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订阅

下南洋-什么是下南洋?是两千年的战乱避祸地,也是近代难以启齿的往事

欧易app下载

OKEX欧易app下载

欧易交易所app是全球排名第一的虚拟货币交易所。

APP下载   官网注册
2024年01月14日 11:01 来源于:烟月稀财经笔记 浏览量:
中国近代有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和下南洋。前两个咱们都聊过了,今天来聊下南洋。还是要先搞清楚什么是“南洋”。

中国近代有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和下南洋。

前两个咱们都聊过了,今天来聊下南洋。

还是要先搞清楚什么是“南洋”。

所为南洋,就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比如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中南半岛、马来半岛等等。

如果继续把这个定义延展,甚至可以包括印度以及大西洋诸岛。

出去的人群则以闽、粤两地为主,福建、广东一带也把下南洋称作“过番”。

其实早在汉代,就已经有成规模往东南亚移民的情况出现了。

毕竟东南亚作为域外之地,出现战乱时也是个逃生的好去处。

比如西汉末年,就有大批文人和官员逃往越南,当然那个时候越南还是大汉的领土。

五胡乱华之时,也有很多人逃往中南半岛。

唐末黄巢起义时,也有大批广东人为避战火远遁东南亚。

明朝末年,永历帝朱由榔就是吴三桂在缅甸干掉的。

就连小说《水浒传》里都有类似的桥段,梁山排名第二十六的混江龙李俊,在书中就被安排了个远赴海外,最后在泰国(暹罗)当国王的剧情。

所以,所谓“下南洋”,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是“自古以来”。

但咱们通常意义中的“下南洋”,主要集中于清末。而且这些真正“下南洋”的人,所遭遇的境遇可能要比那些为避战火而远遁定居的人惨多了。

造成“下南洋”这波移民潮的成因主要有三。

其一,自然是像历朝历代一样,遭逢王朝末世,为避战火远遁海外。

其二,也和闯关东与走西口一样,国内人口暴增达到了所能承载极限,又灾荒频发,活不下去了只能出海谋生。

其三,则是来自西方殖民者的阴狠算计。

这第三点,说来就话长了。

大约在明末清初时期,西方诸国如荷、西、葡、英等国陆续将殖民触角伸到了东南亚。

当时咱们和人家还没啥差距,郑成功不还击败了荷兰人收复故土嘛。

但东南亚那些国家就不是他们对手了,很多地方就都沦为了这些西方人的殖民地。

有了殖民地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当地人显然是不够他们祸害的。又因为东南亚离他们黑奴的主要贸易点也就是非洲西海岸太远,而且这时候黑奴贸易也开始走下坡路了,所以他们自然就盯上了人口众多的中国,开始想办法忽悠中国人去“下南洋”。

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又是个什么情况呢?

人口暴增,粮食又不够吃。尤其是福建、广东一带,山多,耕地少,单纯靠农业养活不了太多人。按照“自古以来”的传统,很多人自然会想到要去下南洋谋生。

担任过广州知府的蓝鼎元在给雍正的上书(《论南洋事宜书》)中就说过:“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

不过起初,那些主动下南洋的人多是以经商为生。

至鸦片战争前,东南亚的华人就已经达到了约150万。

在鸦片战争后,大清就允许外国人公开招募华人出海做劳工了。

尤其是在经历了太平天国起义和洪兵起义等战火后,东南地区满目疮痍。

为了讨生活,大批华人就这么被那些洋行卖到海外,做了“猪仔”。

这其中,除被卖到南洋外,也有很多被卖到了美洲。

直到1912年,民国的临时政府才颁布禁令,严禁这种人口贩卖行为。

但情况并没有因此得到好转,因为民国期间,国内的战乱仍然激烈。

而东南亚地区的那些西方殖民者们,随着更多铁路、港口甚至是机场的建设,也建起了更多的种植园和矿场,人工需求也更旺盛了。

仅1922至1939年间,能统计到的从东南诸港口出海的移民就超过了500万人。

而这些出海同胞的生活,都不要说当年那个被迫出海去讨生活的年代,即便繁衍几代后在当地安家的华人,都遭遇过什么,相信大家也都看过新闻。


所以,如果一个国家不够强大,那百姓就会很悲惨。

无论是闯关东、走西口还是下南洋,都是王朝末年众多惨剧所汇集成的,我们能够看到的果。

我们小的时候都学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但可能很少有人会去想这个“读书”指的是什么。

四书五经吗?道德文章吗?玄学典籍吗?

都不是。


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养活十四亿人,是因为我们有先进的育种技术,是因为我们有充足的化肥供应,是因为我们有现代化的种植理念。

而保护这些果实的手段,则是工厂里冒着热气的钢炉,是发射井上安静停放的导弹,是能上九天揽月的飞行器。


而不是什么满天神佛、孔孟之道,和民国大师。



参考资料:

《下南洋:晚清海外移民的辛酸历程》 刘平

《下南洋: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人口大迁徙》 高荣伟

关键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