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汽车(失去三十年的真相,日本汽车工业如何在中美夹击下踏上末路?)
2024年农历新年之前,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点燃了中国汽车圈
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公布了2023年日本汽车出口数据,日本全年汽车出口442万辆,这一数据,不仅意味着日本已被中国出口491万辆汽车的成绩甩在身后
还表明日本在连续制霸三十多年之后,第一次将全球第一汽车出口国的宝座,拱手让予中国
时至今日,以丰田、本田与日产为首的日本汽车制造商依然是毫无争议的汽车巨头,但在中美两国新兴汽车产业的围剿下
曾安然度过多次外国制裁与经济危机的日本汽车工业,似乎将带领着整个日本,迈入无底深渊
为何积累起雄厚资本的日本汽车工业,会在电动车时代丧尽先机,以至于拖累整个国家下水?事情,还要从日本汽车工业到达顶峰之后讲起
日系出海
时间回到1983年,当日本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之后,被失业折磨的苦不堪言的美国人,开始了对日本产品的全面抵制
自八十年代开始的日美汽车贸易战的最终结果,就是日本在限制出口、减少汽车关税的同时,开始引导日本汽车企业出走海外
1983年,日产率先在美国设厂,并开始生产依赖美国供应商的“日本车”,而美日两国政府实施此举的最初目的,是在不摧毁日本汽车工业的同时,将被日本汽车产业夺走的工作岗位,打包回美国
然而在日本车企在美国投资设厂的过程当中,却看到了一条完全不一样的道路,在日美汽车贸易战之前,日本车企之所以不进军美国,原因有二
一方面,车企主动在国外投资建厂而不在国内扩大生产,会背负只赚钱而不担负社会责任的骂名;另一方面,则因为日本车企最大的竞争优势,就是同欧美相比更为低廉的人工成本
日本车企在美国投资建设的合资公司虽然看不到什么赢利点,但日本企业在走出去之后想到了另一条道路
因政治因素,不得不在美国投资建设的厂房之所以不能赚钱,根源在于美国人力成本高昂,如果日本车企向那些人工成本更低的国家投资建厂,是不是就能创造新的盈利点呢?
事实证明这一想法相当可行,在日美贸易战的同时,中国正处在经济开放的当口,不仅如此,中美蜜月期也意味着日本几乎可以毫无阻力地向中国输出技术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日两国围绕引入日本汽车企业的投资,进行了多轮谈判,最终的结果,就是九十年代开始,大量中日合资的车企被建立了起来
1996年,已同中国有长达近二十年合作关系的丰田携手一汽集团,成立天津一汽丰田发动机有限公司,该公司的产品,曾一度应用于风靡全国的“夏利”汽车上
而与丰田相比,日产更是赶在了更早的1993年,就与郑州轻汽等多家中国公司合作成立了“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
除此之外,本田、马自达、三菱与五十铃等日本公司,也都在几乎同一时间进军中国,可是合资公司的成立以及对中国市场的投资,虽然为日本车企带来了第二春,但同样埋下了,日本失去三十年的种子
转移的真相
事实上自1990年,当日本本土汽车产量在达到1340万的高峰之后,就开始了缓慢下降的过程,但同长期萎缩的本土产量相对,日本汽车企业在海外的生产数量,却一路高歌猛进
以三巨头之首的丰田汽车为例,2023年,丰田下线了自己在历史上生产的第3亿辆汽车,而日本本土的丰田工厂生产了其中1.8亿辆
丰田公司的海外工厂以及合资公司,则生产了余下的1.2亿辆
虽然从绝对数量上看,以丰田为代表的日本车企,似乎依然将重心放在日本本土,可是1.8亿辆是丰田在近百年时间中累计生产的结果,而1.2亿辆,则是日系企业在短短三十年出海历程后的成绩
同样以2023年的丰田为例,在这一年的前11个月,丰田公司总计生产了923万辆汽车,这个数据非常奇怪,因为在更早的2022年,日本全年的汽车产量仅有784万辆
事实上,丰田公司公布的923万辆的数据,是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产量总和,而其中仅300万辆由日本本土工厂生产,超三分之二的丰田车,实际上都是其海外投资的结果
这一比例同时也可以应用于其余所有的日系车企,其实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海外产品的数量,已经从一个可有可无的添头逐渐变成了日系车企的生产主力
对于日系车企来说,在哪生产都不影响其创造利润,建立合资公司不仅可以利用更为廉价的人力资源,也可以通过与外国政府建立合作关系,快速获取当地市场
但是车企虽然没有亏钱,甚至还有的赚,但是对于日本国家而言,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我在之前的两期中提到过一点,日美两国在汽车贸易战中之所以如此谨慎,根源在于,汽车工业完全不同于纺织、钢铁乃至半导体等其他被制裁过的日本产业
对于日本而言,像纺织与钢铁,在被制裁之后最多也就是一个行业的转型,最差的结果也就是行业的覆灭,但汽车工业,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汽车不仅是日本普通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消费品之一,同时也是多项工业活动的终点
在一辆汽车的构成原料中,有60%的钢铁、20%的有色金属、10%的玻璃以及10%的塑料与橡胶制品
为了以较低成本生产一辆汽车,企业所在国就要建设上述一系列的工业企业,并建立专门针对汽车企业的原料供应链
而在汽车的生产过程中,机械零件的加工制造与维护,也需要大量本土机械制造企业的参与
如我在之前所讲,汽车工业虽然仅仅占据日本10%的GDP与20%的出口额,但是围绕汽车工业建立的上述一系列配套工厂,构成了日本GDP的半壁江山
然而当日本车企将大量工厂转移到海外之后,为了保证成本低廉,势必会将各种原料与零件的来源,转换为海外工厂附近的供货商
因此日本开始在海外生产汽车,所产生的影响,完全不是利润组成产生变化这么简单,而是日本本土工业因汽车产业转移所导致的全面萎缩
就在日本所谓“失去的三十年”开始的1990年,日本本土的汽车产量开始了不可逆转的下滑
1994年,日本被美国反超,在时隔十五年之后,重新将世界第一汽车制造国的位置让给了曾经的老大
而当2007年中国同时超过美日,成为新的世界第一汽车制造国之后,日本就已经永远失去了再次占据这一位置的可能
不过日本虽然对“失去的三十年”如此钝感,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作为问题根源的日本车企,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遭受什么损伤
来自海外工厂的巨大利润,让他们对本土供应商的苦难漠不关心,以他们海外工厂的成绩,即使日本再失去三十年,日本车企依然可以屹立不倒
然而,这其实是一个极其盲目且自大的想法,当新的风潮临近之后,日本车企的末路,已经悄然到来
新能源误区
谈到今日日系车企的坠落,很多人会认为错过新能源浪潮,是他们犯下的最大的错误
可如果你这样想,就真的错怪日系企业了,日本作为一个贫瘠的岛国,那些诞生于此的日系车企,实际上很早就开始考虑能源转型的问题
上世纪七十年代,日系三巨头就相继开始了混动汽车的研发,时至今日,日系车在混合动力领域,依然是领军者的存在
同时新能源在如今汽车市场的格局,也远不如想象中的那么重要,在过去的一年当中,中国之所以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出口国,靠的也不是新能源车企,而是奇瑞与上汽等传统车企的燃油产品
事实上,中国拿下燃油车市场与日本错过新能源浪潮的原因如出一辙,那就是日本企业根深蒂固的僵化制度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日系车企选择混动汽车的原因,就是无法摆脱燃油技术出身的中高层管理者
在传统的日本企业当中,同个人能力相比,履职年限是影响职工在企业地位的最重要因素
传统的年功序列制是日本在经济崛起时期保证企业稳定,并逐步战胜欧美公司的重要制度优势
然而等到日本企业成功登顶之后,极小的人员流动性,又成为企业换血创新的最大阻碍
这一问题并非日本汽车工业独有,但是在汽车工业上产生的影响却最为深远,因为日本车企虽然因缺乏创新
而走上下坡路,但是又因为海外工厂的巨额利润,让他们短时间内不需要承受错误决策带来的惩罚
企业持续盈利反过来强化了那些死抱着燃油车不放的老家伙,在他们看来,只要企业还在赚钱,那么自己的路线就没问题,日本车企依然无敌于天下,所谓的新能源,不过是外国人的“奇淫技巧”而已
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丰田公司的年利润依然超过300亿美元,这一数额不仅依然是已经兑现收益承诺的特斯拉的两倍,更是超过了特斯拉在近十年累积的研发费用
但就是因为持续盈利,让日本企业里的那些老东西从不去思考如何拥抱新潮流,而一旦企业开始转为亏损,这些已经与时代脱节的管理者们,完全没有带领企业逆转的可能
尾声
在过去一年中,日系的彻底衰落已初现苗头,虽然三巨头依然保持盈利,但一些小型日本车企以及合资公司,已经开始被逐出市场
2023年10月24日,广汽集团发布《关于广汽三菱重组的关联交易公告》,广汽三菱自此退出中国舞台
对于日系车企而言,贪图眼前利益与思维固化,虽然没有让他们在一开始就遭到惩罚,然而取而代之的,是他们将会走上一段漫长且不可逆转的,衰落之路
-
板子(美国6岁女孩遭校长用板子殴打 孩子妈妈录下全过程)
2024-05-26
-
卫星变轨(福建舰航迹出人意料,美国卫星紧急变轨,央视三秒钟镜头泄露天机)
2024-05-26
-
不死不休(不死不休,俄罗斯摊牌:要么摧毁敌对政权,要么俄罗斯被撕碎)
2024-05-26
-
美国疫苗(140万人口美国只援助80瓶疫苗,特多政府:中国给了数十万剂)
2024-05-26
-
出口限制(美国“赶尽杀绝”,再次加大对华出口限制,彻底打破国人幻想)
2024-05-26
-
美国四星上将(助威?美军四星上将现身华盛顿街头抗议现场,不为其他可信吗?)
2024-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