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订阅

沃衍(对话沃衍资本成勇:在工业科技领域,互联网思维行不通)

欧易app下载

OKEX欧易app下载

欧易交易所app是全球排名第一的虚拟货币交易所。

APP下载   官网注册
2024年03月08日 07:03 来源于:烟月稀财经笔记 浏览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如果将科技公司进行简单分类,大致可以分成两种:即商业模式导向型的公司和科技导向型公司。以阿里、腾讯、京东等为代表,前一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如果将科技公司进行简单分类,大致可以分成两种:即商业模式导向型的公司和科技导向型公司。以阿里、腾讯、京东等为代表,前一大类的公司已经形成寡头局面,“天花板”抬头可见。相反,以技术为导向的公司,尤其是工业科技领域,中国与美日欧等世界强国的差距还显而易见。

这让一些投资人看到了工业科技领域的机会所在。

沃衍资本正是其中典型,在投资人们扎堆TMT时,它却在工业科技领域深耕。截至目前,沃衍在工业科技领域已经投出了天弘激光(430549)、激智科技(300566)、利安隆(300596)等上市公司,在消费科技也投出了酒仙网、骑鹅旅行、三好网等公司。

那么,工业科技的投资机会在哪儿?有着怎样不同于消费互联网的投资逻辑?针对这些问题,钛媒体近日专访了沃衍资本创始合伙人成勇。

沃衍资本创始合伙人成勇

“互联网思维在工业科技领域不适用”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崛起,众多投资公司看到机会,纷纷给予了相关企业很高的估值。

对此,成勇认为“烧钱买市场”等互联网创投领域的惯常做法将在工业科技领域失效。

区别于模式类公司,工业科技领域不是单靠钱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工业科技看重产品能力,而产品能力的最主要的支撑点来自于技术与产能的交付能力。

以AI为例,成勇认为这一行业的商业模式还有待商榷。类似“谁买单,把产品卖给谁”这个问题还尚未完全明晰。在沃衍所能看到的投资机会中,人工智能产品的多数落地场景是安防以及智慧城市领域。“但客观地说,这些领域现在已经‘人满为患’。”

另外,他认为用互联网“高举高打”的方式搞工业的结果最终可能会南辕北辙、收效甚微。就钛媒体观察,在“大干快上”的思维引导下,该领域还出现不少“伪智能”公司。在相关媒体的报道中,甚至一些头部的语音识别公司被揭露出其产品“其实难副”的事实。

而在沃衍资本的投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公司估值高的背后逻辑——用研发收入的合同作为企业估值的重要依据。

在成勇看来,这种估值逻辑背后蕴藏着巨大风险:“即便有着大额的研发合同在手,并不代表产品能力已经得到充分验证,因为工业科技领域的产品周期时间长、不确定因素多,从概率上来说成功率大概是10%,甚至更低。”

在成勇眼里,对于一个合格的工业科技公司而言,首先需要一个合格的创始人,急躁的态度做不出好产品。

在沃衍的投资框架内,衡量合格创业者的因素大概可以总结为三方面:即年龄、资历和能力。沃衍资本内部曾为这件事做过复盘,结果是35至45岁的创业者更容易成功,在成勇看来,要想在科技领域创业拥有更大把握,需要时间的积淀。

“创新的四个象限”

“条条大路通罗马”,但哪条路更容易走到终点?是一个萦绕在投资者和创业者头上的难题。而这一问题的背后正是创业的路径选择。

成勇将技术和市场分为四种:即旧技术+旧市场、旧技术+新市场、新技术+旧市场和新技术+新市场。“这看似是简单的数学排列,实际上却是企业战略管理的精髓。”

在成勇看来,过去中国企业一直在用市场换技术,而到后来当中国企业也具有一定技术能力时,便开始“出海”寻求新的市场,最终,一些诸如华为的企业走到了“无人区”,开始面对“新技术+新市场”问题。

不过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在“新技术+旧市场”(改造)和“旧技术+新市场”这两个领域内企业能够学习到更多东西。之所以有这个判断,成勇翻阅了大量素材,因为旧的东西有章可循,他或多或少都能在资料里找到头绪。

这样的研究也为沃衍资本指明了一条路:按照在历史中获得的启示投项目。

2013年左右,沃衍资本就开始寻找手机的热管理材料公司。在这个领域中,毛利润很高,但中国能做的企业几乎没有。按照成勇对技术的理解,他的直觉是“不应该没有中国企业做这件事”。

而后来,沃衍资本的另一位合伙人丁哲波博士发现了清优科技。有意思的是清优科技将热管理材料运用到电动汽车方向上,这在中国是首家,市场空间更大。

“这算是我们在投资过程中比较有意思的事情,有些时候,创业者也并不是太清楚技术在跨行业、跨市场领域内的潜力。”

相比“旧”,成勇对于“新”却比较冷静。他觉得,“新技术+新市场”的投资难度较大,他给出的回复是“至少先把握一端,才有后续发展的可能。”

他向钛媒体透露,在工业科技领域,特别善于宣扬宏大梦想的创业者实际上并不讨喜,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来源于该行业的本质属性:“工业的发展是连贯的,不存在跳跃发展的可能。”

未来,沃衍尤其看好5G所带来的影响,半导体行业的快速变革会反作用于消费行业。

在技术先导的行业里,沃衍资本花了90%的时间在研究,据成勇透露,如今已有工业科技项目向消费领域渗透的趋势了,如果一个技术能在消费端获得认可,他预计三到五年内便可收到成效。

“比如扫地机器人,就是一个例子。这个最先在工业应用的产品接连在消费者端引爆,下一个风靡全球的产品或许也可以遵从同一个逻辑。”成勇补充说。

“电动汽车是一个不可扭转的趋势”

在成勇看来,电动汽车是一个不可扭转的趋势。不仅以保时捷为例的高端车企在这个领域有着厚积薄发的发力,在中低价位像比亚迪、吉利等公司也都有着极强的竞争力。

沃衍资本非常看好确定性大趋势下的投资机会,这种情况下,成勇的投资逻辑是“投核心零部件”,不投整车。

新能源车的“三电”是沃衍重点关注的领域。而电控领域最核心的莫过于“IGBT”模块,过去“英飞凌”、“瑞萨”等企业几乎垄断了该领域,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企业逐渐在夹缝中找到成长机会。成勇发现,不论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用户对于安全的需求永远是刚需。

依据这个思路,沃衍投资了热管理材料的创业企业“清优科技”。在车载激光雷达领域,沃衍也有投资,成勇事后分析,这些企业之中国创业公司所以能够有快速成功的机会,主要是中国、外国的企业大家几乎都站在同一起跑线,“新市场需求衍生出来的新技术我们开始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

谈及互联网汽车,成勇持保留意见。他认为,汽车属于工业品,是耐用消费品的一种。由于工业产品的特殊属性,使得此领域较难诞生出“一蹴而就”的公司。

在他看来,如今的互联网汽车行业会走出一家类似于特斯拉的公司,但现阶段行业竞争仍不明朗,目前还难以判断。一些互联网汽车企业甚至用过渡技术来混淆新能源汽车概念。“即便是我们将整车拆开来看,会发现其零件的自主化率很低。”成勇对钛媒体说。就长期而言,他对这样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比较担心。

芯片领域,沃衍资本已经有所建树,其投资的帝奥微如今已经开始进入主流手机供应链。在成勇看来,未来在芯片行业的“进口替代”会加快速度。他对钛媒体分析:“实际上,国产芯片厂家在某些特定领域开始正面与德州仪器、安森美等世界一流公司展开竞争,随着5G的大规模实施,将会有更多投资机会诞生。”

沃衍资本认为从短期来看,模拟芯片、数模混合芯片在中国的投资机会比数字芯片更大。

“模拟芯片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经验的积累,包括对供应链的把控能力,所以这个领域的创业成功概率相比数字成功概率要大得多”成勇说。“对比数字芯片,他认为短期内如若想替代高通等头部公司,可能性不大。由于数字芯片迭代速度更快、对技术积累要求高、资金投入巨大,目前难以单一依靠风险投资的力量改变市场格局。

对如今“一窝蜂”的芯片投资事件,沃衍资本相对冷静,他强调,“既要看到胜利得‘终点’,也要明晓自己的起点。”往往,创业者和投资人光看到了希望取得的成功,但忽略了自己与全球竞争对手的差距。“例如华为,做海思也是做了很多年,这个领域急不得。”

“不要忽视并购的重要性”

在成勇看来,科技领域的投资不同于消费,这个类型的企业有着自己独特的成长路径。在条件尚未充分具备的时候,很难通过营销等消费类产品惯用的方式让产品大规模销售出去。

多年深耕工业技术领域的投资,让沃衍资本逐渐掌握了适销对路的并购策略。就成勇而言,他的并购主要解决创业企业的两方面问题:其一是快速弥补产品能力的不足;其二是为企业快速扩大产能铺平道路。

对于国内比较流行的IC Design公司,成勇坦言,完全轻量化的公司是没有的,未来必然会将产品能力向下输出。而为了能更好的打造产品,沃衍资本会为其整合生产产能、分装、测试等各环节的能力资源。对于产品化能力不足的企业,沃衍会帮助企业寻求产业链上下游的并购投资机会。

成勇对钛媒体透露,这些年他几乎研究了所有IT巨头的发家史,最后他总结道:“我们回头看这些企业的成长历程,会发现并购是非常重要的,而很多人恰恰忽视了这一点。”

为此,沃衍资本经常帮助被投企业做资源整合以及行业并购。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帮助企业快速形成产品能力,产能交付能力,加快了产品面向市场的时间,提高了效率。

“投资团队需要多行业人才”

似乎每一家投资机构都青睐于具有大格局和胸怀的创业者,沃衍资本同样如是。在成勇来看,他倾向于长期投资理念,由此,被投企业和投资公司之间的相互支持显得尤为重要。成勇说:“如果你将市面上欧美投资机构研究透彻会发现,很多客观规律是要尊重的。”

用一句话总结,表面上,投资公司投人,实际上,是在投包括人在内的资产。一直以来,沃衍专注于工业科技领域,除了本行业的精耕细作之外,成勇对于其他行业的态度是谨慎的。“中国投资机构很多,大家都在投消费,但消费的投资并不容易,一下子投资100-200家企业的话,后期管理成本很高,也做不到边际成本递减。”

在沃衍资本的项目选择上,除了重视技术导向,另外一点还侧重于其国际化的能力。在沃衍资本的三个合伙人中,均有深厚的海外背景。而在其被投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沃衍资本也经常利用金融工具来收购一些海外标的。

之所以搭建这样的团队,成勇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 首先,是对技术的理解,这关乎到投资机构能否对未来趋势做出判断;
  • 其次,是对金融的理解,“让钱再花一次”是不可能的,这个环节要求投资人对风险控制有很好的了解;
  • 最后,便是企业经营能力,这一点对于投资机构来说也尤为重要。成勇对钛媒体分析:“你会看到我们的团队来自于不同行业,依次补足了上述几个能力领域,而对于沃衍投资的公司而言,也是依据这三个方面逐次进行强化。”

在实际投资的过程中,这样的人才搭配也让沃衍收益颇深。由于引进了GE前首席工程师魏斌博士,使得沃衍资本在特种制造、工业互联等方面少走了许多弯路。合伙人金鼎博士曾就职飞利浦全球创新总监,从半导体到物联网,都有着深厚的积累。合伙人丁哲波博士则是材料专业专家,横跨了多个应用领域。在成勇看来,沃衍所有合伙人具有很好的互补和联动作用。(本文首发钛媒体,作者/苑晶,编辑/蔡鹏程)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关键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