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订阅

江澄波(苏州“画眉人”——访文学山房旧书店九旬店主江澄波)

欧易app下载

OKEX欧易app下载

欧易交易所app是全球排名第一的虚拟货币交易所。

APP下载   官网注册
2024年03月11日 01:03 来源于:烟月稀财经笔记 浏览量:
书船长载江南月,翰墨文脉永不绝。在苏州市姑苏区平江路的钮家巷里,有一家门面不大却历经百年风雨的书店,门口的招牌上红底黄字写着“文学山房旧

书船长载江南月,翰墨文脉永不绝。

在苏州市姑苏区平江路的钮家巷里,有一家门面不大却历经百年风雨的书店,门口的招牌上红底黄字写着“文学山房旧书店”。一位老人总是静静坐在店门口,隔着玻璃看着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他便是文学山房的店主江澄波。他一生好书,坚守古旧书业,曾把书店比作城市的眉毛:“对于一个人来说,眉毛看似并不重要,但缺了它,五官再精彩看着也乏味。”书中岁月容易过,因为心中的坚守,他只愿在岁月变迁中办好文学山房,做一个始终为苏州“画眉”的人。

秉烛相传,世代经营古旧书店

苏州历来崇文尚德,藏书、刻书、售书之风兴盛,明清之时,贩书业尤为发达。江家与古旧书业的结缘始于江澄波的曾祖江椿山,清咸丰年间,他为避战火从祖籍浙江湖州逃难到苏州阊门,在著名的书店“扫叶山房”做活计,精通古籍版本。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江椿山之子江杏溪在护龙街(今人民路)嘉馀坊口开了一家旧书店,取名“文学山房”。后经江杏溪、江静澜父子的苦心经营,文学山房声名鹊起,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搬迁至大井巷北首,店面三间,高敞明亮,古书随人取阅。鼎盛时期,书店业务甚至扩展到京津一带。良好的声誉让文学山房博得了藏书家的青睐,店内古书盈架,名人满门。江澄波回忆说:“顾颉刚、郑振铎、李根源、周作人、阿英、吴梅等南北学者都曾是店里的常客。无锡朱达夫、吴下冯桂芬,以及管礼耕、叶昌炽、沈秉成藏书皆囊括于店中。”

苏州“画眉人”——访文学山房旧书店九旬店主江澄波

江澄波(右二)与祖父母等的合影(1937年于杭州)

作为文学山房的第三代传人,江澄波自幼得祖父教诲,耳闻目睹的都是与书有关的人和事,对古籍也有特殊的感情。16岁时,他正式进入文学山房工作,跟随父祖学习修缮古书的技艺和鉴别古书版本的业务,曾多次随父祖外出寻书收书,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上世纪50年代,文学山房被并入苏州古旧书店,江澄波仍旧不改志业,继续为国家四处奔波搜购珍本善本。退休后,他出于生活需要和对古旧书业的不舍,开了一家“文育山房”旧书店,他说:“在苏州话中,‘育’与‘学’同音,也算是旧店重开。”后经各方呼吁,2012年,书店恢复了“文学山房”的名号。如今,江澄波的三个儿女有空时也常去店里帮忙,与他一起看店、搬书、打理书店杂务,甚至还学会了修补古籍,成为江家古书业的新一代接班人。

爱书如子,为古籍寻找“归宿”

“这些书籍就像我的孩子,我要为它们找到好的归宿,才能放心地‘退休’。”江澄波这样说道。在80余年的从业时光中,他以挖掘、抢救、修补、保存国家文化遗产为己任,曾经从废品回收站、废纸堆中“救回”无数古籍,经手了不少珍本,甚至先后收购过10部珍贵的宋版书,全部捐给了公立图书馆。

苏州“画眉人”——访文学山房旧书店九旬店主江澄波

《容斋随笔》宋刻本,苏州图书馆藏。

譬如现藏于苏州图书馆的宋刻本《容斋随笔》和《容斋续笔》,就是他从居住在苏州前埂子巷的一名张姓工人家中收得的。《容斋随笔》为宋代洪迈所著文言笔记小说,分为《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五集,上述前两集的宋刻本为嘉定五年(1212年)江西章贡郡斋刊本,字体端严,写刻精绝,并钤有“鞠山文库”“荆州田氏藏书之印”“后博古堂所藏善本”“审美珍藏”“潜山读本”“潜叟秘笈”“田伟后裔”“他无长物”等印记。据江澄波回忆,这位张先生祖上藏书颇丰,自己早几年还曾从他手上购得常熟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的《剪绡集》和《梅花衲》,如今这两卷古籍已被国家图书馆收藏。

类似为国家搜购、抢救古籍的故事还有很多,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于苏州过云楼藏书的归公历程。过云楼收藏始于清道光进士、宁绍道台顾文彬,经四代传承,珍品如云。上世纪90年代初,南京图书馆的负责人找到江老,传达了时任江苏省主要领导的嘱托:“一定要把过云楼藏书留在江苏”,并希望江澄波能帮忙收购过云楼藏书。当时,过云楼藏书分作四份,由顾家后人各自保存。江澄波与顾氏后人顾笃璜先生较为相熟,几番努力下,终于使驰誉天下的过云楼藏书四分之三购藏于南京图书馆。2005年和2021年,另外四分之一的藏书两度被拍卖,最终与此前已入藏南京图书馆的四分之三藏书合璧。

“我见过太多书籍的命运浮沉,总想着这些书能入藏图书馆、博物馆这样的公藏机构,才是最好的。能够让学者实实在在地使用起来,才称得上物得其所。”秉持着这种观念,江澄波将一腔爱书之情化作常伴书香的动力,执着地修补经手的古籍,并为其寻找最佳“归宿”。岁月更迭之中,江澄波在古籍修复和鉴别领域都愈发有建树,他把自己的从业经历记录下来,出版了《古刻名抄经眼录》《江苏活字印书》《吴门贩书丛谈》等极具学术价值的著作,扬名学林。

传道授业,多次赴京讲授课程

文物鉴赏家江洛一曾经评价江澄波为“苏州一宝”、书界的“活字典”,“肚子里古籍的知识恐怕没几个人能及得上”。确实,江澄波在家学渊源和多年实践中练就的一身本领,受到了业内的广泛认可。上世纪80年代,由于从业的老同志陆续退休、离世,古旧书业出现了青黄不接、人才匮乏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江澄波曾多次受邀前往北京授课,尽己所能传授古旧书业务技能,培养新人。

苏州“画眉人”——访文学山房旧书店九旬店主江澄波

江澄波为学习班准备的课程讲义《怎样鉴别古籍版本》

1983年,中国书店受新华书店总店委托在北京举办全国古旧书发行业务学习班,特意来信邀请江澄波前去进行为期一月的授课,讲授“怎样鉴别古籍版本”。江澄波欣然应允,但同时也犯了难。据他回忆,“我自己在书店做学徒的时候,不过是父亲给我一部书目,我自己背诵,而鉴定的本领,祖父、父亲从来没有形成文字的东西可以教我。后来我弟弟江学诗和臧炳耀进到店里,也是如此。虽说那时候我已经是‘师兄’,却也没有想到要系统地给他们讲什么,不过是在实践中多看多说,常常是到藏书人家中‘现场教学’。”想到要为几十位来自全国各地古旧书店的学员讲课,他便花了极大的心力总结历年来的经验,自己编写油印了一本《怎样鉴别古籍版本》课程讲义。据当时的培训班学员、古籍善本专家彭震尧回忆说,江老师授课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涵盖面极广,他还会把重点又分为几个小题细细讲述,令人受益匪浅。

苏州“画眉人”——访文学山房旧书店九旬店主江澄波

江澄波授课所用《明刻集锦》

1992年,第二期全国古旧书发行业务学习班在北京黄庄举办。江澄波针对上一期学员反映的看不到古籍实物的问题,事先准备了几十种明版残页,一旁写上版本年代,装订成册,称《明刻集锦》。另外,他还准备了包括明代白棉纸、竹纸和清代开花纸、红泥边纸等在内的古籍用纸样册,帮助学员观察、辨认。

在江澄波和其他老师的努力下,参加全国古旧书发行业务学习班的年轻人在北京收获了不少宝贵的知识,回到各自岗位后为古旧书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这批学员如今虽然多已退休,但正是江澄波这种毫无保留、毫无私心的传道授业,让书香文脉得以连绵不绝。

初心不变,愿作姑苏“画眉人”

苏州“画眉人”——访文学山房旧书店九旬店主江澄波

江澄波正在修补古籍。

如今的文学山房旧书店门面不大,只有20平方米左右。踏入店内,会发现所有书架都被塞得满满当当、整整齐齐,店中间还辟出了一块空地,摆放着一张方正的木桌,桌上摞书,书上还是书,满室书卷,一屋墨香。

江澄波的生活和工作极为规律,一年只有大年初一、初二两天休息,其他时间风雨无阻来书店上班。以前他还能修补古书,但现在年龄大了,难免眼睛有些昏花,就静静坐在店内。

随着网络日益发达,晚年的江澄波被更多人熟知,收获了众多“粉丝”。不少爱书之人会从五湖四海赶来苏州,到文学山房闻一闻书香,也见一见这位满腹学问的老人。每当被客人问起某部古籍,江澄波便会凭借超强的记忆力介绍书的作者、成书年月、刊刻时间等信息。不仅如此,他还时常热情地用一口夹杂着苏州方言的普通话向感兴趣的人介绍苏州的历史和书人书事。比如文学家阿英曾与他频繁通信,多次建议书店购买与苏州有关的书,丰富乡邦文献馆藏;历史学家顾颉刚和他人一起收购旧书时,会先请别人挑选,然后把剩下的全部打包买下,以免有书被送到纸厂打成纸浆……在他的讲述中,这些名宿的可亲可敬和一个城市的人文温度显露无遗。

谈及近年来文学山房日益增加的人气,江澄波显得淡然而又有几分欣慰:“很多读者专程来书店看我,要来文学山房‘打卡’——我最初不知道‘打卡’是什么意思,问了我孙女才知道。最高兴的事情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的提倡,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也喜欢上了古书、古代文化,我看到最近这些年,来书店的青年读者越来越多了。”在他看来,为着这些青年人,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自己对古旧书业便不能放弃。所以,即使已经98岁,江澄波依然每天“等候”在文学山房中,等待为古书寻到“好人家”,也让那些古籍爱好者找到一份归属感。


图文供稿:中共苏州市姑苏区委宣传部

执笔:陈怡文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杂志 2023年第4期(总第016期) 专题报道·世界读书日栏目

声明:本刊出版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刊文字及图片

关键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