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之幸(夏末秋初的开场白:日本风物记)
文| 葛维樱
从“微、秘、素、哀”,到“幽、静、物、异”,我们将对日本的审美需求,深入到“感受”乃至“思想”的原点。
京都满眼青山依然,只有偶然山间冒出一株红色鸡爪槭,似乎在嘲笑我对季节的不察。但那冰玻璃钵里的绿枫,却很知趣的泄露丝丝凉意。八月底到达日本,我们把旅行定在了夏天的尾声。
即使是日本人的现代日常生活,也很难找到把信仰和生活连接起来的结合点了。火却能照亮完全不同的世界,尤其是在这个季节。大阪池田的神社里的火种,先烧出了一个将山头全部铺满的“大”。我远远听到山深处有号子声响,可是上山去漆黑一团,没有任何路灯、火光和指示牌,越走越心慌。
那些开道的、消防的、敲锣的、拍照的人群,都挤在山腰开始的路口位置。我本以为这是个观光项目,没想到参加者和观众大多是本地人。我只好把探寻幽情的心放下,也加入了人群。各种形式的火祭已有千年的历史,一个地方分不同时间,每年一次,看火是思念先祖,送夏迎秋,也对生活进行新思考。古典仪式后面是无数参与其中的现代人。
副组长正值壮年,前前后后的来回向各组负责人挥舞手势,无声的指挥。年事已高头发花白的组长提着“组长”灯笼,站在巨型火把的前面,随时留意保护出力的年轻人,因为火把巨大,燃烧物不断的掉落,年轻人必须时刻注意不要受伤。而围观群众却准备好的夹子、袋子、长筷子、小筒,火把过去,燃烧剩余的炭渣被他们当成宝贝一样捡起来,是拿回自家神龛供奉的神物。
周围的人也要不断让他们停下来放倒巨大的火把,把火势降低,再举起,这样走走停停一个来小时。前面开路的小孩子们早已经累倒一片,横七竖八的就躺在马路中间,但是只要手势以来,老师吹起口哨,无论男孩女孩,一概改了刚才憨笑傻玩的表情,认认真真的打起手里的小锣和高举起不轻的小火把。
仅仅是一个祭,所需要的工具,就有数十件不同型号用途的。这些还仅仅是修理工具。将这些仪式道具的工艺保留了下来,精美和华丽体现在绝无效率的追求当中。给青森知名的睡魔祭做灯的师傅,人形灯笼以立体的姿态包围着神舆,数十人抬着的巨大的立体的灯车,来回在街道上摇摇摆摆,还要不稳,冲向一边观望台中喝啤酒的轻松人群,博得阵阵喝彩。其实每年的祭都要出点小事故。因为大家姿态完全自由,一点也不整齐,每个人都可以我行我素。最夸张的犹如神灵附体,陷入恍惚心醉的状态。
祭是日本很独特的文化现象,神灵出游,在别国人看来异常奇怪。神舆被壮丁所抬,到了现在,人们有时跟着卡车,摇团扇叫嚷的热闹,这以前是没有的。花车还唱出事故。上世纪初,周作人关于祭礼的疑问,保持了如炬的洞察力。“我幸而本来是个村童,有过在祭日等待神舆过来的旧时情感体验。不知怎的,今年神舆特别的发野呀!仪仗早就到了路口,左倾右侧,抬着的壮丁的光腿忽而y,忽而X,忽而W,尽双手举起的高高的。”
我走过的大大小小的地方,都被“案内”里的“散策”里公开、频繁的文化活动弄的很好奇。谁来出钱呢?县旅游局回复我,“是企业”。组织协办是学校、政府、警察、消防等一系列公共事业的单位。现在的祭慢慢成了日本夏天的重要的观光项目。寿子写京都生活期间想要看衹园祭提前一年定位都不可得。大量小城市以“祭”为自己的文化事业,将进行了几百年的活动放到网络上。
而伊丹这场号称关西参加人数第一的花火大会,实际上举办地是一个非常偏远以造纸等现代工业为基础的小城市。一路上只见火柴盒似的工厂空地和房屋,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乏善可陈的地方,近几年每年以6万人以上的参与规模在关西地区登上了顶峰。
8月26日,数万人从大城市坐火车到兵库县小城伊丹,赶夏天的最后一场花火
数万人坐两个小时以上的火车,带着水和饭团,只为了看一个小时的烟火,主要观赏点是沿河两岸的道路和空地,常见的饮食摊子一样也没有,华丽的夜空之下,是人们赞美的鼓掌和惊叹,然而也就仅此而已。等散场时我们饿的在车站里吃了个拉面,出来已经走掉了80%的观众。这样迅速的集合和极有秩序的人流分散方式,满街刚刚还是仅剩一点距离就要摩肩接踵的距离,每个小路口都有警察拿着指示牌,以分钟标示到达车站所用的时间,和排队所用时间,完全不用担心赶不上电车。
烟花散去,还有明月相伴。“夜长月”的月亮越来越向圆而去,忍不住驻足感叹这美丽的晚上,凉风在京都只是瞬间登场,北陆每日早起却已经有了单薄的担心。农历八月芋头成熟,与秋日的芒草一起,恰好供月,因此十五夜的月亮又称“芋名月”。农历九月有秋栗与毛豆,是十三夜供月之物,故而又叫“栗名月”、“豆名月”。
立山黑部被称为日本的屋脊,秋天到来时这里呈现出壮丽的景色
秋天的到来给日本更加丰盛的理由。在那智胜浦往纪伊半岛走的火车上,每隔几分钟,就能看到被山势环抱的一个天然的月亮形的小港湾。以太平洋为卖点的鱼类显然远远比不上日本海。日本海的潮汐极小,黑潮暖流的持续给日本海这个具有天然深水的良港带来了丰富的鱼类。
富山湾号称“山之幸,海之幸”。“富山湾的宝石”,细小的白虾本来是深海生物,但富山湾的冰见、滑川、新凑等近水域的大海沟因为罐子状的地形和水深,却成了白虾的“蓝罐”。第一天我吃到一盘小小的炸白虾,蘸粗海盐。那外表的一过而就的酥脆内里是后劲十足的甜。第二天则是纯白色的白虾盖着纯白的米饭,从平实的90尾到奢侈的200尾,细小的白虾去头尾后犹如棉花糖一样轻飘飘的给米饭盖了层厚被。
几百年里传统的一泊二食是日本人最地道的享乐生活。图为加贺山中鹤仙溪畔的温泉会馆
无论是民间活动,还是传统美食,日本的信息已经做到了细化到极致的程度。而当信息不对称逐渐消除,文化差异才会真正浮现。
近代以来,观日本如临镜。
透过一把手中融化的雪,来体认的雪,透过风铃撞击的清脆之声,来感受的风。今年我们采访了影响当代生活方式的美学人物,川濑敏郎、深泽直人等大师,理解逐步加深,越来越映照出中日文化的本源关系。日本人喜欢被有教养的外国人议论,我们也需要更新介质,来穿透对于日本的疑惑和体认。
《日本风物记》去年在日本传统文化的代表地区,探究美学如何渗透了“衣食住行”,乃至影响了世界,今年则进入了宗教和自然领域,希望探寻美学思想的源头,找到那关键性的“实感”,进入思想层面。
从“微、秘、素、哀”,到“幽、静、物、异”,我们将对日本的审美需求,深入到“感受”乃至“思想”的原点。这些观念都是毫无二致的汉字,文化形态上却自有丰富的表述。从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标志“太阳之塔”,到申办奥运会时突然现身的“马里奥”。日本一直在努力寻找一种自我表达的形式。
在日本人看来,“物”并非单纯的物质,而有着生命的灵性,是灵魂与情感的存在
我们对于日本的兴趣,也进入了新阶段。
本文摄影 | 黄宇
-
板子(美国6岁女孩遭校长用板子殴打 孩子妈妈录下全过程)
2024-05-26
-
卫星变轨(福建舰航迹出人意料,美国卫星紧急变轨,央视三秒钟镜头泄露天机)
2024-05-26
-
不死不休(不死不休,俄罗斯摊牌:要么摧毁敌对政权,要么俄罗斯被撕碎)
2024-05-26
-
美国疫苗(140万人口美国只援助80瓶疫苗,特多政府:中国给了数十万剂)
2024-05-26
-
出口限制(美国“赶尽杀绝”,再次加大对华出口限制,彻底打破国人幻想)
2024-05-26
-
美国四星上将(助威?美军四星上将现身华盛顿街头抗议现场,不为其他可信吗?)
2024-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