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文学(义乌奇迹的文学解读)
在中国改革开放大业中,浙江义乌是个公认的奇迹,短短的几十个春秋,却异军突起,独树一帜。这奇迹,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奇迹,也是文化的奇迹。
在中国改革开放大业中,浙江义乌是个公认的奇迹,她既非交通枢纽,又不是濒临江河湖海的港口,国家也没有给予特殊的政策扶持,丘陵遍布,土地贫瘠,除了一条过境的浙赣线,一条只能行驶舴艋舟的义乌江以外,别无可以利用的地理资源,短短的几十个春秋,却异军突起,独树一帜,雄踞整个中国的乡镇之上,公认为国际超市、世界小商品之都,成为了一带一路中欧班列的新起点,获得了“点石成金”的肯定。
到底为什么?近读俞天白的长篇新著《金银坞》,颇有豁然开朗之感。让我们看到,这奇迹,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奇迹,也是文化的奇迹。小说在这方面,通过主角楼循波像一滴山涧水那样,从山沟沟一跌,再跌,跌到大海的文学塑造过程揭示出来。
小说展示,这是这个特有的地域文化的奇迹。因农耕需要,义乌有走家串户“敲糖换鸡毛”(即俗称为“鸡毛换糖”)的风习,并由此形成了一种农商并行、农商兼容的寻求互利原则,这就是“义”与“利”兼容的文化传统。农耕者离家串门走户,以后又因在战场上生死与共的戚家军老兵的加入,相互补充,转化成为了流行在江湖上那一种称之为“义”的道德约束,对人性予以制衡,这种约束与制衡,又在物与物交换实践中被升华、提炼,从经营者内部脱颖而出,扩展为一种分享交易利益的原则。这就是乡谚“出六归四”所体现的人际交往的原则,具体地说,就是“人赚九我赚一”,崇尚“赚一角饿死人,赚一分挣死人”的以小博大的生财之道。约定俗成,没有任何明确的契约规定,却逐渐提升为一种理论,谓之“求义而不弃利”、“利为义之所聚”的“义利双行”的“义利观”。这方面,小说除通过楼循波的爷爷撰写的《换糖经》予以总结提升以外,并渗透在小说的无以数计的细节中,邻里交往中“你敬我一杯茶,我还你一杯酒”的民俗与乡风描写,就无处不在,比如养蜂人借楼循波家火烧场摆蜂箱,送给他们一点蜂蜜,他们也不忘与邻里共享,养蜂人为赶花期北上,留下了几箱蜂,楼循波母亲不惜以先夫的皮袍皮帽回赠……这就是他们口中所说的“义”。
同时,这个义,更体现在整个小说的结构中。这主要是楼循波与同村姑娘楼汝芸的感情线索,这一对情人,因爷爷的坚决反对,未能修成正果。她怀着他的孩子离家出走以后,发现他家的住宅遭受回禄之灾,原来是因为帮助她而起的,于是,她终生不忘在暗中帮助他,“情难再,义可续”,无处不为续他这一份“义”劳神苦思,到楼循波成为亿万富豪,说出了他的成功,靠的是两个人,一个是爷爷,一个就是她。然而,她也拒绝再见面。这可说是义乌奇迹最为形象的诠释!
这是俞天白第十五部长篇小说。他年逾八旬,而且在重病之后,能以炙手可热的激情写出,这与他生长在义乌,并有过在山村中六年务农的经历不无关系。小说中的细节,可谓信手拈来,这在解读这一奇迹的深度中,可以获得印证。何以这样说?有人对义乌奇迹做过“鸡毛飞上天”的解读,但读了《金银坞》这部“非虚构小说”,不难发现,鸡毛飞上天,固然是奇迹,但是,飞上了天的,还是鸡毛,就不是真正奇迹。体现真正奇迹的是质变。这部小说,却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浓郁的乡土气息,可信的故事情节,深厚的文化探索,清晰的发展脉络,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几十年来,义乌,作为中国广袤的乡村的典型,已经从因循的小农经济,越过了工业经济时代,完美地蜕变为当代最为先进的金融资本的时代,人的思维方式也从工业经济思维,转入虚拟经济思维。为此,不论从经济角度还是文学角度,都值得肯定。(锦园)
-
部位(学生班里裸露隐私部位引深思:家校社如何共同应对)
2024-05-26
-
推理电影(趁着假期,这8部烧脑电影看起来)
2024-05-26
-
信息学院(客观理性地聊聊湖南信息学院)
2024-05-26
-
中国汉服(汉服是指中国传统服饰吗?)
2024-05-26
-
乳腺有结节(乳腺结节的症状及治疗方案推荐)
2024-05-26
-
宫颈癌(得了宫颈癌,麻烦一个接一个光4个症状就让人吃不消)
2024-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