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订阅

任南红山文化网(仓颉文新译)

欧易app下载

OKEX欧易app下载

欧易交易所app是全球排名第一的虚拟货币交易所。

APP下载   官网注册
2024年03月08日 10:03 来源于:烟月稀财经笔记 浏览量:
仓颉文新译-谢子展《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楚灵王说史官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三坟》即伏羲、神农、黄帝之书,

仓颉文新译

-谢子展

《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楚灵王说史官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三坟》即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即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之书。这些文献现在均已失传。

中国上古传下最古老的文字,能见到最有名的当数仓颉文。我在网上见到的仓颉文有四种:

其一:宋太宗淳化年间的《仓颉书》拓本,文旁书古法帖三字,此本最流行。

其二:陕西白水仓颉死葬处《仓圣鸟迹书碑》。该碑立于清乾隆十九年十月(公元1754年)。碑面所镌28字由白水知县梁善长摹写。

其三:陕西洛南元扈山崖石刻拓本清代复制碑。史传清以前千余年历代文人皆往山崖祭拜并拓印,后崖面石刻毁坏。清代道光元年(1821),洛南知县王森文遍访洛邑民间,终征得拓印真本,摹记勒石,碑树于保安阳虚山下许家庙村(今洛南县保安镇许庙村),现存于洛南县博物馆。

其四:在任南红山文化论坛上,一位网友发帖登了一张玉器版的仓颉书照片。玉器现藏于美国福瑞尔(FREER SACKLER)博物馆,遗憾的是没有此玉器年代出处等相关信息。此器上所刻文字最为清晰。

仓颉文历代皆无人能辩识。相传秦人李斯认得八个字,即“上帝垂命,皇辟迭王”

宋以前无译文传下。后世有如下数篇译文:

一、宋代(蔡京)译

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X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

二、马贺山译

化己,庇,乃尼山艾友,所草米并刈,乞少子左互.学耒,弢雨水,儿纠叔兵朱。

三、刘志一译

一妖来始,界转鸦杈,祭神青脑,祸小马念,师五除扫,幡斋解果,过鼠还魂。

第一篇译文是宋代翻刻《大观帖》时蔡京的译文。译文读不通。

第二篇译文是2009年马贺山得玉器版仓颉书后所译,译文意思是:

身体变化,需要庇护。于是尼山是养老送终的好地方。[老有所养]

杂草庄稼一并割下,求少子帮助。[壮有所用]

学使农具,取水灌地。小儿缠着叔叔玩弄兵器上的红飘带。[幼有所长]

第三篇译文是湖南刘志一于80年代初所译,他认为这是用古彝族文字书写的一篇祭祀经文,大意为:

一群妖魔刚来到,树上乌鸦满天飞;割青宰羊祭山神,念经消灾骑马归;五位经师施法术,做斋完毕魂幡回,消灭鼠精魂归位。

各人所译出入有别天渊,实在不能令人满意,没办法,只好自己动手来译一下。

我的译文如下:

“之己之乙,虚乎篝友,所奉米牲,戊刉(jī)卉(niè)酿,有犬背隹(

zhuī),支鼓益血,亡弔渊朱。”

文意是:从己日至乙日一连七天,在虚、扈之地以篝祭祭友。所奉祭的有米、牲,持盾牌起舞并杀母羊,有美酒,有犬下面有鸡,置鼓为乐,请享用鲜血。弔祭在渊中的丹朱。

下面我对译文进行解释:

第一句“之己之乙”。

二、四两字为“己、乙”二字,我与宋人所见一致。二字甲骨文写法见附表。己乙二字均为天干,古人《世本》说:“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二人皆黄帝之臣,盖自黄帝以来,始用甲子纪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大挠“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这就是说,天干是记日的,不是记月的。黄帝之时如有纪年,应当是太岁纪年,不会用干支。二个天干连用是怎么回事?考虑古人行文习惯,文章起头应当先说某年某月某日某地某人,那么这里应当是在说从己日起到乙日止,这样才合理。

第一、三两字应当是相同的,我不理解前人译文为何都不承认这一点?说是“化”字有一点象,古文的化字没有人旁,意思是变。变己变乙?变己为乙?太牵强,不对。其它可疑的字还有“匕”字,“匕”有二种意思,一种是饭勺,名词,另一种意思见说文解字:“匕”相與比敘也。比者、密也。敘者、次弟也。匕己匕乙,意思就是比己比乙,从己始,次递乙。译成白话就是“从己到乙”,历时七天,比较通顺,但其实不是的。古人习惯讲这话是这样的:“自己至乙”。文字草创时,字不够,多用通假,“自、至”二字未创时,以“之”代,是可能的。这个字比古“之”字少正中一竖,徐中舒甲骨文字典里有这个字,但字意不明(见附表)。我是这样理解的:“之”字本意当为树枝之支,故为弯曲分叉之状,字形从“乙”,最早的“之”字少中间一划是可能的。

第一句译为:之己之乙。白话为:自己日至乙日共七天。

第二句 “虚乎冓友”。

第一个字的字形为“凥”,这是“居”字在古时的一个异体字,是“处”的意思,古今意思出入不大。宋人说是“居”字。我认为这个字念“虚”。古时“虚”和“居”音是相通的,字形也差不多,更为重要的是,这篇“仓颉文”是刻在阳虚山对面的玄扈山下。“虚乎”二字讲的应是地点,就是阳虚山和玄扈山。这里我要顺便讲一下,“仓颉文”的出处是在陕西洛南县,洛水南是阳虚山,洛水北是玄扈山(玄扈山又叫元扈山或双连山),二山隔洛水相望。

第二字为“乎”。宋人说是个“首”字,其实看一下甲骨文,“首”的竖和下面的横相连,头发是从头上长出来的,不是悬在半空的。在甲骨文中,字形和这个字相近的只有“乎”这一个字,甲骨文的乎下面多了一个长竖,意思是长长的一口气。这里的“乎”没有那一竖,只有乎的音,因为这里是地名,指的是玄扈山。

第三字为“冓”。“冓”在甲骨文中是一个祭名,就是一种祭的方式。“冓”就是用交叉的木柴垒起点燃为祭,现在说的“冓火”就是从这里来的,其字形见后面附表。

第四字为“友”。这个字争议不大。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阳虚山、玄扈山之间进行冓祭祭友。

第三句“所奉米牲”。

第一个“所”字,本人意见与宋人同,不赘述。

第二字字形和第十七个字字形相似但不相同,第十七个字是个明明白白的“有”字,那么本字就肯定不是“有”了。“屮”(chè)字字形也相似,但“屮”字中间一竖是一直,字形是向上生长的草。这个字为手形而且掌心向上,承举托状,有敬献之意,这里应当做奉献的“丰”解。

第三个字是个“米”,和甲骨文的写法一致。本人与马贺山意见相同。

第四个字是个“牲”字,字形是个四蹄两两缚住,四蹄朝上的牲口。

这句话的意思是:所敬献的有米、牺牲。

第四句“戊(wǜ)刉(jī)卉(niè)酿”。

第一个是“戊”字。戊和舞音相通。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五”字,甲骨文的字型也相似,“五”的音和舞也一致,相通。甲骨文的“五”、“万”“戊”“左”字形都很近似,但译为“戊”与形意最合,字形如舞者持一盾。在《山海经》中记载,在阳虚山这个地方的祭祀要用干舞,“干舞”是古代的一种武舞。舞者执干,干就是盾牌。也有说祭祀要用万舞,万舞是武舞文舞合一的舞。文舞舞者执羽。

第二个 “刉” 字,字形是“乞”字,二字音通。宋人说是个“气”字,古字气乞不分,一样。不过这个乞,这里的意思是“刉(jī)”,在《山海经》中记载,在阳虚山这个地方的祭祀要刉一牝羊,献血。

第三个“卉”字。这个字是“枿(niè)”的原字,和“蘗”(niè)酿的蘗字相通,蘗的学名现在叫黄柏。蘗字的本义是:被砍去或倒下的树木再生的枝芽,蘗有三苞,所以字形是一弯曲的倒木上长着三个芽(甲乙均为木)。造酒的蘗不是黄柏,而是生芽的米。枿字是蘗的异体字。

第四字为“釀”,这个字字形和甲骨文的“襄”完全相同,但意思不是襄助,而是“釀”,就是酒。

第四句戊刉蘗釀,译成白话是:持盾舞,杀母羊,美酒。

第五句是“有犬北隹”。

第一字宋人说是个“左”,可我认为是个“有”字。是左是有,大家再仔细认一认吧。

第二个“犬”字。甲骨文的犬字和这个字字形很象,但稍有不同。甲骨文的“互”字和这个字字形最象,“互”字的古意是放供品的架子。但我认为这字是“犬”字。

第三字“北”字,就是背,就是犬的背面。这个字字形从甲骨文中看,只有“而”字与之相近。“而”是虚词,甲骨文的写法和现在写法差不多,但仔细辩认,这不是“而”字。此碑甚古,其字模糊,几个版本的仓颉文字形是有出入的,虑及这点,便有“北”字。

第四字是“隹(

zhuī),”,此字字形特殊,细细比对甲骨文,就是此字。“隹”是短尾巴鸟的总名,鸡也是隹。

第五句连起来就是:有犬其背后有鸡。

第六句“支鼓益血”。

第一字为“支”,字意是置,这个字甲骨文的意思是手中持竹枝,写法象个“当”。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敲”,也讲得通,但我更倾向于置。

第二字为“鼓”,这个字和甲骨文的鼓字字形不粘边,相差甚远。但看字形,上面三个点,下面四个点,明明白白是二排鼓钉。

第三个字是“益”,益字在甲骨文中写法是“皿”中盛“水”,现在这个“益”象个横写的“水”,也就是“益”字的上半拉,我认为这是“益”字的音,也就是说,横写的水念“yì”。

第四个字是“血”字。“血”在甲骨文中是个里面盛了东西的“皿”。里面的东西有写成一个圆圈的,也有写成一个弯的,也有写一个点,二个点的,写法不严格。这里的“血”字,是一个里面有二个点的“皿”。

这句话译成白话是:击鼓,请享用血。

第七句“亡弔渊朱”。

第一个字是甲骨文的“亡”字,应当很好认的,懂点甲骨文的都认识。

第二字是“弔”字,从人持弓。

第四个字是个“朱”字。是个甲骨文的字,应当没什么好争议的,无话可说。

最难辨认的是第三个“渊”字。这个字的字形很象“矛”字,也象“弟”字,但我仔细认来,不是矛也不是弟。这个“渊”字,是不带“水”字旁的“渊”,说文解字讲:“渊,回水也。”仔细看这个字,这是个写成弯弯的水字,意思就是“回水也”。

本句意思是:弔祭在渊中的丹朱。

译到此处,不得不提一下《山海经》。

在《山海经》中山经中次五经中所载:又东十二里阳虚之山。多金,临于玄扈之水。凡薄山之首,自苟林之山至于阳虚之山,凡十六山,二千九百八十二里。升山冢也,其祠礼,太牢,婴用吉玉。首山[鬼申]也,其祠用稌(tǘ)、黑牺、太牢之具、蘗酿、干舞、置鼓,婴用一璧。尸水,合天也,肥牲祠之,用一黑犬于上用一雌鸡于下,刉(jī)一牝羊,献血。婴用吉玉,采之,飨之。

译成白话是: 再往东十二里,是阳虚山,盛产金,阳虚山临近玄扈水。总计薄山山系之首尾,自苟林山起到阳虚山止,一共十六座山,途经二千九百八十二里。升山,是诸山的宗主,祭祀升山山神的典礼:在毛物中用猪、牛、羊齐全的三牲作祭品,祀神的玉器要用吉玉。首山,是神灵显应的大山,祭祀首山山神用稻米、整只黑色皮毛的猪、牛、羊、美酒;手持盾牌起舞,摆上鼓并敲击应和;祀神的玉器用一块玉璧。尸水,是上通到天的,要用肥壮的牲畜作祭品献祭;用一只黑狗作祭品供在上面,用一只母鸡作祭品供在下面,杀一只母羊,献上血。祀神的玉器要用吉玉,并用彩色帛包装祭品,请神享用。

仔细对比《山海经》与仓颉文的内容,很清楚,仓颉文就是在阳虚山进行的一次盛大祭祀活动的记录。成书时间在丹朱后,比仓颉晚很多,应当与仓颉无关。

大禹时代已经是公元前2100年,舜帝在大禹前,仓颉文看来是四千多年前的文字。

为什么说文中的朱是丹朱呢?查一下丹朱:帝尧生十子,丹朱为其嫡长子,舜使居丹渊为诸侯,故号曰丹朱,有帝号,称作帝丹朱。《竹书纪年》记载:“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不与父相见”。丹朱曾率三苗之兵伐舜,双方在丹浦展开大战,丹朱兵败投水而亡。尧是黄帝族的,舜是炎帝族的,尧帝位不传丹朱传舜是炎黄间帝位之争的结果,详细情况本文不讨论。由于这次大战双方伤亡都很大,后来丹朱被描画成“凶神”或主管灾祸的“邪神”,甚至有一支后代被称为“狸姓”,遇到灾荒之年朝廷还要请狸姓人出来代为祈祷消灾。《国语•周语上》:“有神降于莘。”惠王问内史过,内史过以为丹朱之神,请使太宰帅狸姓,奉牺牲粢盛往焉。韦昭注:“狸姓,丹朱之后也。”

帝尧崩后,丹朱回到华夏部落去奔丧,因舜的“谦让”,丹朱曾称帝三年。历史在这里不清楚,丹朱伐舜应当在尧生前,兵败后身死,不可能死后再称帝。最大可能是丹朱称帝三年后伐舜,兵败身死。

阳虚山下的洛水,是丹江上游的一支干流,是不是丹渊我们不去考证,但这个地方是丹朱活动过的地方确定无疑。商洛有鸟名朱鹮,可能就是凤的原形,他的母亲散宜氏居住在今天宝鸡凤县一带,凤县古时叫散国,是凤凰的发源地,力量应当很强,散宜氏是散国的公主。丹朱起兵必想得到母亲的支持,尧舜时母系社会的力量还是非常强大的,走洛南一线向北进攻是顺理成章之事。

丹朱死后,历代对他多有纪念。

阳虚山附近,有地名尧至沟。

洛水是丹朱兵败投水之处吗?谁在祭丹朱?称丹朱为友,不称他为帝的是三苗吗?

元扈山,今名双连山,地傍洛水南岸,北和阳虚山相对,阳虚山,在洛南县城西北24公里处,与元扈山隔洛河对峙。传说为仓颉造字处。

元扈山、阳虚山均在洛南县保安镇境内。“元扈”本为“玄扈”,因清代为避康熙皇帝玄烨讳而改之,故清代以后典籍中作“元扈”。

关键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