很简单,不知如何曲解成现在这个样子。


许多句子不用对比原文,单看译文便可断定有错,真不知译者编辑有无读过,读不读得懂

“因为如果我们想要阅读一篇逐字翻译的外国诗,或许也会期待在诗中找到一些异国风味。不过如果真的找到的话,我们还会觉得失望哩!”

期待找到——真的找到——失望,这样的译文真是莫名其妙,让人“失望”。原文初中生也读得懂吧:. If we do not find it, we feel somehow disappointed.

“不过与此同时,虽然书中的内容相当广泛,文笔也相当自由,但我知道故事情节却只局限在少数几个形态上。比如说,三这个数字就经常出现。这本书也没有角色,或者说是没有扁平人物。”

“扁平人物”,这本书有脚注指出是福斯特提出的概念,与立体的圆形人物相对。既然知道扁平人物是什么,译者如何解释“这本书也没有角色,或者说是没有扁平人物”?

猜都猜得出原文说的是“这本书没有角色,或者说只有扁平人物”:And we have no characters, or rather flat characters.

“这里还有一个不错的比喻:“愤怒之聚会”(a meeting of anger)。或许是当我们想到聚会的时候,通常都会想到朋友与弟兄间的情谊,这里的比喻反而让人印象深刻;接下来我要讲的是一个鲜明的对比,一种愤怒的交会。”

译者就是有这样的本领,将简简单单的句子弄得云山雾罩:and then there comes the contrast, the meeting of anger.不过是“这里的比喻截然相反,愤怒的聚会”的意思。

译者这一大串在讲什么?——“这里的比喻反而让人印象深刻;接下来我要讲的是一个鲜明的对比,一种愤怒的交会。”

“这首诗的第二行有一个附录,解释说……”

The second line sends us to a footnote,脚注为何要译成附录,制造似是而非的阅读障碍?

“没有人能够把脚放进同样的水中两次”,No man steps twice into the same river.这条虽然不算错译,为何不采用常见的译法“没人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译者有独出心裁的自由,但这里译得何其生硬,river也不是“水”。

同样自作聪明的一例:

有一本小说叫做《流水年华》……单单把这两个词摆在一起就可以点出当中的隐喻:时光与流水,两者都是会流逝的。

这是博尔赫斯谈论“把时光的流逝比喻成河流这样的观念”中的一段,of Time and River,译成《时间与河流》就好了,何必弄什么“流水年华”的劳什子。


译者有求“雅”的倾向,除了“流水年华”这样的“加花”,对本书引用诗歌的翻译更是玩弄辞藻的重灾区

人间明月蚀未全,

卜者预言凶戾自嘲其所言;

祸已为福危为安,

盛世为报橄榄枝万世展延。

这样的译文,我都不愿找原文来比对了。错误肯定也是有的。

跳到下一首:

之后我觉得我像是在监视星空

一颗年轻的行星走进了熠熠星空,

或像是体格健壮的库特兹他那老鹰般的双眼

盯着太平洋一直瞧——而他所有的弟兄

心中都怀着荒诞的臆测彼此紧盯

—— 他不发一语,就在那大然山之巅。

如果没有错译,玩弄辞藻也许尚可容忍,但译者做不到。Then felt I like some watcher of the skies,“监视星空”?When a new planet swims into his ken,“走进了熠熠星空”?

这本书引用的大量诗歌,拜译者所赐,我是跳过不看的。作者引用的多是名诗,有现成乃至多个译本,例如上面这段。可惜译者“一肩挑”了。

且再看一段名诗:

Here he lies where he longed to be;

Home is the sailor, home from the sea,

And the hunter home from the hill.

这首诗博尔赫斯的评价是plain language,大白话,译者挑得起来吗:

“躺在这里的人适得其终;

水手的家,就在大海上,

而猎人的家就在山丘上。”

诗人说自己躺在坟墓里,像水手从海上回家了,也像猎人下山回家。什么“水手的家在大海上”“猎人的家在山上”啊?

这本书引用的每首诗的译文,八成都有不止一处错译。可惜了作者想与读者分享的心意。

“……《鲁拜集》。这首诗的第一段是这么说的:

(下引四行诗,略)”

《鲁拜集》我没有读过,但我知道鲁拜集是四行诗集,这里引用的不是“这首诗”(哪首?)的第一段”,而是“这部诗集的第一首”。原文:The first stanza runs thus......译者常识不足,也不做功课。

结果是更大的笑话,全书多次出现的Norse,Norseman,全部译错。

“一个挪威文的比喻”,“这些比喻跟挪威文”,“挪威作家写的”,“孤独而有骨气的挪威人”,“撒克逊版本的挪威托尔神”...……

书中指的是“古斯堪的纳维亚的”,“古斯堪的那维亚人”,不是什么“挪威”“挪威人”。古斯堪的纳维亚文学,是博尔赫斯的心头所好。

“还有《苦行记》(这是我搬到加州后最早读的书)”

博尔赫斯什么时候搬到美国西海岸了?“and also Roughing It (the first days in Califor-nia)”, 译者不妨查一查《苦行记》讲的是什么,“加州的早年间”。

“因为即使优秀一如荷马,有时候也得点头认错”

when sometimes even excellent Homer nods,荷马也有打盹的时候,意为杰出的作家也有败笔,已成谚语,不是“点头认错”。

“是一种他在“活了大半辈子后”的文学誓言......”

直觉有问题,果然:he composed “in the middle of life’s way”.这里引用但丁的诗句“在生命的中途”,“活了大半辈子”是啥?

“博尔赫斯的学养绝对是相当深厚的,而他的作品主旨也经常明显地融入了自传式的成分——也就是学海无涯的主题。”

译者是故意与读者作对吗?“学海无涯的主题”?the theme of the world as an infinite library,世界是个无限的图书馆的主题。

“当然啦,重要的地方其实还是格律韵脚背后的事。跟所有的年轻作家一样——我也曾经自欺欺人过。我一开始的想法是大错特错的,我那时在读过卡莱尔与惠特曼的作品之后,就断定卡莱尔写的散文还有惠特曼写的诗歌,已经是唯一可能的写作模式了。不过那时却没有注意到一项事实,就是这两个风格绝对相反的人,都已经臻于写作散文诗歌的完美境界了。

“在我开始动笔之后,我常常会告诉自己这想法有多么肤浅——如果有人看透这些想法的话,他们一定会鄙视我的。因此我就开始自我伪装。”

两大段,看不懂。

“跟所有的年轻作家一样——我也曾经自欺欺人过”,我读到这句时,不明白说的是什么,于是查原文:I began by trying—as all young men do—to disguise myself.试译为“我以努力自我伪装起步——像所有年轻人一样”。说的是下一段提到的,以华丽词藻掩盖自己思想的贫乏。奇怪的是下一段的And so I disguised myself却翻译对了——“因此我就开始自我伪装”。

然而下一段第一句“在我开始动笔之后,我常常会告诉自己这想法有多么肤浅”,我读不懂。“这想法”是什么?一看原文:When I began writing, I always said to myself that my ideas were very shallow.改译为“我常常告诉自己我的思想有多么肤浅”。“这想法有多么肤浅”,译者似乎把my ideas当做第一段对卡莱尔与惠特曼的看法了。原文是清楚明白,而且简单的。

第一段卡莱尔与惠特曼那段话,也是不通的。

译者读不懂这两大段的内容,译得乱七八糟,结果使我读得一头雾水。

……

还要继续写下去吗?不必了。我不是出版社的义务校对。

何况有这样的畜类中伤,并且举报,导致发在别处的帖子已遭删除,账号被禁言。如同样愤慨,请点赞转发,帮助传播。

关键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