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大赛毛片(香港小姐:那些最能代表香港的C位佳丽们,是如何选出来的?)
早些年,香港传媒界曾有过这样的说法:“最能代表香港的,不是尖沙咀的钟楼,不是太平山的老衬亭,不是海洋公园,也不是大富豪夜总会,而是香港小姐。”
尽管如今它已难逃明日黄花的历史宿命,但在遭遇中年危机之前,它就像盗版碟里的港产片一样,开启过无数人的香港想象。
香港小姐的前半生
时间退回至1946年。彼时二战刚刚结束,香港主权由日本移交回英国,经历了数年战争岁月的折磨与摧残,香港人急需一种大众娱乐来转移注意力。
于是,带有慈善性质的“香港小姐竞选”,便在北角“丽池空军俱乐部”横空出世。
当时世界大战结束不及一年,广州的“掩埋队”每天在路上收殓无数饿死者的尸体,香港的粮食危机也日益深重——有人质疑,在此情况下,应否搞这种歌舞升平的活动。但最终,选美会还是于6月23日在丽池如期举行。
事实上,所谓“竞选”只是一场简单的泳衣秀。在“国际慈善游泳比赛”的间隙,几位妙龄女郎身穿连体泳衣,绕场一周给中西评判打分。
这场泳衣选美,为沉闷的香港社会带来一道不太合时宜的风景。
在那个风气尚为保守的年代,裸露的肩膀、雪白的大腿,以及紧身衣勾勒出的胸部线条……现在看可能不算什么,但搁那会儿,刺激程度不亚于现场看毛片。
原本可以容纳1700人的会场,最终挤进了2000多人,将俱乐部的木栏都挤坏了。
面对市民饱满的热情,当年的《星岛日报》评论道:“随着和平的光临,人们很需要找寻些趣味、轻松,或者是罗曼斯(Romance)的气氛来调剂一下战争几年来紧张惯了的神经。”
只是,观众见到佳丽真容的那一刻,罗曼斯就幻灭了。
尽管大会所定的赛制十分宽松,只要求佳丽年龄在16到60岁之间、能找到一件泳衣穿在身上即可。但由于是头一次举办,故参赛者寥寥。仅有的11人中,不少还是舞厅小姐、风尘女子。
有人形容,那场选美看到的都是“松弛的线条,胖而不健的体格,由于夜眠晏起弄成的萎黄脸孔。”
“海中无鱼,虾仔为大”,最终,23岁的李兰成为香港历史上第一位港姐冠军,不仅由港督夫人亲自加冕,还获赠价值上千港元的司马牌金表一只。而选美门券所收入的8621港元,则全部用于救济难民及残废军人。
从大众审美看来,李兰姿色平平,难以称得上“美丽”。但即便如此,接下来的港姐选举盛况丝毫不减,尤其是1948年。
这一年,丽池从“空军俱乐部”摇身一变成为“丽池花园夜总会”,而幕后推手正是叱咤当时的“夜总会皇帝”、有“香港杜月笙”之称的李裁法。
改头换面的丽池,一跃成为城中最热门的猎艳胜地。为了“搅旺这个场”,李裁法接手主办了这一年的香港小姐选举。
只是,决赛现场,秩序尤其混乱。前排的观众险些被挤进泳池,后排的观众视线则被层层遮挡——明明花真金白银买了门票,却连佳丽的衣角都看不到。至于本来要绕场一周的佳丽们,也因为无立锥之地,只能在泳池一角“企定定”(粤语中的“站稳”、“站好”)。混乱之中,甚至有几双“咸猪手”从人群中扑出,试图对佳丽实施“胸袭”和“腿袭”。
比赛最终在一片混乱中草草收场,“杯葛”的声音也旋即而至。
与前两届“职业小姐获荣衔”的丑闻不同,这一届的冠军人选被质疑是“内定”。
不知是选美黑幕让人意兴阑珊,还是由于其他不得而知的因素,连续办了3年的港姐竞选忽然沉寂了下来。直到1952年,美国举办首届环球小姐竞选,香港受邀作为“香港赛区”参选,选美会才得以重启。
既然是挑选能代表香港争艳国际的美人,这次自然儿戏不得。因此从这一年起,港姐选美成为一项独立且正规的比赛,分为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环节,前两个环节又分为便服、晚礼服、泳装三场。
加上决赛,佳丽们一共要出场七次,前后持续近一个月,可谓是选美马拉松。
由于冠军可到美国竞选“环姐”,获选的话又有机会在荷理活( “好莱坞”的香港译称 )拍电影,当年前去报名的女子甚为踊跃。
同时,主办方也规定,参赛者“必须具有良好品德,优美身材,和健康体魄”,不再允许舞女参选。
但尽管如此,选美依然被视为“低俗”。当时有位在天主教中学念书的学生易名参选,相片登报后,她被校方发现并开除学籍,无奈之下唯有退选。
决赛之夜,导演但杜宇的千金、当时只有21岁的但茱迪“爆冷”夺冠。
在首两轮的晚礼服环节中,她身穿的几套天鹅绒礼服曾获记者大赞:“身段婀娜,轻盈的微笑,有明星派头”,但却并非众人眼中的“大热门”。
有人分析,决赛当晚,5人评审团中有4人是外宾,也许是但茱迪鼻子扁塌、眼睛细长的东方面孔帮了她一把,成了洋人眼中的东方美。
冠军加冕后,但茱迪肩负着“全港人的希望”,带着40套中式礼服登上了飞往美国的班机。
有人扬言,只要但茱迪的排名比同来自亚洲的菲律宾、日本和印度小姐高,就可以得到上镜的机会,以及三千美金的月薪。
最终,但茱迪不负众望,拿下了首届环球小姐的殿军(第四名)奖杯。
70年代香港梦
但茱迪为港姐竞选开了个好头,但茱迪之后,参选港姐成了“飞上枝头变凤凰”的极佳通道,无论是名门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觊觎起那朵钻石后冠来。
只是,彼时的香港正处于从小渔村蜕变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高速转型期,老百姓尚要为衣食劳碌,根本没空关心香港大美人是谁。整个五六十年代,港姐竞选也没有固定的主办方,办起来有一年没一年的。
直到1973年,TVB(香港无线电视台)入主港姐选拔,港姐竞选才气象一新,稳定下来一年一届,持续至今。
而在1973年的过渡期,港岛出现了两位香港小姐,分别是“香港东方选美会”选出的狄波拉和TVB选出的孙泳恩。
事实上,TVB主办的选美会并非“给最好看的发一个皇冠”那么简单。在与国语文化、上海往事周旋良久后,腾飞的香港开始大刀阔斧塑造城市名片。1976年的港姐竞选宣传词就写道:
“‘香港小姐竞选’,目的在于选出一位才貌双全、能真正代表香港美丽与文化的少女,提升海外人士对香港的印象。”
港姐竞选,选的是“香港女性的楷模”。因此,除了评选标准和流程更专业之外,TVB还提出了那句深入民心的口号:美貌与智慧并重。在这样的标准下,评委甚至会刻意避免当选者“过于漂亮”。
在文娱活动相对单调的七十年代,港姐一开办就吸引了万众关注。再加上TVB悉心经营,香港人心目中的“舞厅选美”观念逐渐转变过来,选美成了个人成功路上不妨一试的捷径。
“少女们从五湖四海出发,从纽约、上海、温哥华赶来,接受这个神话城市的审阅。”
而港姐选举,也开启了“明星制造机”模式,佳丽们往往还没出道,就有几部电影等着拍。“世纪美人”赵雅芝、“梦中情人”钟楚红等人,几乎撑起了80年代的香港影坛。甚至有观众评价:“如果没有她们,华语影视圈会失去三分之一的光彩。”
80年代港姐盛世
20世纪80年代,高速发展的香港稳固了“亚洲四小龙”的地位,晋升“东方好莱坞”的无线也一统江湖——搭着“无线电波”的港姐,迎来了我等凡人肉眼可见的巅峰时期。
一年一度的港姐选举成了全岛的盛事。一进入夏季,无论是电视上的宣传片、报摊上的杂志刊物,还是普通市民饮早茶时的闲谈,都离不开“香港小姐”。
决赛之夜,粤港两地居民更是痴痴地守着翡翠台,合家欢程度不亚于春晚。就连内陆观众,也从天线勾来的TVB信号里,接受过港式人体审美的启蒙。
肩负着“宣扬香港”KPI的港姐,不仅深获香港市民的喜爱,地位高得可与港督出席活动。
而且宣布中选的一刹那,便始登龙门,身价百倍,风头一时两无——即使落选,也有机会闯荡娱乐圈,跻身政商界,或被开跑车、住豪宅的贵公子相中,嫁入豪门。
据1989年的港姐冠军陈法蓉回忆,很多香港女孩小时候都cosplay过“港姐加冕”环节:“卷一根棍子当权杖,披一条毛巾在屋里绕场一周。”
——那是梦想中的高光时刻。在那个贫富差距逐渐悬殊的年岁里,港姐就像终极美好样本,很多平民女孩从中看到了希望。
进入到80年代,摇摆于“美貌”与“智慧”之间的审美天平也被重新洗牌——在稳定而富庶的社会里,电视节目的娱乐功能占了上风,评委们不再避讳选手的美貌。让观众赏心悦目、用收视率吸纳广告才是正经事。
1983年,张曼玉甫一出场,几乎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哇,好靓”。
在颜值全靠老天爷赏饭吃的年代里,1988年的“大美人”李嘉欣、1989年“最具都市气质”的陈法蓉、1990年的“靓靓”袁咏仪、1991年“美貌与智慧并重”的郭蔼明扎堆涌现。
至今港人仍感慨,那些年,真是港姐的颜值巅峰。
随着颜值达到巅峰的,还有港姐的收视率。1991年,香港小姐竞选决赛当晚,最高收视达到44点,至今无法超越。只是这一年,香港小姐也走完了辉煌时代的最后一步,就如作家韩松落评论:
“香港小姐”的黄金时代,是1970年代末和整个1980年代,绝代佳人基本分布在这个时间段。而1990年初的袁咏仪、郭蔼明和蔡少芬,可视为这个时代的余韵,尚能说明“香港小姐”的审美观,不是《聊斋》中“罗刹海市”式的审美观。但之后,“香港小姐”竞选便走上天雷滚滚的不归路。
当人们回顾香港小姐时,1993年总是一个分水岭。有专栏作家调侃:香港小姐竞选就是在这一年“坏了风水”的。失望的市民大呼上当之余,“长得像港姐”也成了坊间流行粗口。
而到了如今,选港姐每次都要被喷得体无完肤。面对狗仔队的挖苦和香港市民对“港姐沦陷”的看衰,TVB无论再出什么怪招,也回天乏术。
万人空巷的势头不再,这条古老的成名路上已人迹罕至。只是,退一万步讲,那也不是她们的责任——消失的也许不是美女,而是那个香港娱乐业能人辈出、风起云涌的风流年代。
你觉得为什么香港小姐再无“美得石破天惊”的人了呢?
-
羞花指的是哪位美女——杨贵妃
2024-10-06
-
美女之魅力:我要看美女 赏心悦目的视觉盛宴
2024-10-06
-
美女主播:魅力绽放的璀璨之星
2024-10-06
-
美女写真:艺术与魅力的绽放
2024-10-06
-
比基尼美女:夏日的时尚与魅力
2024-10-06
-
动漫美女:二次元世界的璀璨明珠
2024-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