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订阅

抱怨(憋出内伤才明白:人,要学会抱怨)

欧易app下载

OKEX欧易app下载

欧易交易所app是全球排名第一的虚拟货币交易所。

APP下载   官网注册
2024年02月06日 11:02 来源于:烟月稀财经笔记 浏览量: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有多久没好好抱怨了?乍一看,这个问题有些奇怪。平常不是提倡“遇事要解决问题,不要总是抱怨,要做正能量的人”吗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你有多久没好好抱怨了?


乍一看,这个问题有些奇怪。


平常不是提倡“遇事要解决问题,不要总是抱怨,要做正能量的人”吗?


为什么这会儿又反过来问“多久没抱怨了”呢?


因为,我在咨询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类人:


一边强迫自己不抱怨,一边又总控制不住抱怨,陷入深深的无力中;


不断逼迫自己不能抱怨,最终导致抑郁,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


换句话说,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抱怨的自由”。


何为抱怨的自由?


我们来看看他们是如何抱怨的——


王小波:我何必想这些屁事,这根本就不该是我的事。


老舍:我现在就是这样,一天到晚在那儿做事,全是我不爱做的。


发现没有,即便是这些对生活有深刻领悟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免不了常常抱怨。


而回到现实中,很多人在交流时,总是习惯给情绪贴上“正能量”或“负能量”的标签。


即便不愉快,也不敢宣泄负面情绪,长此以往,憋出内伤。


而若真想维护好心理健康,重点并不在于不盲目抱怨,而是要学会正确地抱怨。



一定会有人问:抱怨不是不好吗?


答案是:不全是。


抱怨当然有影响不好的地方。


但再不好,也一定比“明明怨得不行,但就是硬憋着不说”要好。


我的来访者小D,是一位主妇,平常在家专职带孩子,特别辛苦。


但丈夫和婆婆很少体恤她,使得她心里充斥着各种不满。


然而,每次只要小D稍微抱怨几句,丈夫和婆婆就会说:“你又不用上班,有什么好抱怨的?你看别人家的媳妇,家务、带娃做得多利索!”


再加上她经常看到一些鸡汤观点:


越抱怨,人就会越不幸;


抱怨,只会让身边的人想远离你。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这让小D非常焦虑,她发誓一定要改掉抱怨的臭毛病。


和绝大多人一样,小D的方式非常简单,就是强忍着。


但人的内心就像一根弹簧,可以用蛮力压下去一阵子,但后面必然会反弹得更厉害。


因此,小D往往强忍个几天后,情绪就会突然崩溃,说出更激烈的话:


“一点活都不会干,你们都是废物吗?家务全是我在做,我是你们的下人啊?”


家人听罢,往往是要么跟她吵起来,要么直接疏远她。


而这,就进一步让小D加深了“抱怨是不幸之源”的观念。


于是,她对抱怨仿佛有着深仇大恨一般,不惜剥皮拆骨,恨不得把这习惯从自己身上“撕扯”下来。


这造成的后果是:


这种敌对状态所造成的伤害,已经远大于抱怨本身的危害。


一方面,小D非常厌恶忍不住抱怨的自己,话也变得越来越少;


但另一方面,本以为少说话就能少说错话,结果却带来了更深的压抑,以及下一次更强烈的情绪爆发。


长此以往,不仅伤人伤己,还会破坏关系。


如果一直忍着不爆发呢?


那将很有可能会导致一种更严重的后果:憋出内伤(抑郁)。


抑郁,也是一种“难以表达的难过”。


越是不接纳抱怨,难过的感受就越会憋在身体里。


久而久之,情绪得不到流动,人也因此变得失去活力。



那抱怨又有什么好处呢?


在生活中,不难发现:


有一些长期压抑情感的人,在抱怨时,仿佛忽然“活了过来”,变得特别起劲。


这是因为,通过抱怨,压抑的情绪得到流动,人就恢复了活力。


举个例子。


我一位当心理老师的朋友,为了给初三的学生减压,专门策划了一节“抱怨”心理课,主题是:


当一个初三学生,到底有多不容易?


听到这个话题,学生们都炸开了锅,开始滔滔不绝地抱怨起来——


老师,我太不容易啦,每天都这么多作业了,家长还想方设法给我增加练习;


我说一句上学累,就被他们教育了1个多小时,可他们不也每天喊着上班累不想工作吗;


大人总是说我们身在福中不知福,但真这么幸福的话,他们怎么会一看我的作业就头疼……


听完后,老师并没有急着回应,而是抛出了另一个问题:


既然这么困难,你们是如何挺到现在的?


对此,孩子们一改之前的愤怒,纷纷开始自豪地分享起自己的答案——


我觉得大人挺不懂事的,只能靠我去体谅他们;


虽然压力很大,但同学间还是会一起去运动放松的;


看到身边的同学还在坚持,我也就咬咬牙坚持下来了……


从孩子的抱怨中,我们可以发现:


很多家长听到孩子抱怨后,往往会一口判定他们心理脆弱,不允许他们抱怨。


然而,这样的回应,丝毫不会让孩子好受些,反而让他们变成了敢怨不敢言。


相反,这样的“抱怨课”,却让我们看到了抱怨的积极力量:


孩子通过抱怨,不仅宣泄了压力,还看到了自身有力量的部分——


能有担当地扛起学习任务,甚至能做到不和大人“一般见识”,并且还能想方设法在繁忙的学习间隙创造乐趣。


作为未成年人,在面对学习的繁忙、家长的不理解还有竞争的高压力时,依然能够坚持下去,这本身就不是件容易的事。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这就如同硬币的两面:


一面是让孩子不断抱怨的糟糕现实;


一面是他们能持续面对困难的韧性。


课堂最后,客观上的困难并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但足以让大家更从容地面对学习上的挑战。


即使下次孩子再抱怨学习,也不再是单纯地抱怨,而是在抱怨完后感慨一句:


我们也挺厉害的,这么高压的学业,居然能扛下来!


因为当一个人抱怨时,真正希望的,是别人能够看到自己的不容易。


而当一个人的不容易能够被看到,他反而能以更好的姿态去面对生活。



看到这,也许还会有人问:


既然抱怨有好处,但在现实中,为什么还会有很多由于抱怨产生不好后果的例子?


这是因为,很多人在抱怨的时候,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一:对人不对事。


即:一件事让人不爽了,但他在抱怨的时候,不是抱怨事情本身,而是攻击事件的当事人。


假设一个场景:


孩子周末做作业,妈妈教了几遍孩子都不会,还总是开小差,浪费了妈妈很多时间。


这时候,妈妈开始不耐烦,不断抱怨孩子太笨了。


孩子听罢,也反过来抱怨妈妈脾气不好,是个坏妈妈。


这导致的后果是:


作业做不完,母女关系变差。


对此,我们的解决办法可以是:对事不对人。


比如——


妈妈:今天辅导作业用了一早上,也没完成,我本来跟李阿姨约了中午一起出去吃午饭,现在被耽搁了,我好烦躁!


女儿:我只要自己安安静静地写作业,但耳边一直传来妈妈的催促声,还时不时被妈妈训斥,我好愤怒。


这样一来,两人不但找到了对话的空间,关系也能缓和下来。


误区二:责任转移。


即:把抱怨当成推卸责任的手段。


有的人抱怨的目的,不是为了发泄或疏解情绪,而是为了转移责任。


因为他发现,通过抱怨,总会有人站出来替他解决问题。


比如——


妻子一抱怨工作难,丈夫直接就帮她把工作做完;


孩子一抱怨家务累,爷爷奶奶立马把家务抢过来。


这导致的后果是:


抱怨者通过抱怨推卸责任,得不到成长;


承担者总是帮对方承担责任,苦不堪言。


长此以往,两者陷入恶性循环中,关系也变得不健康。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对此,我们的解决办法可以是:只在情绪层面发泄,行动上自己的事情还是自己面对。


分享一个我自己的经历。


几年前,我受当时“夸夸群”热潮的启发,组建了一个“骂骂群”,群里只讲自己不开心的事。


换言之,这是一个充分允许负面情绪流动的空间。


这个群刚建立时,大家都不停抱怨,渴望有人为自己排忧解难。


但根据群规,群中不可以越界帮扶。


于是,抱怨者通过发泄,情绪得到流动后,就开始静下心来自己解决问题。


因而,这样的抱怨,于他们而言,反而是一种良性循环:


倒完苦水后,就停下来,然后平静地去面对现实,同时少了很多怨气。


实际上,很多人不敢抱怨,是因为怕自己变成一个怨气满满的人。


但如果我们能做到正确地抱怨,怨气终有消停的时候。


并且,我们还能逐渐获得掌控感,稳步向前优化抱怨的内容。



生活中,有的人意图“消灭”掉抱怨,最终却以失败告终;


有的人沉溺在抱怨的陷阱里,故步自封,无法自拔。


无论哪一种,都会对关系造成极大的破坏。


事实上,抱怨不是要被消灭的,也不是要被纵容的,而是需要成长的。


允许抱怨存在,允许它流动,学着用一种正确的方式对待它。


慢慢我们就会发现:


它并不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障碍;


相反,在困难情况下,它是一个提醒我们优化处事方式的信号。


回看开头王小波、老舍的抱怨,这些泄气的话,并不会妨碍他们取得成就。


人就像一个气球——


在压抑的环境中,允许自己适时泄气;


在准备好的时候,适时给自己打气。


这样在面对挑战时,才能保证我们的内心是具有韧性的。


点个赞”,与朋友们共勉。



作者:和小畏。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武志红,微博:@武志红。现于北上广深杭厦门成都苏州南京青岛10个城市开办了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

关键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