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中坏事(问道|余映潮:谈语文教师的“课文细读”)
余老师说——
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最坏事的莫过于“碎问碎答”。浮在课文的表面上,问的读的基本上是学生一目了然的内容。形成这样的局面,一是教师缺乏好的教学理念,二是利用不了课文中的教学资源。如果能把握运用“课中细读”的方法,教学效果肯定好得多。
谈语文教师的“课文细读”
余映潮
让我们来看小学一年级的一篇课文:
阳光
阳光像金子,洒满田野、高山和小河。
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更像长长的锦缎了。
早晨,我拉开窗帘,阳光就跳进了我的家。
谁也捉不住阳光,阳光是大家的。
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
细细地品读,从这篇课文里,可以读出10“美”:
章法之美,画面之美,情味之美,诗意之美,炼字之美,炼句之美,音韵之美,修辞之美,叙议之美,哲理之美。
但由于这是一年级上学期的课文,在所有的教学设计中,都看不到教师对课文的欣赏。大家都认为它承担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认字识词。
这就说明一个问题,我们比较地缺乏对课文细读良好习惯和必要技能的训练。像《阳光》这样极美的课文,如果不进行精细地赏析,教师在教学中起码是没有理性的“美感”充盈在心中的,或者说,教学的背后缺少一种“底气”。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有良好的课文细读技能。
从教学的角度来讲,课文细读的功夫是任何语文教师的第一功夫;道理很简单,连课文都品读不出味道的人,还能够很好地利用课文进行教学吗?
课文细读功夫的训练,伴随着每位语文教师的一生;越是优秀的、能干的语文教师,在“细读”上越要表现出水平与能力。
关于课文细读,笔者有如下一些“警语”:
阅读教学要做的最基础、最细腻的准备工作,就是艺术地、精细地分析教材。
教材、课文是精选的语言现象,深入细致的课文研读,是阅读教学设计的良好开端。
课文研读,是语文教师常用的、必需的学习技法。
教师对课文研读的领悟程度,影响着教学设计的质量。
语文教师阅读课文,标高必须是细读、精读。
教师的任务,就是把课文读“厚”,把课文教“薄”。
如果能确有心得地进行课文的“细读”,教师对教学的内容便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在教学上便能深入浅出、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下面,用例说的方式,介绍几种实用可行的“课文细读”的方法。
读法之一:提取教学资源
这种读法,是最本色的细读。即对课文进行一些分解与聚合,或者说对课文进行语言材料的分类提取与整合。这种读法能够锻练教师的细心与耐心,让教师更好地了解课文内部的信息和发现重点的内容,并在提炼与整合中实践基本的研究方法。
如对课文《珍珠鸟》内容的分类提取,可着眼于15类可用资料:
1.美字雅词,2.亲昵字词,3.近义词组,4.色彩词语,5.精妙动词,6.生动美句,7.状物片段,8.小鸟初出图,9.小鸟玩耍图,10.小鸟依人图,11.小鸟甜睡图,12.修饰语言,13.精彩句群,14.拟人笔法,15.动人哲理。
如从文中提取的近义词组,就能够用来设计有趣的语言学用细节:
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
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去惊动它们。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
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
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
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
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如下面美妙的“素描”,就是指导学生利用课文中“状物片段”进行写作的“成果”:
阳光·吊兰·小鸟
阳光从窗外射入,透过这里,吊兰那些无数指甲状的小叶,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
透,如同碧玉;斑斑驳驳,生意葱茏。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
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
如下面的美句,可以用来训练学生“美句评点”这种高层次的阅读技能:
1.只要大鸟在笼子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
——拟人笔法,“生气”二字,真是神来之笔。
2.更小哟,雏儿!正是这个小家伙!
——三次称呼,三种角度,三种语气,作者的喜爱之情泻出笔端。
3.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
——三个“一会儿”,五个动词,一个“神气十足”,写出了小鸟的活泼好动调皮可爱。
4.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淘气”写出了小鸟的性格特点,“再三”写出了大鸟的着急和小鸟的贪玩,“飞”、“扭动”、“挤开”、“钻”充满动感,写出了小鸟的活泼可爱。
……
丰富的教学材料隐藏在课文之中,活跃在字里行间,如果没有这样扎实的多角度的精细提炼,很难体会到运用精美教学资源的那种准确、自如。
读法之二:整体反复品析
上面所说提取的研读,也是一种反复式的细读。这里所说的“整体反复品析”,将要求上升到了“品析”的高度,同时从“数量”上要求对一篇课文进行多次品读欣赏,如“课文六遍读”、“课文八遍读”之类。
课文细读,非反复不能品味其奥妙,非反复不能欣赏其美点。如:
雷雨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也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天亮起来了。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
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坐在网上。池塘里的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一读:概括文章思路: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二读:朗读体味美感:读准语音,读好语速,读清层次,读出情景。
三读:注意字的写法:
蜘:虫字旁要写得瘦长。
网:里面的笔画分别是“撇、点”和“撇、点”。
越:“走”字的一捺要托住里边的“戉”。
彩:右边的“三撇”上下排列,起笔处要在一条垂线上。
“垂”的笔顺:撇、横、横、竖、竖、横、竖、横。
四读:品读优美字词:
“压”字用得好,乌云来势很凶猛;“摆”字用得好,显现风的力量多大啊;“垂”字用得好,表现蜘蛛逃跑的速度很快;“挂”字用得好,表现空气清新,天空透明;“扑”字用得好,有速度,有美感;“坐”字用得好,写出了蜘蛛的悠闲。
五读:课文美点赏析:
课文之美在顺序,课文之美在层次,课文之美在动静,课文之美在声色,课文之美在画面,课文之美在诗意,课文之美在句式,课文之美在字词。(阅读之中,每一“美”都需要细细地写成文字。)
六读:给课文找“朋友”:
夏
太阳像一个大火球。
柳叶打着卷儿,小花低着头,湖水冒着热气,小鱼该不会煮熟吧!啊,别急别急!蜻蜓飞来了,飞得很低很低,在湖面转圈,它报告:好消息,就要下雨,就要下雨。
风来了,云黑了,闪电了,雷公公跑来啦!哗!哗!哗!哗!大雨快活地下。
下了一阵儿,风去了,云散了,闪电停了,雷公公回家了。
天边挂起晚霞。
柳叶、小花滴着水珠,像刚洗完澡,多干净,多精神。
湖里,小鱼摆着尾巴游得多高兴,小青蛙蹦上岸开始赛歌:咕呱!咕呱!
这样的细读,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揭开了课文的神秘面纱;丰美厚实的收获,让教师精心选用、从容驾驭。这样的细读,改变了日常研读课文的角度与方法,更为细腻地开掘出课文的深层内涵与辽阔视野。
课文整体反复式的细读,角度多种多样,依文而定,依人而定。
读法之三:选点精读赏析
即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就课文的某一方面或某个部位,进行深刻精细的研读、品析、欣赏。这样的细读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提高教师的教材欣赏水平,二是养成教师利用课文最精彩的片段对学生进行训练的习惯。现在小学语文的阅读课堂,在大多数情况下运用的还是浮在课文表面的“满篇问”的方法,很少看到质量优异的精读训练、美读训练,这就与教师精读课文的能力有关。
我们选择《秦兵马俑》的精美片段进行品析:
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观察,它们神态各异:有的微微颔首,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手;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勇武干练,好像随时准备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还能听到轻细的呼吸声。
1.美在照应前文
这一段文字照应着前文“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形象鲜明”句,突出地表现着“形象鲜明”四个字。
1.美在结构清晰
总写:“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观察,它们神态各异”;
分写:用四个“有的……”句式,表现秦兵马俑“形象鲜明”的特点。
3.美在句式工整
用排比的手法形成工整的句式:“有的……好像……;有的……好像……;有的……好像……”
4.美在内容丰厚
第一个方面,观察和描绘的部位不同,第二个方面,从所写的神态来看,分别反映了不同特征的人物。
5.美在联想生动
作者借助合理的联想,由表及里(由人物的神态推测人物的内心)地表现兵马俑各异的神态,让读者感受到兵马俑的栩栩如生、神形兼备。
6.美在语言精致
这段文字虽只有150多字,但却有很多精美的语汇值得学习、积累。
7.美在虚实相映
前面描绘的是兵马俑的惟妙惟肖的形态,而最后一句从另一角度另辟蹊径,“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还能听到轻细的呼吸声”,这是一个神奇的虚笔,把兵马俑写活了。
8.美在它是仿句仿段的范本
完美的结构,精美的句式,众多的四字短语,无一不是语言学用的好材料。
进行这样的细读,就比较有把握产生本课简洁实用的教学创意:文意把握,选点精读。
第一步,利用“提取主句”法指导学生概括全文文意:
1.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它出土于西安以东30千米的临潼。
2.兵马俑规模宏大。
3.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形象鲜明。
4.秦兵马俑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第二步,利用“片段精读”法训练学生品析文段。
将“朗读训练”、“分析训练”、“赏析训练”“语言学用训练”都放在“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这个片段中进行。
这样的教学从面到点,很深入,很有效。
读法之四:细细评点课文
这种方法,需要教师动笔。“不动笔墨不读书”是读书方法的真理。只有拿起笔,才知道什么是无从下手,什么是满眼茫然,什么是颇费斟酌。为什么一动笔就觉得难?难就难在一个“写”字上。所以,用“写”的方法来细读课文,是练真夫、练硬功夫的方法。
我们用“评点”的方法在课文《爬天都峰》中留下痕迹:
爬天都峰
暑假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山都峰。
(开门见山,切入故事,简洁交代。)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这一段的表达作用特别地高妙。它一下子把故事的镜头推到了现场, 同时通过议论抒情进行渲染,进行铺垫。)
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我:“小妹妹,你也来爬天都峰?”
(笔锋一转,很自然地引出又一位人物,于是故事有了新的角度。)
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我不再犹豫,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也点点头:“对,咱们一起爬吧!”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个样……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这几段写“爬山”,典型的略写,却又不乏生动的细节。)
在鲫鱼背前,爸爸给我和老爷爷照了一张相,留作纪念。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妹妹。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这几段记叙爬天都峰的感受,照应前文,收束故事;利用“对话”推进情节;“勇气”二字,点示意义;爸爸的话,巧妙点题。)
总评:
课文表现了一种叙事角度:关于“我”的“一天”、“一次”的故事。
表现了一种构思方法:增添人物。本来是自己与爸爸的爬山,但不正面写,不详细写,而是借用另一个人物的出现,从与这个人物关系的角度展开故事。这种方法的好处:第一,写出故事的微小波澜;第二,可以把短话写长。
课文还表现了其它的叙事技巧:诗意小段的构思,对话式的展开,用人物话语点题的方法。
平时可用的,还有一些细读课文的方法,如:用写“句解”的方法品读文言诗词,用写“赏析短文”的方法欣赏美文——仅用写短文来赏析课文这一法,角度就异常丰富。
-
阿里国际站(“死守”阿里巴巴国际站)
2024-05-26
-
淮海经济区(淮海经济区三个主要经济城市数据,徐州规模大,济宁扎实临沂活跃)
2024-05-26
-
吴江市(12个版聚焦吴江经验,全国分享)
2024-05-26
-
书法学习(掌握深入临帖的关键,学书法便可豁然开朗)
2024-05-26
-
布政(清代此省份是个特例,不仅有两个布政使,而且还有两个省会)
2024-05-26
-
519是什么意思(你知道中国旅游日为什么定在“5·19”吗?)
2024-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