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订阅

信诚保险(中信保诚人寿业绩“变脸”,中外股东携手增资25亿驰援)

欧易app下载

OKEX欧易app下载

欧易交易所app是全球排名第一的虚拟货币交易所。

APP下载   官网注册
2024年03月08日 02:03 来源于:烟月稀财经笔记 浏览量:
在保险业增资“热潮”下,由英国保诚集团和中信金控共同成立的中信保诚人寿开始了增资议程。近日,其增资方案正式通过了股东会审议,公告显示,中外两

在保险业增资“热潮”下,由英国保诚集团和中信金控共同成立的中信保诚人寿开始了增资议程。近日,其增资方案正式通过了股东会审议,公告显示,中外两大股东将联袂出手25亿为合资险企“补血”。而随着金融不断对外开放,外资正在加快谋求独资、实控保险公司,合资作为特殊时期的“产物”,未来将如何演变,或成为外资在国内金融领域的“风向标”。

险企们正在加快增资“补血”的步伐。

12月20日,中信保诚人寿发布公告表示,股东会审议通过了公司股东英国保诚集团和中信金控等比例增加注册资本25亿元的议案。增资完成后,公司注册资本将由23.6亿元增加至48.6亿元。

近几年,在“偿二代”等因素的影响下,保险业的增资逐渐增多。今年以来,信泰人寿、恒邦财险、阳光人寿、北大方正人寿等多家险企均发布股东增资公告。

据了解,在中信保诚人寿成立的23年间,虽然公司经历了7次增资,但中外股东的持股比例始终保持不变,而伴随着保险业外资持股比例逐渐放开,英国保诚集团与其他一同进入中国的“小伙伴们”形成了反差。

业绩由盈转亏,“补血”25亿

中信保诚迎来成立以来的最大一次增资。

近日,中信保诚人寿发布公告称,公司以现场会议方式召开2023年第五次股东会,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中信保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增加注册资本的事宜》。

公告显示,中信保诚人寿拟增加注册资本25亿元,由股东中国中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金控”)和英国保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国保诚”)按照原持股比等比例以现金形式增资,增资完成后,两大股东仍各占50%的股权。

对于这次增资,中信集团董事长、中信金控董事长奚国华表示:“通过此次增资,中信保诚人寿的资本实力和发展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回顾中信保诚人寿此前每一次的增资数额,从未超过5亿元,而这次一次性大手笔增加25亿元,或说明当前中信保诚人寿急需补充大额增量资金。

从业绩数据来看,自2000年成立以来,中信保诚人寿的保险业务收入和净利润水平一直较为稳定。2018年-2022年,中信保诚人寿保险业务收入分别为153.84亿元、213.44亿元、233.61亿元、268.27亿元以及311.8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1.04亿元、18.2亿元、25.31亿元、29.15亿元以及10.96亿元。

但从2022年开始,中信保诚人寿在净利方面出现大幅下滑,同比缩水超过62%,而到今年前三季度,其甚至由盈转亏,净亏损达3.9亿元,2022年同期则为3.4亿元。

与此同时,中信保诚人寿偿付能力也有所下滑,截至2023年9月末,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09.26%,环比下降3.4个百分点,此前连续25个季度保持为A的风险综合评级也连续两期降至BBB级。

本次增资后,中信保诚人寿的核心及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预计将分别达到121%和215%,充分满足监管要求。

自“偿二代二期工程”开始落地实施以来,保险公司的最低资本与资产负债匹配、流动性、投资风险等挂钩,这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要求变得更高。对此,光大证券研报表示,短期内“偿二代”将导致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出现下滑现象。

险企在偿付能力充足率方面的压力,从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中可见一斑。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保险业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12%,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39.7%,同比分别下降28个百分点、87.6个百分点。

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公布2023年三季度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今年保险业偿付能力情况并未好转,2023年第三季度末,保险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94%,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26%,同比继续下滑。

为了应对“偿二代”,今年以来,信泰人寿、恒邦财险、阳光人寿、北大方正人寿、三峡人寿等多家险企均发布股东增资公告。

外资险企的“变”与“不变”

作为国内第一家中英合资保险公司,中信保诚人寿成立于2000年,漫长的23年里,中信保诚人寿一直处于“变”与“不变”的二象性中。

期间,中信保诚人寿注册资本经过了7次增资,名字也在2017年从“信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更名为“中信保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经营规模与业绩更是快速增长。

然而,不变的是,中信保诚人寿的中外两大股东各持股权一直为50%,公司在23年内均无实际控制人。

与英国保诚集团一直坚守中信保诚人寿的50%股权不同,伴随着保险业外资持股比例的变动,其他外来的保险巨头正在寻求“改变”。

例如,外资保险巨头安联集团,在外资持股比例放开之前,同样选择与中信集团旗下的中信信托合作,共同成立中德安联人寿,但在持资比例放开后,安联集团马上宣布与中信信托达成产权转让协议,收购后者所持有的中德安联人寿49%股权,实现了全资控股中德安联人寿。

同年,由国民信托有限公司、汇丰保险(亚洲)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双方各占50%股权的汇丰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也完成了股权变更,国民信托有限公司将50%的股权转让给汇丰保险(亚洲)有限公司,又一家保险公司实现了外商独资。

不同于汇丰、安联的合资转独资模式,友邦集团自进入中国后就选择了设立独资分公司的经营方式,2020年6月,经银保监会批准,友邦集团才由“分改子”,成立了友邦人寿保险有限公司。

不过,在外资持股比例放开之前,没有参与成立合资保险公司的友邦却在2022年通过增资扩股进入了中邮保险,花费120多亿,成为了第二大股东。

当然,除了英国保诚集团外,也有“坚守”原有股权比例的外商保险巨头。

例如,2005年大都会人寿与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成立的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经历了4次增资,但中外持股比例仍保持各50%。此外,由加拿大宏利人寿与中化集团财务公司成立的中宏保险,经过数次增资后,双方仍然保持了最初的持股比例。

虽然自保险业外资持股比例放开以来,多家中外合资险企“改头换面”,但不可否认,目前合资模式仍占外来保险公司开展在华业务的大头。

值得一提的是,合资模式下,外商偏爱与“银行系”股东合作,在2023年上半年保费规模前十的“银行系”险企中,中邮保险、中信保诚人寿、光大永明人寿、交银人寿、中荷人寿、工银安盛人寿、招商信诺人寿、中银三星人寿8家险企均为中外合资的险企。


关键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