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银行理财有哪些新变化?)
来源:【中国金融出版社】
作者|董文欣「光大证券研究所」
提要:
2023年银行理财或将呈现如下新变化:理财规模触底企稳、资产配置或更注重久期匹配、理财产品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养老理财产品体系更加完善、投资者真实风险偏好回归。
展望2023年,在经济复苏预期下,债市表现及大类资产配置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过往银行大幅拉久期的行为预计将有所收敛。
2023年,预计银行理财以固定收益类资产为主、追求绝对收益的配置思路短期内不会变,开放式产品仍将是主流运作形态。
在资管新规大框架下,2022年银行理财相关细则持续完善,理财业务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2022年11月中旬以来,以债市大幅调整为导火索,银行理财遭遇了两波较强赎回压力,并形成了明显负向反馈效应,受到各方高度关注。
2022年12月中旬过后,债市逐步企稳、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净投放力度加大,为市场情绪修复和银行理财净值企稳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由于银行理财净值表现与赎回态势之间呈现较强相关性,叠加商业银行通过渠道维稳、新产品发行等方式做了积极应对,因此“赎回潮”渐近尾声。
在此背景下,如何预判2023年银行理财业务?笔者尝试从银行理财规模增长、资产配置行为、投资者风险偏好与理财业态重塑等角度做出分析。
低基数效应下,理财规模增速或触底企稳
根据中国银保监会数据,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末,银行理财存续规模为30.6万亿元。与此同时,2022年11月中旬赎回压力过后,预计理财整体被赎回规模的比例在10%附近,因此,截至2022年末,银行理财规模或录得28万亿元左右。
2022年,随着净值化的深入推进,银行理财产品线出现了如下新变化:一方面,开放式产品占比稳步升至2022年6月末的83.3%,成为绝对主流产品形态;另一方面,开放式产品逐步形成了每日开放型(主要为现金管理类理财)、固定期限定开型、最小持有期型三条主要产品形态(见表1)。
银行理财登记中心数据显示,2019-2021年,银行理财每年自然规模增长1.7万亿-3.1万亿元,中枢为2.3万亿元。2023年,在中性假设下,银行理财规模将自然增长2万亿元左右。如果2023年整体银行理财净值表现趋稳,那么暂时避险回表的资金可能会有30%-50%的比例再度回流理财业务。综合来看,2023年银行理财规模增量预计在2万亿-3万亿元,总体规模将达到30万亿-31万亿元。在低基数效应下,银行理财规模对应增速预计落在7%-10%,实现触底企稳。
对负债端稳定性再认识,资产配置更注重久期匹配
回顾2022年以来银行理财整体运行态势及所经历的赎回压力,一方面,过去银行理财负债稳定性一度被视为在大资管行业中的重要竞争优势,在净值化运作态势下,或许这种稳定性远不及市场此前预期;另一方面,与负债端相对应的,银行理财投资端需要更好地做好久期选择与流动性管理。
其一,久期选择和流动性管理可能将更为审慎。过去由于银行理财真正净值化运作程度偏低,叠加近1-2年债市环境整体相对友好,因此银行理财负债端的稳定性较好。银行理财出于同业竞争来提升业绩表现的考虑,往往通过拉长久期、流动性下沉等方式增厚收益。
以30天最小持有期产品为例,持满30天后,该产品更近似于一款活钱理财类产品,客户申赎灵活性极高。相较理论上0.3-0.4的合意久期,过往理财投资端往往将久期拉至0.6-0.8,甚至不排除个别激进产品将久期拉至1以上,这种高度的期限错配在市场遭遇短期大幅调整时,就可能承受较大的净值调整与赎回压力。
展望2023年,在经济复苏预期下,债市表现及大类资产配置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过往银行大幅拉久期的行为预计将有所收敛。同时,银行理财需更好地对潜在流动性压力做好事前预案。
其二,不同理财产品资产配置的分化会更加鲜明。过去在银行理财负债稳定性较强预期下,部分产品线负债端的灵活性及产品间的差异性往往被低估,例如最小持有期产品和定开产品在大类资产配置包括久期安排等方面就呈现较高相似度。后续,随着理财投资更加注重匹配负债端的特点,预计不同产品线在大类资产配置上的区分度会相应有所提升。
产品线难有本质改变,但可能呈现新的边际变化
2023年,预计银行理财产品线及大类资产配置难有本质变化,但不排除阶段性的边际调整。从近年来银行理财运作态势来看,大类资产配置主要以债券类资产为主,占比稳步升至2022年6月末的67.9%。同时,理财产品持有AA+及以上信用债的占比在持续提升。2023年,预计银行理财以固定收益类资产为主、追求绝对收益的配置思路短期内不会变,开放式产品仍将是主流运作形态。
同时,随着市场环境及投资者行为的变化,银行理财可能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例如,净值波动加大阶段,摊余成本法估值产品的关注度提升;开放式产品设计将进一步优化等。同时,我们看到定开产品线为解决过去周周发、月月发等产品形态灵活度相对偏低的问题,进一步创设了申赎便利性更高的周期型产品,不过,这并没有改变定开产品线以固定期限为运作周期的本质特征。
养老理财持续推动产品创新,为全面推广夯实根基
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个人养老金制度加速推进。随着顶层设计逐步完善,中国银保监会结合此前关于养老金融产品的政策要求,明确个人养老金账户制下的产品发展要求。继2021年12月发布《关于开展养老理财产品时点的通知》后,2022年中国银保监会相继发布了《关于扩大养老理财产品时点范围的通知》《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个人养老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就养老理财公平对待投资者、费率设计等监管要求进行了明确和优化。
根据普益标准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1月10日,试点机构共发行养老理财产品52只,实际募集资金规模在1000亿元左右。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具有庞大的客户基础、便捷的金融服务网点及其他金融机构不可比拟的品牌声誉,是大众客群获得稳健存款利息和投资收益的主要渠道。养老理财产品具有匹配客户养老需求的天然优势,未来潜在发展空间巨大。随着产品试点深入推进,预计养老理财产品体系将更加完善,并进一步推动产品创新,为正式全面推广夯实根基。
投资者真实风险偏好回归,逐步重塑理财新业态
2022年以来备受市场关注的理财赎回事件,有助于推动银行资管体系的完善。在此基础上,投资者真实风险偏好将进一步回归,可能会促使银行理财在未来产品线上作出更清晰的划分,逐步重塑行业下一步的打法和面貌。
其一,在拉平大资管行业监管规则的大背景下,随着投资者教育工作的开展,一些投资者转向其他可选产品的倾向或边际增强,部分低风险偏好资金可能会回表,并转换为存款类产品,此举有助于减弱“脱媒”,为后续银行体系负债成本控制提供空间。
其二,部分投资者真实风险偏好被发掘,银行理财需对客群实际风险承受能力及需求进行再认识,相应地,也会产生针对特定客群更加精细化的产品销售和定价策略,这需要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两端同时发力。随着银行提供更丰富的产品体系和差异化服务,收益率曲线长端资金供给增加,将改变多数资金集中于短端的情况,推动收益率曲线陡峭化。
其三,真实资管能力被打造,理财公司运营更加成熟化、市场化。随着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不断迈向纵深,叠加机构客户拓展、养老金融发展等业务机会,预计银行理财将持续提升权益投资占比,并为资本市场持续增加资金来源。
本文来自【中国金融出版社】,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灰色系((专业版抢先看)中国传统色:国色之灰色系)
2024-05-26
-
567(混在朝鲜(567)山下道路被封)
2024-05-26
-
鸡的守护神(十二生肖各自的守护神是谁千万别摆错了)
2024-05-26
-
朴道水汇(【重磅】朴道水汇喜获超亿元融资,聚焦智能化净水建设)
2024-05-26
-
南通市副市长(李柚任南通市副市长)
2024-05-26
-
创一代(创一代相亲被8名女生追着表白,选了最普通的一个,网友:明白人)
2024-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