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州(延安宜川:马至融丨丹州牡丹今在何?)
马至融丨丹州牡丹今在何?
说到牡丹,世人自然想到洛阳。不仅是因为有宋人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更因了这些年洛阳牡丹节的红红火火。可就在这行走观赏的过程中,我们不免生出疑问:这洛阳的牡丹,是自古本土就有呢?还是半道移来在此红盛了起来?如果不是自古有之的半道移来,那它的源生地又在何处呢?
由于鄙人祖籍丹州,也就是现今的延安市宜川县。所以在观赏洛阳牡丹时,脑际时常萦绕着丹州二字。尤其是看到洛阳牡丹珍贵品种中有“丹州黄”时,心里面那个意念就更加坚定了。
牡丹素有国香天色之美称,雍容华贵,富丽端庄。又名百花王、鹿韭、木勺药、富贵花,为落叶亚灌木,属芍药科。喜凉恶热,宜燥惧湿,耐阴崇光,花期繁盛于每年四五月。作为野生之物的牡丹,何时变成了栽培的观赏之物?这是寻找判定牡丹原产地的关键所在。
牡丹作为观赏之物始于南北朝时期。文献记载北齐时“杨子华有画牡丹”,这就说明了野生的牡丹进入文人画而成观赏物。洛阳自然生态的地理中本无牡丹,洛阳牡丹的出现和繁盛完全是移植栽培的结果。据可靠史料记载,洛阳牡丹“栽培于隋,鼎盛于唐,宋时甲于天下”。隋炀帝于公元六百年开始的十多年间,“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昭天下境内所有鸟兽草木驿至京师”,牡丹就是在这个时候由丹州、延州等地进入洛阳的。到了唐代,由于洛阳的土地气候确实适宜于牡丹的生长,洛阳牡丹栽培就更趋繁盛,及至宋代时由于洛阳在牡丹的择地、栽植、浇灌、施肥、修剪、防害、嫁接、育种等方面寻得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再加上唐宋两代文人雅士的诗文词赋的唱和,洛阳牡丹从此享誉天下。
由此可见,洛阳牡丹的出现完全是一种社会政治力量促成的结果。因为,东汉灭亡后,中国就开始了长达三百多年的动乱。隋帝国不仅成功结束了这分裂动乱的世局,而且行科举,兴城邦,开运河,使得中华帝国进入到了大隋盛世。随后隋炀帝以每月两百万的工匠大兴土木建造洛阳城。新的洛阳城有宫城、皇城和外郭城。尤其要特别提到的是隋炀帝在洛阳西郊建筑一座西苑,占地二百多亩, 苑内有海,海中修造三个仙岛,高一百多尺,岛上建筑亭台楼阁,十分壮观。海的北面有龙鳞渠,渠水曲折流入海中,沿渠修建了16个别院。洛阳有了皇宫,自然就具备首都功能。所以在606年的大业二年,隋炀帝迁都洛阳,由此也开始了隋帝国的奢靡时代。他不仅“徙天下富商大贾数万家于东京”,他把天下最富贵娇艳的牡丹花也大面积的开始移植栽培于新建造的西苑。一个满心要享尽天下富贵的帝王就这样和天下第一等的富贵之花相依傍了一起。
由此使我心里一直纳闷不解的一个问题,似乎此时也许有了答案。中国文人雅士为何对松竹梅兰有如此钟情的喜爱崇尚,乃至于使这松竹梅兰都被赋予了一种特别的精神文化品格。而如此雍容华贵、艳丽富态、天色国香的牡丹,为何竟不入历代文人雅士的法眼呢?为何没有像松竹梅兰那样有一种被国人崇尚的文化精神品格的凝结呢?而占尽奢靡的隋炀帝之所以偏偏专情牡丹,恐怕恰好于牡丹占尽世间万花之态而失去自我独有品质不无关系。“天色”的牡丹就这样因了隋炀帝的“国香”而成为了百花园中的一另类。
确证了洛阳牡丹是隋代因隋炀帝的喜好而移植栽培于洛阳的历史真相后,我们接下来就要溯源中国牡丹的真正生源地。
中国文化五千多年来绵延不绝,其生命的韧力就在于这文化与实物与文字的紧密相联的传承。所以,一个特别的物,必然相对应一个特别的字,也必然由一个特别的地域人群所代代沿袭。正是这物质性的传统自然也影响到精神性的内容生成,由此才使得物质和精神文化得以现实性的实践发展。可见,文化的生命力就是这样的潜藏在文字的符号系统之中。正因此,一个物名,一个地名,自然就有着它这个物名和地名成因的道理,因为在这个名称里一定潜藏着一个对事由对物态的文化性认定。
天下黄河一壶收。就是因为母亲河的黄河流经壶口大峡谷时出现了黄河唯一的大瀑布壶口瀑布。所以就有了中国行政地理版图上唯一的一个用壶口命名的地方——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乡。无论他人怎样奋力举争壶口的归属,但这个被历史延续下来的称谓也是被国家所认定的唯一的地名谁也无法改变。不可改变也不能被他人再标注的名称,自然就向世人宣告了事物的真相。
我们说牡丹出丹州,洛阳牡丹源自丹州,就是因为现今的延安市宜川县古称丹州。之所以称作丹州,是因为这块土地还有丹水和丹阳川的称谓。而这丹水、丹阳川、丹州的称谓,都是因为和这里漫山遍野生长着的牡丹有关。
黄河宜川壶口流域在新旧石器时代就有我们的祖先在此繁衍生息。秦汉时,因城建丹水之阴而得名阴山县。到西魏废帝三年的554年时,更名为丹州,是因此地有丹山而定之。再到北周大象元年的579年时,又更名为丹阳,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是以丹阳川为名”而改之。再到唐永徽二年的651年时,又更名为丹州。再到唐天宝元年的742年时,又更名为咸宁。再到唐乾元元年时,又复更名为丹州。到了宋代太平兴国元年的976年时,有了宜川县的称谓。从此以下至今,丹州、丹阳之名由宜川二字代之。
由以上的简单梳理,一个小地方县名的频繁变换中,一个“丹”字始终不离其宗,就是因为有了与这块土地上生长着的牡丹相关的丹水、丹山、丹阳川这些沉积下来了的文化符号有关。而这些代代相传的文化符号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又是因为受到了这里漫山遍野生长着的牡丹花的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所使然。
秦汉时有丹水之谓,说明人们就注意到了那些野生的牡丹。西魏时敢把自己的生活的“城”叫丹州,说明此地的牡丹与此地的人们之间已经构成了一种怎样息息相关的密切关系。后来几度改名但又改称丹阳和两度再改回丹州称谓,足见牡丹之花在当地人们生存世界里有着何等重要的地位!更足见在当地人们的精神文化的意识世界里牡丹文化有着何样的份量!
因为,宜川古称丹州,就是因盛产牡丹而得名。有史料记载,从秦汉以来到唐宋,宜川所处地域的山沟丘陵无处不有牡丹。“县东三十里兴集镇之东山”就叫牡丹园,因为前去观看的人多了,就被俗称为了“看花园”,至今这看花园的名字还保留着。史料描述这丹州“昔时盛产牡丹,夏季多开花于野,其花满山,香闻数十里,惜无人培植,土人采以为薪”。在宜川县的老虎梁、蟒头山、寿峰山、凤翅山等方圆数百里区域的群山中,野生牡丹随处可见。牡丹不仅生长茂盛,而且品种繁多,真可谓是宜川地域的一大胜景。
牡丹出丹州,不仅是宜川以及与宜川相关的史志有记载,而且在文人的诗文和科学家的文献里也有记载。明朝药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第14卷中就说“牡丹以色为上,唯山中单叶花红者根皮药尤佳,丹州牡丹根皮入药尤妙”。宋代文豪欧阳修有《洛阳牡丹记》文,开篇首句就高唱“牡丹出丹州”。沿此以下方才有了延州的牡丹、青州牡丹、越州牡丹,而洛阳牡丹更是在此之后的迁徙之作。也就是说牡丹源自于丹州,其它各地的牡丹大都是从丹州引种移栽的产物。
但出产牡丹也曾经繁盛过牡丹的地方丹州,因为此地的人们只是把牡丹“刈以为薪”的当柴火烧着,长此以往的物质性砍伐而不能进入到心理精神的审美愉悦,自然这娇贵艳丽的牡丹就另寻了去处。而洛阳能把一个外来之物变成了自家宝贝,就象欧阳修《洛阳牡丹记》里所言说的“洛阳之俗,大抵好花”的缘故。隋炀帝好牡丹!洛阳人好牡丹!洛阳城好牡丹!
由此这个生性就好富贵的富贵之花,无疑就弃了它贫穷的故土来到了帝王之家,开始了它装扮富贵而悦富贵的生命过程。
丹州牡丹,为富贵而投奔了它乡。
丹州人,却依然是丹心一片的守在那方不是富贵的地方。
-
阿里国际站(“死守”阿里巴巴国际站)
2024-05-26
-
淮海经济区(淮海经济区三个主要经济城市数据,徐州规模大,济宁扎实临沂活跃)
2024-05-26
-
吴江市(12个版聚焦吴江经验,全国分享)
2024-05-26
-
书法学习(掌握深入临帖的关键,学书法便可豁然开朗)
2024-05-26
-
布政(清代此省份是个特例,不仅有两个布政使,而且还有两个省会)
2024-05-26
-
519是什么意思(你知道中国旅游日为什么定在“5·19”吗?)
2024-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