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订阅

两个美女互频(两个杭州姑娘和她们的豆瓣“母单互助小组”:单身和爱情都在意料之中)

欧易app下载

OKEX欧易app下载

欧易交易所app是全球排名第一的虚拟货币交易所。

APP下载   官网注册
2023年12月04日 12:12 来源于:烟月稀财经笔记 浏览量:
一点也不八卦的SHOW一点 陈新怡【前言】元宵将近,从除夕开始的这半个月,也是单身一族被长辈“春节三连问”的时节:谈恋爱了吗?什么时

一点也不八卦的SHOW一点 陈新怡

【前言】

元宵将近,从除夕开始的这半个月,也是单身一族被长辈“春节三连问”的时节:谈恋爱了吗?什么时候带对象来过年啊?打算结婚了吗?

顿时,妈妈烧了一天的饭都不香了。

国家卫健委人口家庭司负责人近日表示,作为新婚育主体的90后、00后,婚育推迟现象十分突出。#30岁不结婚的人在想什么#、#大龄未婚现象背后是什么#等话题先后登上新浪微博热搜。

根据民政部2018年公布的数据,我国单身人口有2.4亿人,在此基础上,《中国婚姻报告2021》预估,目前处于独居状态的成年人已上升到9200万人。

当全社会越来越多的目光、资源和社会产品,聚焦这群单身适婚青年时,他们也被逐渐垂直细分,其中“大龄未恋”、“母胎单身”等网络词汇逐渐变成“热词”。2021年8月,央视《开门大吉》节目中,主持人尼格买提询问女嘉宾:“你能给我解释一个最近我老听到的词吗?什么叫母胎单身?”

从字面意思看,“母胎单身”说的就是从出生开始就没有谈过恋爱的人。极光调研显示,在单身状态的90后中,“母单”占比19.0%。在刚结束的求职类真人秀《令人心动的offer3》里,来自浙大的医学生张恰,就因其“母胎solo”的标签,在专业之外备受网友关注。

2021年12月,优酷官宣推出全国首档聚焦“母单”的约会真人秀《没谈过恋爱的我》,讨论度被瞬间点燃,微博阅读次数高达1.1亿。不少网友“奔走相告”:终于可以替自己和朋友报名了。

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员,先不要感到悲伤。心理学家研究了各种在两性关系中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得出的结论是:一直单身的原因和家庭、基因都有关系,而基因或许比原生家庭更能影响一个人日后的亲密关系。

豆瓣有一个小组,叫“母单互助组”,成立不到一年,成员即将突破3万大关,每天还有99+的人排队求进组,日常就有不少婚恋主题的节目来找管理员求合作。

这个小组一共6位管理员,其中有4位生活在上海和杭州。最近,我们和管理员们聊了聊他们的家庭、社交、困惑以及自我和解。

希望看到这个故事的你,无论是正在单身,还是会启动“春节三问”的长辈,都请放宽心,好好地享受生活。

然后,遇到那个对的人。

【成立】

在众多单身男女主动或被迫开始相亲时,我们联系上了陈壹(化名)和小鹅(化名),她们是“母单互助组”的两个创始人。

走进茶室,两位长发女生坐在墙角,还挺显眼的。我们笑着确认了彼此的身份,刚坐下,陈壹就推了一杯茶到我面前:白桃乌龙,喝着暖暖,你不喜欢的话,再换一个点点。

长相不错,性格开朗,沟通畅达,让人很难将面前这两位女孩和“母单”联系在一起。

“之前我参加其他活动时,别人也都以为我有对象。”陈壹将背微微挺直:“我感觉大家对我们这样一直单身的人误解蛮多的。”

建立“母单互助组”,源于陈壹和小鹅的一个小“玩笑”。

大学毕业后,陈壹选择去英国读书,去年的春节是一个人关在屋子里过的,想家了就逛豆瓣各类兴趣小组以打发时间。很快她发现,几乎所有和感情相关的小组,都是为情侣或者是有暧昧对象的人设立的。

终于,她忍不住,在朋友群里吐槽:“就没有人关心一下我们母单的生活吗?”

那时已是北京时间晚11点,在香港读书的小鹅,第一个响应:“干脆我们自己建一个,只有‘母单’才能加入。”

两位在杭州读大学的时候就是好友,说干就干,火速申请“母单互助组”,理由她们写的是:从生活经验中不难体会,“母单”群体会面对一些普遍的问题,我们想要探寻自己保持母单状态的理由,试图摆脱“母单”亦或选择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两天后的凌晨两点,小鹅忙完功课,刚打算睡,发现审批已经通过。

为了庆祝,陈壹选了一个小组头像,那是一块麻将牌里的白板,配文:我的感情经历。

小组建好了,怎么运转呢?

如何筛选进组成员,是她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刚开始,陈壹并没有想很多:“写清楚单身几年,以及入组理由就好啦。”

为了让小组看上去不那么冷清,她们还去“游说”了一圈同学和室友,让每人入组后开一个帖子,记录自己的生活和脱单历程。

陈壹把每一个开出的帖子称为“未毕业”,每个帖子都是一段珍贵的人生故事,而一旦组员确定恋爱关系即为“毕业”,需要将帖子改为“已毕业”并自动退组。

但毕业并不是结束,小组还会定期投票评定“优秀校友”,组织“返校日”和“校友回访会”,由管理员私信“已毕业”的学长学姐线上交流答疑,帮助更多的“母单”。

【热门】

谁都没想到,3天后,“母单互助组”登上了豆瓣热门小组趋势,破了一个记录。

陈壹只要一点开豆瓣,就有99+的入组申请等待审批:“这个名字让我很有归属感”、“终于有这个组了!连大数据都知道我是‘母单’。”

申请的理由更是五花八门。

有人只草草写了两个字:“交流”;

有人理解为这是一个纯粹的相亲组,想进组“求对象”;

还有人把“母单”理解为单亲妈妈:“我有一娃,单身了十几年……”

这些状态不符或者理由不清的,两位管理员往往点了“拒绝”,就算这样,最忙的时候,管理组一天要处理近千条申请。

那段时间,两位管理员没日没夜地在审核。

陈壹原本和在国内的妈妈约好,每天要通一个视频电话聊聊天,有的时候不得不开始压短通话时长。妈妈听说她在忙这个组,笑她:“这么忙?那不是更没有时间谈恋爱了。”

随着功课越来越紧,两人不得不又邀请同为“母单”的朋友肾肾帮忙一起加入管理。

对于申请入组的新成员,她们会给出一些建议:入组原因请真情实感,多写写对“母单互助”的理解……

有人看了之后,回复:“管理小组破事那么多,不给进算了。”

在陈壹看来,看似繁琐的审核只是为了维持小组更好的运转秩序。

有段时间,不少小组成员反馈,自己帖子下经常有人发表负面言论。处理多了,管理员们发现:这破坏友好氛围的,往往是一些注册时间不长、没有发布动态的小号,纯粹是来“搅局”的。

于是,“豆瓣注册时间不少于6个月,动态不少于3条”成了入组审核的新关注点。

为了让大家都能更好地交流,管理员们制定了轮班制度,保证时刻有人在关注小组动态。值班的人要负责把关是否有人泄漏了个人真实信息,要删除那些乱七八糟的小广告,要提醒组员小心来自组外陌生人的私信和骚扰。前阵子好几位男组员私信管理员,有男生专门找“母单互助组”的组员聊天,还将记录晒到男性论坛上。

为了丰富大家的生活,他们还设计了各式各样的活动。

最近,组内热火朝天地在征集新春对联,不少成员晒出了颇具小组特色的对子。

贴一幅组员小贤的作品:上联,前怕狼后怕虎怂得一匹;下联,高不成低不就挑得不行;横批,牡丹事出有因。

【烦恼】

临近过年时,陈壹发现,组内各式各样有关“相亲”的紧急求助帖多了起来。

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相亲,对任何问题都很好奇:见面应该说些什么?和对方聊什么不会冷场?该不该自己主动?

对大部分“母单”来说,相亲的第一步,是克服排斥心理。

研究生在读的小红放假回家后被父母安排了相亲,发帖求助:“听到相亲就害怕,该怎么办?”

她列举了三个理由:“觉得自己年龄还小;爸妈帮忙张罗,感觉很奇怪;不喜欢和家人分享感情生活。”

“我并不是抗拒恋爱,但是更想通过自己的渠道去认识,但问题是:我大学读师范,身边朋友圈小,几个小姐妹也都是单身,如何认识到新异性?”

求助帖下面,有人留言鼓励,劝她放松:就当去认识一个新朋友。

也有身经百战的人给她支招:“相亲并不羞耻,就是加个微信聊天,有机会一起出去吃个饭,有缘分就顺利退组,没缘分就在隔壁吐槽组见,还能稍微打消父母催相亲的念头。”

“没有恋爱经验,如何判断相亲对象的态度?”这也是高热的话题。

经同事介绍,小鱼加了一位同是“母单”的男生微信,还约了线下见面,她将这次经历记录在帖子里。虽然相处很愉快,但线上聊天并不多,男生平均一周聊一次的频率往往让她却步。

她一方面想不明白:“是不是两个人都太慢热了?”一方面又从影视剧以及身边例子推断:“如果他真的对我有意思,是不是聊天频率应该更高?”

她形容自己“反复上头又患得患失”:“我是否该更主动一点?还是这个男生只是礼貌,实则对我并不感冒?”

有男性组员站了出来,对男生的表现感同身受:“或许只是个人习惯,像我除了玩游戏,基本不看手机。”

也有组员建议小鱼随时和男生分享一些有趣的事情:“有问题,大家敞开了聊,说说彼此的感受嘛。”

有些“母单”还在相亲场升级打怪,有些却早已经身经百战。

在不断相亲的过程中,组员阳阳说自己体会到越来越多的沮丧和挫败。

在相亲平台上,他尝试加了几位异性好友,在互相发了照片和了解对方的基本信息后,往往没了下文。

在帖子中他诉说了自己的烦恼:“这让我对未来失去了信心,也不想了解更多人,让自己再接受这样的打击,我该如何调节心态?”

【困惑】

在“母单互助组”里,讨论最多的帖子都是和感情有关的。

很多发帖者一边求助,一边不断反思自己身上的问题:是不是专业以及工作原因无法扩大社交圈?是不是不擅长与人交流?是不是边界感过强,安全感又缺乏?

有人用《谢谢你的爱》的歌词形容自己:不喜欢孤独,却又害怕两个人相处。

在众多成为“母单”的原因里,“对亲密关系建立的恐惧”被反复提及,就像组员小恩说的:“不谈恋爱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敢,没信心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也担心影响到生活的其他部分。”

小恩的发言得到了很多组员的回复,有些人又顺着下去,开始“疯狂”地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原生家庭的影响,外貌上的不自信,对承担责任的恐惧……

有段时间,陈壹觉得“母单互助组”都要被负能量给淹没了,特别到了深夜,很多帖子不为求助,只为倾诉:感觉自己人生像一个枯井,是一个被练废的号;和朋友聊故事,永远都是那个没故事的人……年龄焦虑、外貌焦虑、自我怀疑,就像一朵乌云,笼罩在小组上方,这明显违背了建组的初衷。

在她的设想中,建立“母单互助组”是为了打破大家对“母单”的刻板印象,帮助“母单”更好地认清自己,更好地享受生活。但在拒绝某些入组申请后,她们常收到一些负面的组外私信,例如:“丑人多做怪,怪不得‘母单’一辈子”、“你们多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不然怎么没人要?”……

这往往让她很不解。

她觉得自己性格外向,爱好多面,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较强的同理心也让她成为了朋友在恋爱烦恼中的倾听者,她也一直在积极地认识异性。但丰富的社交生活和个人爱好,让她的精神世界很富足,有的时候,她甚至会有一些担心,如果喜欢的那个人和自己不同频怎么办,磨合期会不会很长很痛苦。

还好,家人没有给她任何的压力。70后的父母和结了婚的80后前辈都会开解她:“爱情这东西啊,急不得。没准之后就出现了呢?”

后来,她的社会学导师告诉了她一个心理学名词,叫“不安全型依恋”,这是种心理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分两种,一种是逃避型的人,他会没有谈恋爱的欲望,另一种是焦虑型,他会害怕被拒绝而不去谈。这种心理模式的产生,有很大一个原因是,从小没有得到来自父母的稳定的情感支持。

后来导师又给她看了一项研究,“母单”的另一个原因也许隐藏在基因,甚至基因的影响要高于原生家庭。国外有位科普博主(Asap Science),提到一项研究表明,由于血清素受体基因不同,有些人“天生”就不擅长谈恋爱。

所以,好好单身和向往爱情并不冲突。

为了鼓励大家更积极,管理员们带头分享自己的生活。陈壹记录自己做饭、健身的日常,分享喜欢的歌。七夕那天,她选了一首《Honesty》:“她说宝贝,我害怕恋爱/不要着急女孩/我猜这是关于耐心的游戏”。

小鹅则分享了生活中的小确幸:买了一束花装饰屋子,回家一看发现是牡丹;今天的打扮被陌生人夸奖有品味……

【和解】

惊喜在于新加入的管理员打咩。她建立了2022“今天我很棒/我喜欢自己”打卡楼,号召组员打卡记录每一天称赞自己、喜欢自己的瞬间。

她总结出小组成员的两种状态,一种是在意外界评价,认为自身问题造成了“母单”;还有一种是经历了迷茫期之后,明确了想要的方向,想要一段掌握主动权的感情。

多年在异国他乡求学、工作的经历,纽约、北京、杭州,最后这个北方姑娘决定在西湖边安定下来。她喜欢这个城市带给她的烟火气息。

平时,她全身心投入地投入工作,空下来就去附近花市买几捧花,去菜场买菜,煮一人小火锅。

周末,她会一个人去live house和一些音乐节,《乐队的夏天》她两季都追了,最喜欢“九连真人”。不出门的日子,就缩在家里的沙发上,看一部喜欢的电影,临近30岁,她形容自己:一年比一年更喜欢自己了。

年末,她坐上了杭州著名的1314巴士,掀起裙摆小心翼翼地跨过法喜寺的门槛,祈愿能遇见理想的伴侣。

她憧憬的相处状态是:两人坐在客厅的两头,安静地各做各的事情,猫咪在地毯上睡觉,茶几上放了一盘没吃完的水果。他们会一起逛超市,一起讨论晚上吃什么,卡着点说生日快乐。

在豆瓣小组里,她这样写道:“我依然期待爱情和陪伴,他来了锦上添花,他不来我也活得自在。”

曾经喜欢过的男生被她形容为“后台恋爱”:就像在手机里,可能不在运行中,但是永远在后台,想起来看看。

最近她通过网络平台给全世界各地的人写信,有一位在海外工作的上海男生回信给她,两人很聊得来,经常说着说着就到了深夜,相似的灵魂彼此靠近,爱情的轮廓若隐若现。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曾作过一场名为《在单身的黄金年代,我们如何面对爱情》的演讲,他评价现在的年轻人:“他们18岁开始上大学,离开了原来的乡土,半社会化。这时,婚姻的意义是非常大的,在一个漂流的大世界里面,两个人相遇相合,构成一个温暖的小世界,哪怕外面再动荡。”

【毕业】

“你看,‘母单’不是什么缺陷,也许他们更早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更有耐心,当真正的爱情来临时,他们才会更加地坚定。”在“已毕业”的帖子里,有人把标题改为:遇到对的人,脱单就很快。

在小鹅的印象里,有两位组员,就在前几天结了婚。

那是去年3月加入“母单互助小组”的小谢,在组里认识了一位男生,她形容彼此:“相识才半个月,却觉得像认识了好久。”

他们惊喜地发现,两人的兴趣爱好、性格、价值观全部相似,很多时候,往往她才说了上半段,男生就能心领神会地接上下半截,于是5月份他们就确定了恋爱关系。

线上交流的真诚,让线下的见面也非常顺利,脱单那天,小谢将状态改为“已毕业”,并附上对爱情的感悟:当遇到对的人时,那种感觉是出生以来从未有过的体会,什么不自信、怕麻烦,都是云烟,顺其自然就好。

相恋8个月后,两人结婚了。小谢在帖子里幸福地晒出合影,两人对着镜头亲吻,背后的墙上,用红纸贴了七个大字:往后余生都是你。

最近,陈壹又有一位“母单”的好友脱单了,她在朋友圈里发出一段“恋爱真好”的感叹:“一段健康的感情关系,让我更自信,更勇敢,更愿意去爱,并更相信自己值得被爱。我并不是一个适应长期深度亲密关系的人,可或许对的人就是对的人,他让我明白两个人真的可以比一个人活得更好,更有意思,更充满了趣味。”

就像梁永安教授说的,年轻人要有坚定的单身信念:“这有个好处,你往上可能会遇到灵魂伴侣,往下,也可能碰到善良的恋人。最怕是把自己的生活寄托在别人身上,希望别人多承担,一切都是对别人的一种期待。”

【编后】

采访结束的那天晚上,我打开豆瓣“母单互助小组”,在自己的帖子里上传了两张采访路上的随手拍。

同为“母单”的你,如果看完这个故事后,想来组里找我们,可以在你的小组申请理由里,附上一句“我是钱江晚报读者”。

如果你不是“母单”,但也有很多单身、觅友的情感问题想分享想讨论,可以到我们客户端的“写点生活”发帖,记得在标题区加上#遇到对的人#作为暗号。

年后,我们会讲述更多都市情感小组的故事。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关键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