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看待理财(理财产品近来出现浮亏 理性看待银行理财“不保本”)
曾经“稳赚不赔”的银行理财产品近来出现浮亏——
理性看待银行理财“不保本”
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北京金台里支行,前来咨询和办理银行理财等业务的顾客不少。图为柜员正在为顾客办理业务。
本报记者 孔德晨摄
净值跌破1元、300多款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亏损,从前“旱涝保收”的银行理财也开始不保本了!最近数据显示,截至6月28日,共有391只理财产品净值跌破面值1元,亏损幅度最大的达到了40%。曾经“稳赚不赔”的银行理财产品如今不保本,引发许多投资者关注。银行理财不保本背后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资管新规》出台已两年,银行理财的净值化转型进展如何?银行与投资者该如何应对?
对短期浮亏不必太担心
收益率跌至-4.42%,净值降到0.9997,近日,招行一款“季季开1号”产品将银行理财顶上了“热搜”,成了投资界的标志性事件。“我虽然没有买招行的这个‘季季开1号’,但我买了交通银行、光大银行等其他银行的理财产品,前两天看收益率比刚买的时候降低了不少。”在北京工作的姜女士对记者说,由于投资专业知识不足,且个人较注重资金的安全,她这几年一直都是用闲钱购买不同银行的不同理财产品。“最早买理财是在3年前,当时银行给的承诺就是保本,收益稳定。”姜女士说,“我最近发现,银行的APP上会给理财产品专门标注不保本的提示,今年受疫情影响,收益率降低我觉得也是可以理解的。”
数据显示,截至6月28日,共有391只理财产品净值跌破面值1元,其中不乏R2级中低风险产品,亏损幅度最大的达到了40%。记者梳理发现,在出现亏损的391只理财产品中,亏损幅度较大的理财产品多为权益类产品,占比在10%以内,投资标的为股票、全球存托凭证等产品;另有346只是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占比为88.7%,亏损幅度大多在5%以内,主要投资于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等固定收益证券的理财产品。“如果理财也不保本,那我就不敢买了。”姜女士有些担心,“我最近在考虑还要不要给我手里的理财产品续期,万一亏了,那不是本末倒置吗。”
银行理财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有关专家指出,目前所谓的“亏损”多数是“浮亏”,体现的是某一天的变动情况。
“疫情发生以来,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带来了理财产品底层资产价格的波动,固定收益类资产的到期回报率在下行,反映在市场上就是价格下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对本报记者介绍。此外,受近期债市波动的影响,部分以债券为主要投资标的的银行理财产品波动较大,出现了浮亏。
“银行理财产品短期内出现浮亏,其实是正常现象。对待这种浮亏,不必过度解读和担心。”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银行系理财产品出现浮亏,之所以引发较多讨论和关注,其原因一是银行系理财产品投资者的投资风格总体上较为保守,偏好稳健型产品,心理准备不足;二是长期以来银行系理财产品处于隐性的刚性兑付之下,极少出现亏损现象,即使亏损也刚性兑付。“现在,银行理财开始打破刚性兑付,银行不再对投资者做出保本保收益的承诺,市场上的波动能够直接体现在投资者的账户上,就像股票一样涨涨跌跌,这很正常。”曾刚说。
赵锡军还指出,银行的理财产品在经营模式和管理方面正经历较大的调整。“在新的资管规则下,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成立专门经营理财产品的子机构,即理财子公司,通过理财子公司来进行理财产品的经营和管理。”赵锡军说,“但是这个过程目前还未完全完成。在未成熟的特殊时期,出现这种净值的变化是可以接受的。”
理财产品更公开透明
银行理财不保本,也是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最直接的结果。
2018年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明确了资管产品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要求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净值及时反映基础金融资产的收益和风险,让投资者在明晰风险、尽享收益的基础上自担风险,从根本上打破刚性兑付。作为《资管新规》的重要配套细则,今年7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正式发布了《标准化债权类资产认定规则》。
一直以来,银行对理财产品的估值采用摊余成本法,即将理财产品的整体预期收益平摊到期限内的每一天,即使某些天该理财产品出现了亏损,但是在账面上也体现不出来。《资管新规》则要求,金融机构对理财产品采取净值化管理,及时反映基础资产的收益和风险,理财产品的价格变动更加精准和透明,每天的变动都能及时体现出来。
姜女士向记者展示她购买的北京银行“月月添金1号”理财产品的收益情况。记者看到,在银行APP的理财页面里,姜女士购买的理财产品每天收益都有公示,投资者可以清晰查到收益上下波动具体数字。“以往没查不知道,现在一查才感受到,原来理财产品也是有一定风险的。”姜女士感叹。
“只有理财产品价值的波动反映在明面上,投资者才能意识到其风险的存在。”曾刚介绍,《资管新规》出台后,银行理财净值化进程开启,这有助于树立投资者的风险意识。“过去,银行承诺的理财收益率大部分远高于存款利率,让许多老百姓有了理财产品稳健、收益更高的误解。”曾刚说,“现在,明晰的每日收益浮动可以帮助老百姓把理财产品和存款区分开,这让理财产品更公开透明,也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到理财产品的风险。”
曾刚认为,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从长期看有利于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降低理财产品利率对银行存款利率的制约影响,推动存款利率下行。“银行存款端资金下行,资产端贷款下行的空间也将增加,从而能够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曾刚说,“推动资管产品转型为净值化产品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打破刚性兑付的一种手段。”
净值化转型仍将继续
《资管新规》对理财产品的估值办法变动设置了到2020年底的过渡期,过渡期结束后,金融机构不得再发行或存续违反规定的理财产品。如今到过渡期结束只剩最后半年时间,银行理财的净值化转型进行得如何?
根据普益标准日前发布的报告,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中国商业银行的非保本理财规模为24.4万亿元,净值型产品存续余额约为12.54万亿元,净值型产品余额占比已由新规前的15%大幅提高到了目前的51.40%,产品结构已发生了重要变化。
曾刚认为,从产品角度看,目前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新产品都是按照《资管新规》要求发行的,同时,随着存量产品的逐步到期,旧产品数量减少,净值化产品将逐渐占据整个市场。从需求端看,老百姓也在逐步树立起理财产品的风险理念,在购买产品时,不仅看产品收益率,还会关注其风险属性。“风险观念的树立也是推动净值化转型的重要方面。未来,银行在不断提供净值化产品的同时,要更精准地识别客户的风险偏好特征,给客户推送更合适的理财产品;投资者也要认识到‘闭着眼买理财’的时代已经过去,在投资时应理性选择产品。”曾刚说。
今后,银行和投资者该如何更好面对风险、抵御风险?
从银行角度看,曾刚表示,银行理财产品如果仍局限于以固收类和现金管理类为主,则只能满足客户对低风险、稳定收益产品的诉求。因此,如何从当下环境中突围,满足投资人丰富产品的需求并吸引更多投资人,成了各家银行的难题。“银行理财将面对包括券商、基金、资管公司等各类资管机构产品的竞争,这就要求银行努力构建权益类资产的投资能力以及开发相关产品,从而丰富银行理财的产品库、调节资产间的相关性,也有助于更好地服务投资者。”
从投资者角度看,不仅老百姓自身要树立更强的风险意识,未来也要加强消费者投资教育方面的工作。“监管部门或金融机构应主动通过线上直播、线下网点宣讲等方式开展宣传教育,帮助投资者认识自身风险偏好,这也有助于《资管新规》的落地和银行理财的净值化转型。”曾刚说。
孔德晨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部位(学生班里裸露隐私部位引深思:家校社如何共同应对)
2024-05-26
-
推理电影(趁着假期,这8部烧脑电影看起来)
2024-05-26
-
信息学院(客观理性地聊聊湖南信息学院)
2024-05-26
-
中国汉服(汉服是指中国传统服饰吗?)
2024-05-26
-
乳腺有结节(乳腺结节的症状及治疗方案推荐)
2024-05-26
-
宫颈癌(得了宫颈癌,麻烦一个接一个光4个症状就让人吃不消)
2024-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