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保本理财的风险大吗(银行理财难保本:2022年,中国经济环境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信号)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974篇原创文章:
2022年开局三个月不到,中国国内经济环境和现实情况,或许已经不用多说,虽然说人各有异,但是大概率的感受,应该都好不到哪里去。
外围俄乌冲突还在继续,战争已经打了整整一个月;
美联储加息落地,通胀压力之下鹰派预期明显,间接对全球大小国家和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宽松产生了抑制效益。
中国国内受到疫情反复的冲击,实体经济苦不堪言。
楼市,股市低迷,行情拉不起来,就业压力随着毕业季的临近日益加大……
总之,当下对于中国而言,经济环境和信心预期,气氛都比较凝重,这是事实。
越来越多的个体也开始感受到大环境的变化对经济和现金流的影响了。
如何理性客观地看待当下中国经济环境,并且指导自身的行动,成为了很重要的一件事。
这篇文章,就将基于2022年中国经济环境中一个重要的金融和货币市场的信号,进行专题分析和解读,抓住关键,探寻本质,挖掘趋势,发现方向。
内容硬核,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
- 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
- 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
- 头条独家文章,抄袭搬运必究!
(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选择大于努力,思维决定层次,是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的重要规则。
1
中国具有国家背景的金融市场,一个值得关注的关键动态
2022年,在金融投资市场和相关领域的疑惑和烦恼,被放大了很多,其中有一个比较值得关注的动态,就是长期浓眉大眼的,具有国家背景的银行的正规理财产品,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亏损和破净的现象,而且不是个例:
银行理财一直以收益稳健著称,深受广大投资者青睐。
但是从2022年开年以来,银行理财破净的新闻见诸各大媒体,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与讨论,并引发了广大投资者对理财收益率和产品赎回的担忧。
根据wind统计数据,截至3月21日,银行理财产品存续共计28725只,其中单位净值低于1(即破净)的产品共计2376只,占比高达8%。
另有超过2000只产品徘徊在破净边缘,意味着破净和接近破净的产品合计占比超过15%。
这可不是什么野路子的金融产品,也不是高风险的基金股票这样的金融资产,而是各家具有国家背景的银行旗下的,有银行信用和品牌背书的“官方”理财产品。
这对于民间投资群体和市场而言,困惑在于,股票和基金被套也就认了,现在连“浓眉大眼”的银行理财产品都会亏损,还能相信谁?
这不是小事情,这是对银行信用,包括长期构筑的市场信心,会造成严重冲击和影响的大事情。
负面情绪,还有矛盾纠纷,开始在市场投资群体中酝酿,一些比较极端,甚至可以说得上是“闹剧”的冲突爆发,也见诸于报端和媒体。
当然,客观来说,银行作为主体发布的理财产品出现亏损是正常情况,包括各种交易合同,风险告知,基本上方方面面该提示的也都一应俱全,但是作为稳健,安全,长期都有保本表现的银行理财出现明显的“破净”(跌破净值,开始亏损本金)的表现,这种趋势现象所对应的信号,就不简单了。
直白一点,就好像日常高度稳定的学霸突然不及格,对应带来的感官冲击,是一个意思。
涉及到真金白银的投资,这样的认知层面的冲击,更是被无限放大,带来疑惑的同时,并不是一个容易就能被接受的现实。
当然,银行理财破净,这个事情本身没有错误的说法,有依有据:
一方面,是国家资管相关规定和产品结构的改变:
2022年理财产品全面进入净值化时代,净值波动为基本特征。
2018年,以破刚兑、防风险、净值化转型为方向的资管新规正式出台,银行理财开始回归资产管理本源,成为与基金、券商资管并驾齐驱的市场化资管产品之一。净值化转型是银行理财转型过程中面临的痛点、难点和重点,但经过3年左右过渡期,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1年)》,截至2021年末,净值型理财产品余额26.96万亿元,占存量理财产品的比例已经达到92.97%,银行理财已基本完成净值化转型。这意味着,2022年的理财产品基本上以净值型为主,而净值型产品的特点在于实时反映产品投资资产的市值情况,相较于此前的摊余成本法更容易体现资产价格的波动。
因此,2022年初以来银行理财的波动主要是由于结束资管新规过渡期后,全面进入净值化时代所带来的。与基金、资管产品等的波动特征逐渐趋于一致,这是银行理财产品转型后应当具备的基本属性之一。
另一方面,2022年以来,权益和固收类资产价格均出现大幅调整,进一步加剧了理财产品净值的波动,成为引发部分产品破净的直接因素。
2022年初以来,在美联储逐步进入加息与缩表周期、俄乌战争爆发、大宗商品剧烈波动以及国内大量房企陷入信用危机等众多利空信息的冲击之下,国内权益和固收资产均经历了较大幅度调整。
而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以权益和固收资产为基础,在净值化模式下,上述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均及时和充分地反映在理财产品的单位净值之中,并直接造成了部分理财产品的破净。
但是给中国民众和市场带来的冲击肯定不能忽视。
刚兑搞了20年,不可能2个月就完成转型。就连房价跌了都要去闹,银行理财破净,肯定也需要一个适应阶段。
事情就是这么一个事情,不复杂,事实上合理合法,事情本身并没有太多值得讨论的内容,关键是,这个事情所反映出来的深层次的中国经济一些本质和现状,值得关注。
2
银行理财保本的故事讲不下去,揭示了哪些经济本质和现实?
银行理财,是以银行作为民间储蓄和资金吸纳的主体,进行金融相关的筹资和投资实现回报的合规金融业务,长期以来,都以稳健安全的形象存在,但是收益并不是非常突出。
这个金融业务是以银行作为信用主体,也就是银行品牌和口碑,还有银行信用背书的。
业务逻辑,也就是商业模式并不复杂:
1、发行理财产品,这属于公开募集资金,然后提前设定好一个收益率作为募资标准;
2、募资达标以后,银行作为投资主体,在市场和行业中选择投资标的,进行相应周期投资(投资标的获得资金的成本就是银行利润+理财产品承诺回报);
3、投资标的在投资周期和约定时间内,完成经济转化,回收资金,偿还投资;
4、理财周期完成以后,银行按照回收的资金予以兑付理财。
银行理财亏损,最大的原因,只有两个:
要么是理财资金对应的投资标的物经济回收不及预期,或者出现亏损;
要么是回收的资金无法同时覆盖银行利润和理财回报,银行利润优先,那只能让理财投资群体吃亏。
这不是什么不能说的秘密,这就是一种非常传统的金融投融资业务模式。
而作为银行而言,在规则和强监管之下,对应的理财资金投资对象,必然是以稳健,收益确定的行业和领域为核心,这没有什么争议。
2022年,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了“破净”的现象,就是这个投资标的,不太稳健了。
大家以为银行理财,还有各种信托产品,在中国过去20年里面,最核心和主要的投资标的方向是什么?
不用猜,也没有什么争议,就是房地产:绝大多数通过各种金融渠道募集来的资金,最多的都是流向房地产行业。
2021年贯穿全年的调控和金融管制,让房地产行业是直接接触不到这些钱了,窗口指导之下,地方银行也不可能继续依附在房地产经济上面继续躺着发财了。
这就是银行理财保本的形象无法维持,故事讲不下去,所揭示的真正的中国经济现状和本质。
为什么过去20年要说房地产行业是中国经济的核心支柱?
很现实的落到中国经济环境中来看,民营经济中,生意好的不需要这样带有明显分润需求的资金参与,比如老干妈,比如华为,生意不好的银行看不上,不是回报太低,就是风险太高,而国营经济,无非就是用国企信用过个桥,钱到了国企手上转手加点利息就租出去了。
转一圈,也就只有重资产,有优质抵押标的的房地产项目,最适合了。
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利润分配的关系:开发商赚产品利润,这个利润要分给银行理财资金一部分,叠加各种开发成本,开发商的利润该如何实现?
很简单,房价需要持续上涨(土地成本也在上涨),开发商才能保证利润,房地产经济的游戏才能持续下去。
结果大家也就看见了,中国房价在过去20年里面一路上行,政府卖地赚钱,银行通过贷款和衍生依附的金融产品赚钱,保障理财保本的同时也以利息回报投资群体,开发商凭借房价上涨带来利润空间,完成一个环环相扣的金融做增值的循环系统。
发现了没有?这个金融增值循环系统,最终成立维系运转的关键,在哪里?
两个,一个是房价要持续上涨,一个就是要有源源不断的买房人,撬动杠杆进场买房。
两个关键,缺一不可。
中国的房价本质,就是这么被多方合力,利益驱动之下,给抬起来的。
说到底,原来买银行理财的群体获得的利润,不都是买房群体的购房款里面的分润么?
当然,2021年,国家层面出手了,不允许再往市场和购房者群体头上加杠杆,中国楼市入冬,房价横盘,这个金融增值的循环,也就运转不了了。
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或许能让更多的人,更加深入地理解为什么说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支柱定位了。
3
理财破净的现实,能够给现实经济个体带来哪些启示?
事情分析,信号解读,并不复杂,但是要有意义。
银行理财在2022年开始出现了明显的破净趋势,或许只是一个开始,更重要的,是这个趋势苗头,能够给当下中国经济环境中的个体,带来几个重要的启示:
1、不管是高层窗口指导不允许金融衍生资金进入房地产行业也好,还是房地产行业的经济回报不及预期也罢,要看到国家层面对于中国国内金融,银行,经济系统,对于房地产经济的高度依赖现象,已经心生警惕,并且态度坚决要做出改变。
这个态度的认知,非常重要,按照这样的态度,房地产继续回到经济支柱的地位,是不太现实了。
2、银行理财破净,本质上是对银行信用的透支和伤害,任何金融机构的信心都是生存的基石,构筑起来需要时间过程,非常艰难,但是要崩溃,朝夕之间。
这很现实,如果按照资管新规的要求,以前银行还能东拼西凑,依赖房地产就容易赚钱,以后恐怕银行的钱,就不那么好赚了,房地产的路径一旦堵死,按照绝大多数银行的业务水平和投资能力,别说往脸上贴金了,就是维护住现有的脸面和信用,压力都不会小。
这对于中国的银行业来说,或许是面对挑战,全面升级的关键转折点,即将到来的信号。
3、从银行理财“保本”成为历史以后,对于中国国内经济环境而言,有一个很重要的启示,那就是市场化程度和竞争强度,必然会加大,这是以微见著的思维。
如果资金没有安全稳健,可以躺赚的方向,那么资金为了追逐利润而进行的竞争就会越来越大,这对于中国经济个体,中小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信号,意味着未来的资金成本会降低,当然,很明显,这也是国家宏观层面的规划景愿,让银行的钱不好赚,那么资金成本自然就降下来了。
其实任何国家和经济体都是一样,如果银行赚钱容易,那么社会资金的成本一定很好,这是中国经济正在进行全面加速改革的重要信号。
4、后续纯货币的资产性收入必然会全面受到遏制和挤压,暗合共同富裕主旋律。
5、对于个人而言,买银行理财,就冲着高度安全,可以选r1,r2为主。它们保本概率比较大(但也不能绝对承诺不亏)r1的安全系数最高,收益也好实现。
r后面的数字越大,风险也就越高,而且有个原则很重要,那就是银行理财,银行利润优先,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吧?说白了,就是客户亏,银行也不能亏,甚至就算本金亏损,银行都要保证自己的利润,这是金融机构不愿意让大众所知晓的常识。
当然,这同样也是国家想要引导的资金逻辑:资金投资,自己做主,盈亏自负,风险自担。
来自于真金白银的教育是最有效的财商和投资教育,对于银行是这样,对于市场是这样,对于个体,还是这样。
6、从银行理财破净,其实就要对中国房地产经济,未来房价,要有一个理性现实的认知调整了。
要知道,以前调控也好,市场下行也好,其实对应的银行理财长期都是刚兑的,还真的不是什么银行有良心,而是深度绑定,不救不行。
现在银行理财破净,连脸面和招牌信用形象都顾不上了,要看到国家这一次对房地产的态度和意志。
毕竟中国的银行都是国家的,论亲和照顾,房地产只能算野生的,央妈下面的各级大小银行,才是亲生的,这个逻辑很容易理解吧?
亲生儿子都被推进市场,自身自灭,还想着野生的能受到重视,加以呵护?
看懂了这个逻辑,就明白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去看待未来的房价和楼市了,大道至简,不过如此吧?
中国经济结构的变革,正在进行,而你我,都同处于这个时代和阶段。
及早洞察,把握趋势,抓住本质,才是正途。
以上,就是2022年以来,中国经济环境中,银行理财出现破净这个表现,做的专题解读和深入分析,和各位朋友进行分享。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
阿里国际站(“死守”阿里巴巴国际站)
2024-05-26
-
淮海经济区(淮海经济区三个主要经济城市数据,徐州规模大,济宁扎实临沂活跃)
2024-05-26
-
吴江市(12个版聚焦吴江经验,全国分享)
2024-05-26
-
书法学习(掌握深入临帖的关键,学书法便可豁然开朗)
2024-05-26
-
布政(清代此省份是个特例,不仅有两个布政使,而且还有两个省会)
2024-05-26
-
519是什么意思(你知道中国旅游日为什么定在“5·19”吗?)
2024-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