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云投(【世经研究】渤海银行首家全资子公司“渤银理财”解析)
第一节、案例引入:渤海银行首家全资子公司“渤银理财”品牌正式发布
2023年2月26日,由渤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渤海银行”)旗下首家全资子公司—渤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渤银理财”)主办的银行理财发展高峰论坛在天津开幕,“渤银理财”品牌在论坛期间正式发布。渤银理财注册资本20亿元,注册地为天津,于2022年9月获批开业,标志着渤海银行在大财富管理版图上落下关键一子。
2月初首发的“财收有略系列2023年1号”便是其“财收有略”系列固定收益类封闭式理财产品中的第一只。该产品上线后,仅用86分钟全部售罄。
第二节、案例解析:“渤银理财”产品解析
一、产品要素
二、产品介绍
渤银理财宣布,首只理财产品“财收有略系列2023年1号”开始启动募集,产品仅用86分钟额度即全部售罄,新产品的首发上线也标志着渤银理财的正式开业。
为响应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国家战略,渤银理财还特别创设并发布环渤海经济指数。该指数精选京津冀发展指数、ESG和低碳经济主题指数,将环渤海区域概念和低碳新经济主题,与大类资产配置技术相互融合。由此构建出环渤海绿色新经济概念的这一主题指数,希冀通过挖掘环渤海地区优质资产的投资价值助力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
渤银理财将坚守长期价值投资理念打造核心竞争能力,结合产品风险等级和客户风险评级灵活调整配置策略,构建高水平、特色化的投研体系。目前,在“客户为本、创新为翼、合规为根”的经营理念下,已形成“渤泰有依、银储有道、理财有术、财收有略、为持有方、信睿有选、任达有升、汇盈有策、聚利有得”等九大产品谱系,投资范围涵盖现金管理、债券、非标、权益、衍生品等全资产领域,为客户提供全产品谱系的投资选择。
三、产品优势
首只产品的火爆申购彰显出大众对渤银理财品牌的支持与信赖,这得益于其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和“五心服务体系”的持续建设与完善。在坚持底线思维、加强风险监测、完善产品评级、提升审批标准、优化投后管理的同时,渤银理财从“安全稳健,理财更安心;专注投研,产品更用心;服务有爱,体验更暖心;便捷多元,选择更省心;诚信为本,托付更放心”五大维度,让信任化作审慎稳健的组合屏障。
随着理财产品“财收有略系列2023年1号”的首发上线,渤银理财迎来正式开业。在承接母行优质资产的同时,渤银理财将轻装上阵,立足天津、辐射全国,优化资本配置,推动渤海银行理财业务焕发新生,协同丰富理财产品谱系,助力渤海银行稳健发展,打造“敏捷有温度”的“最佳体验的现代财资管家”。
四、产品导向
自2007年推出首款理财产品、拉开理财业务发展序幕,经过近16年的发展,渤海银行理财业务取得长足发展。在突出的工作成果下,该行接连斩获金貔貅奖、金誉奖、介甫奖等多项行业内重要奖项,连续六年获得“金牛理财银行”奖,连续四年获得“普益标准”理财收益排名第一。截至2022年底,已累计服务近百万客户,累计为客户创造财富收益超1000亿元。
五、业务趋势
以“渤银理财”品牌发布为起点,预计未来渤海银行也将继续围绕“最佳体验的现代财资管家”战略愿景,不断做大财富资产总量、扩大财富管理版图。预计未来渤银理财将持续秉承母行的发展理念,严格落实监管要求,努力提升政治能力、战略能力、服务地方能力、投资研究能力、服务客户能力以及风险防控能力等“六大能力”,不断打造资管品牌专业度。
六、渤海银行理财业务实践沿革
(一)渤海银行北京分行打造零售生态体系
渤海银行北京分行按总分行零售转型思路部署工作,积极布局生态银行,将线上线下相结合,自建生态与共建生态相结合,打造渤海银行北京分行零售生态体系。
渤海银行北京分行零售业务近年来实现了快速稳健发展。财富业务方面,储蓄日均实现全年稳步增长,较年初增幅37%。理财产品在客户心目中树立了值得信赖的良好口碑,理财销量稳步增长。代销保险、贵金属销售一直作为年度工作重点,以资产配置为核心发力黄金销售,前三季度销售金条近40公斤,最高为客户实现20%的年化收益,赢得了客户信任,将贵金属销售做出了分行特色。消费金融业务以产品和风控为核心,促进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根据业务增长点与创收模式的不同,积极探索、双轨并重,实现零售收入增长新突破。全年累计发放“线上拎包贷”406笔。“线上白名单”迅速扩增,目前获总行准入白名单企业110余家,并实现多笔投放。贯彻总行“构建科技生态银行的工作部署”,积极推动线上消费金融业务营销,全年“生态客户数”新增近2万户。渤海银行信用卡以线下专项分期业务为基石,继续深耕挖潜,做实做深渠道资源,大力拓展系列战略合作平台的同时,关注技术发展和更新换代,产品设计越来贴向客户体验,促使客户经理保持对新产品的敏感度和敏捷度。
渤海银行北京分行全面践行“普惠金融”理念,全力服务个人客户。分行通过活动联谊、产品推介会、客户经理日常维护等工作,加大对客户群体的产品推介力度,关注基础客户的提升,不断向中高端客户转化,用代销产品满足多维度资产配置需求。同时,分行以优质服务为基础,不断提升营销意识、加强营销手段、拓宽营销渠道,不断提升客户服务满意度和信赖度,打造最佳体验的现代财资管家。加强网点对特殊群体服务的硬件设施,为聋人客户提供必要的信息提示,提供无障碍坡道、低位柜台、无障碍标识等助残设施和引导服务标识;开设特殊群体客户绿色服务通道,力求体现分行优质、全面的金融服务。
2019年,渤海银行北京分行加快转型速度、加大转型力度, 坚持“科技向生态赋能,生态向银行赋能”、“线上线下相结合,自建生态和共建生态相结合”的基本策略,大力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与金融服务的结合,打造简约定制、实时智能的渤海银行创新产品体系,搭建消费金融新生态。
未来,分行将致力打造“大零售”生态,充分利用交易支付、场景植入等方面优势,加紧营销金融科技平台,为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科技服务方案,落实总行科技向业务赋能的要求,拓宽分行金融科技业务发展,实现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分层服务分群经营,差异化路线推动零售业务突出重围
2022年上半年,渤海银行不断加强网站标准化建设,提升厅堂一体化服务水平,优化远程智慧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拓展客户服务半径;细化客户分层服务和分群经营,制定“渤仔、渤锐、渤达、渤泰”四大客群标准化服务方案,聚焦价值客户群服务的精细化和个性化,客户综合贡献度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下沉做好个体工商户客群服务,推出特定细分领域的供应链支付解决方案;启动企业微信开展客户线上服务,深入社区开展客户主题营销,不断丰富社交文化服务内涵与外延。
“特色化分群服务是渤海银行零售银行转型过程中,利用数字化手段突出重围的差异化路线。”渤海银行副行长赵志宏解释称,在实现零售战略目标“生态银行”时,渤海银行利用基于客户细分的客户标签和洞察、渠道整合协同、产品灵活组合拼装的数字化中台能力,服务“渤仔”、“渤锐”、“渤达”、“渤泰”四个特色化的客群,支持细分市场的定位。
具体来看,“渤仔”针对未成年的客群;“渤锐”定位于刚工作不久的青年客群;“渤达”瞄准有一定积累的中年客群;“渤泰”则专注于服务老年客群,提供“7*24小时温暖陪伴”,聚焦24小时VIP陪伴和养老金融,提供止盈类、止损类理财产品。
上述一系列举措成效显著,财报披露,截至6月末,渤海银行零售客户总量达626.46万户,较去年末增加50.44万户,增长8.76%,同比多增4.31%。
(三)渤海成为“最佳体验的现代财资管家”
2022年进一步推出了“渤达”、“渤泰”、“私行荣耀尊享”、“私银新晋专享”系列理财产品;代销理财业务实现破冰,首只代销理财产品正式上线;代销标准化信托实现全市场、全策略、全渠道覆盖、并实现常态化供应,满足客户多元化财富管理需求。
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末,渤海银行管理客户财富资产3453亿元,较去年末增长3.12%。
半年报还显示,今年上半年渤海银行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4.27亿元,同比增长27.69%,远高于营业收入增速,主要是代理业务手续费、结算与清算手续费等贡献。据悉,该行通过坚持专业赋能、打造专业客户经理团队,代销基金、保险业务实现客户、规模双突破,今年上半年渤海银行代销基金、保险业务中间业务收入为3592.26万元,同比增长42.44%。
针对私行客户,渤海银行不断完善私行客户综合服务体系,推行出行管家、健康管家、智慧管家、教育管家4项管家式私人银行服务,服务私人银行客户的综合能力有效提升。今年上半年,该行私人银行客户户均财富资产提升了6.3%。
数字化转型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科技与业务的融合。作为“渤仔”、“渤锐”、“渤达”、“渤泰”四大特色客群的主要服务渠道之一,不久前渤海银行正式上线推出新版手机银行(渤海银行手机银行6.0),6.0版通过完善以“渤银E付”为核心的账户、支付体系;重构“渤银E财”财富版块,持续丰富理财、存款、基金、保险、信托等财富产品线,以及全新打造的基金频道增加了“渤银心选”专区,由专业团队精选优质基金,助力投资者资产保值增值;打造“渤银E贷”信贷版块,汇聚消费贷、经营贷、按揭贷三大拳头产品系列等,渤海银行正逐步构建起金融产品服务的新型生态圈。
七、同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实践梳理
第三节、案例拓展: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的发展
随着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的陆续开业,理财子公司承接了母行的资管业务,并逐步成为理财行业的经营主体。2023年2月银行及理财公司发行的公募净值型理财产品数量为1896只,环比增长24.83%,同比增长18.64%。由于今年春节在1月、去年春节在2月,导致当月理财产品发行数量较低,所以今年2月产品发行数量环比及同比均有较大幅度增长。整体来看,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呈下降趋势,今年2月产品发行数量相较于去年下半年确实有所增加。
一、地方性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较多
从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发行机构来看,2023年2月农商行发行762只,占比38.37%;城商行发行622只,占比31.32%;理财公司发行576只,占比29%;股份制银行发行6只,占比0.3%;外资银行发行20只,占比1.01%。
2023年2月人民币净值型理财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78%,环比下跌6BP,同比下跌32BP。
从不同风险等级净值型理财产品来看,2023年2月PR1级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2.68%,环比下跌58BP;PR2级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77%,环比下跌6BP;PR3级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4.25%,环比上涨2BP。
从投资类型来看,2月份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77%,环比下跌6BP;混合类理财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4.85%,环比上涨60BP。
二、理财公司产品发行数量环比增长29.89%
根据数据,2023年2月29家理财公司共发行了578只公募理财产品(含母行迁移产品),环比增长29.89%,同比增长88.89%。理财公司产品数量增长;一方面是因为前期受春节因素影响数量基数较小,另一方面是因为个别理财子公司承接了母行迁移过来的产品。
2月理财公司新发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85%,环比下降4BP,同比下降54BP。
从风险等级来看,PR1级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2.68%,环比下降3BP;PR2级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84%,环比下降1BP;PR3级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4.38%,环比下降6BP。
从投资类型来看,固定收益类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83%,环比下降4BP;混合类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4.85%,环比下降16BP。
比较不同理财公司的人民币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业绩比较基准披露数量在5只及以上),数据显示,2023年2月农银理财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4.64%,排名首位;苏银理财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4.57%,排名第二;青银理财、汇华理财、杭银理财排在3~5位。
理财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在4%以下的理财公司共有19家,较上个月多了1家。
第四节、案例指引: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产品发展路径
一、持续构建科学有效的行业监管体系
(一)短期建议
加快出台银行理财相关配套监管细则和公平政策安排。一是统筹考虑现实约束,适度提高在政策执行层面的灵活性,支持银行理财加快转型。提高银行理财成本法估值的灵活性,允许以持有到期为目的或没有活跃交易价格的固收资产优先以摊余成本法估值;在特定资产投资规定方面,对私募200人限制、个案期存量非标资产承接等相关问题进行长效性、制度性安排;在部分监管细则方面,建议比照公募基金,进一步明确底层投资标准化资产的银行理财产品可直接认定为标准化资产,扩大银行理财有效需求;尽快明确银行理财产品在银行间市场直接开户的规则,便于去嵌套;加快出台银行理财FOF/MOM投资细则,更好发挥银行理财在宏观与资产配置方面的投研优势,明确理财产品互投规则。二是给予银行理财公平竞争的政策安排。税收政策方面,比照证券投资基金对银行理财实施公平税赋政策。净资本管理规定方面,相较券商和信托而言,理财子公司净资本管理规定在杠杆使用和投资范围等方面相对更为严格,应适度拉平。给予银行理财参与养老第一、第二支柱资质,持续提高银行理财资金参与养老金管理的深度与广度;进一步扩大银行理财产品代销机构队伍,丰富理财产品销售渠道;提高理财产品销售便捷性,适时考虑豁免对R4以上产品的销售面签等规定。
(二)进一步推动完善资管行业的统一监管框架和上位法的修订与完善
进一步统筹协调好功能监管和机构监管、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之间的关系,推动相关上位法修订,从而在法规层级上实现资管行业统一监管框架的提级。在遵循监管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突出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分步推进,稳妥实施。明确由人民银行负责资管行业的宏观审慎监管,银保监会和证监会则负责资管机构的微观行为监管。同时也要强化对银行理财等新兴资管业务的监管资源投入,加强监管力量。
二、持续培育健康成熟的行业环境与文化
(一)打造全方位的投资者教育体系
由监管部门牵头,积极发挥各类投资者保护机构在投资者教育中的引导作用,联合行业自律组织和各类金融机构共同强化投资者教育,培养高质量的投资者教育队伍。同时,深化投资者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加大对资管新规特别是对“破刚兑”“净值化”等内容的教育和普及力度,改变投资者的“刚兑”思维,传递净值化理念。将投资者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通过科学设计投资者教育内容,合理定位不同教育主体角色分工,促进投资者群体素质的整体提升。
(二)建议强化理财行业“信义义务”共识与责任
根据投资者的实际情况和产品属性,进一步细化信义义务规范标准。信义义务首先应该表现为投资者利益优先。目前,我国信义义务的规范主要是《公司法》《证券法》《信托法》《证券投资基金法》,其中,《信托法》《证券投资基金法》中有关受托人信义义务的规定,可以直接用于资产管理业务中的相关金融机构。但总体来看,上述规范对信义义务的规定简单,内容狭窄,难以在司法实践中被用来保护相关主体的合法权益。
(三)积极倡导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理念,加大培育中长期理财客户
一是进一步扩大养老理财产品试点,更好匹配客户中长期养老理财需求;进一步明确理财子公司等机构在养老金第一、第二支柱等方面的投资管理人和产品供给方资质,提高养老金管理人和养老金投资品的多元化。二是继续稳妥有序扩大资管领域特别是银行理财领域开放,引入更多国际成熟机构投资者,优化国内理财市场投资者结构,引进成熟投资理念和先进理财产品,更好服务客户需求特别是中长期理财需求。
(四)推动银行理财机构由“产品供应商”向“综合服务商”的定位升级转变,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宗旨
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给予银行理财公司开展理财顾问咨询业务牌照,未来买方投顾的发展将改变资管机构“产品供应商”的单一角色,有利于围绕客户需求提供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资产管理服务。同时,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加强数字化能力建设,根据投资者客观风险承受能力、主观风险偏好、收益诉求、流动性诉求等因素来刻画投资者风险画像,运用大数据模型分析用户行为特征,以更加准确识别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精准理财服务。此外,借助金融科技帮助长尾投资者获得公平便捷的投教服务,提高投教效果。
三、持续强化银行理财机构能力建设
(一)加快差异化、突出银行理财特色的产品创新
一是鼓励商业银行对集团内理财子公司、资产管理部门、私人银行部门以及控股公募基金等板块进行有序整合与协同,鼓励差异化发展。二是构建既符合资管新规要求,又适应我国银行理财客户特点的理财产品体系。三是进一步利用好母行的渠道、客户端优势,结合业务特色,做好客户、市场细分,深入挖掘市场需求,不断丰富产品线,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
(二)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投研能力
一是银行理财应建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投研框架,搭建涵盖宏观策略、中观行业的大类资产研究体系。二是精心打造强有力的专业投研、交易团队,加快培养具有市场影响力、客户认可度高的明星投资经理和专家型人才队伍。三是针对银行理财在权益等资产领域投资能力仍相对薄弱的现实情况,各机构短期内可酌情采取FOF/MOM模式等委外投资模式开展相关投资,并重点做好委外投资中的管理人筛选、跟踪、评估等管理工作。
(三)进一步强化全面、独立的市场化风控体系
一是风险管理前置,在业务开展前对承担的风险形成清晰、可量化的评估,明确业务开展所需的风险预算。二是业务开展过程中做好风险监测、反馈、控制,不断优化完善风控手段,确保风险管理及时反映业务开展状况与环境变化。三是根据理财业务特点,以产品维度为核心,建立涵盖制度、产品、资产及运营层面等多层次的立体化风控体系,实现全面风险管理。
(四)进一步夯实人才、系统、科技等业务发展基础
一是要加强人才引进培养,推进专业团队建设。一方面,在内部为优秀人才提供明确的晋升通道、合理的绩效考核及薪酬体系,同时做好多元化人才引进,吸引更多优质人才加盟。另一方面,强化存量人员的培训力度,借助定期培训学习、外派培训等方式提升存量人员业务能力。二是加快理财系统建设。持续加大科技力量投入,配备专业人员,设置专业团队,通过自建与外包相结合方式,做好理财系统建设,支持业务转型发展。三是强化科技赋能,加快数字化转型。银行理财要借鉴国外先进资产管理机构经验,加速金融科技在理财业务中的逐步应用,围绕智能获客、智能投顾、大数据风控等方向,加快数字化转型,特别是强化对母行科技实力的利用。
-
阿里国际站(“死守”阿里巴巴国际站)
2024-05-26
-
淮海经济区(淮海经济区三个主要经济城市数据,徐州规模大,济宁扎实临沂活跃)
2024-05-26
-
吴江市(12个版聚焦吴江经验,全国分享)
2024-05-26
-
书法学习(掌握深入临帖的关键,学书法便可豁然开朗)
2024-05-26
-
布政(清代此省份是个特例,不仅有两个布政使,而且还有两个省会)
2024-05-26
-
519是什么意思(你知道中国旅游日为什么定在“5·19”吗?)
2024-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