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订阅

交行安邦保险理财产品(3·15,揭秘银保理财暗藏内幕,看你掉进了哪家银行的坑?)

欧易app下载

OKEX欧易app下载

欧易交易所app是全球排名第一的虚拟货币交易所。

APP下载   官网注册
2023年11月19日 09:11 来源于:烟月稀财经笔记 浏览量:
保险成银行销售“主力” 银行理财退居“二线”△银行表外业务受限 卖保险可增加中间业务收入△银保理财暗藏“陷阱” 消费者需擦亮眼睛

保险成银行销售“主力” 银行理财退居“二线”

△银行表外业务受限 卖保险可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银保理财暗藏“陷阱” 消费者需擦亮眼睛

保险成银行销售“主力”,银行理财退居“二线”

消费者购买理财产品,一般会选择国有大型银行。在他们看来,国有大型银行首先有安全性的保障,其次收益率也很稳定。不过,这几年来,有消费者发现,国有大型银行内售卖的理财产品可谓是五花八门,如果一不注意,这买到的产品,还真的很难说是银行的理财产品。这不是银行的理财产品,到底又是些什么产品呢?

某银行深圳湾支行:现在有一个养老型保险,五年期年化收益率4.7%左右。

交通银行深圳华融支行:有一个安邦万能险产品,每个月结算利息,是保险公司通过银行渠道来销售。

建设银行深圳香蜜湖支行:银保产品是保险公司在银行销售的产品

这是记者走访三家国有大型银行理财部时遇到的一幕,理财经理们都在向记者兜售一种名为银保理财的产品。

按照理财经理的说法,所谓银保理财,其实就是保险公司通过银行渠道销售的产品。记者了解到,这几年来,银保理财渐渐成了银行销售的主力产品,而银行自身的理财产品,则开始逐步退居“二线”。

交通银行理财经理:周期最短也是五年,收益率比作银行理财高很多,风险非常可控。

某银行理财经理:保险的收益率比银行的利率要高。

建设银行理财经理:为什么要在银行买这个产品,可以做五年、十年、十五年,常年看比较稳健,长期的回报率是可以。

银保理财投资年限长,预期收益高于银行理财产品,这是理财经理们推荐银保理财的主要理由。

记者发现,目前市面推销的银保理财产品,主要为万能型,养老型和分红型产品。虽然所谓的类型不同,但其实都是以预期年化收益为最重要的卖点。

记者从理财经理的介绍得知,这些产品投资年限一般是五到十年,期满后,预期平均年化收益率在5%到6%之间,其中还有保底承诺。

建设银行理财经理:5%那个五年期的产品,保底就会有3% 。5.3%分红型,保底只有1.7%,存在一定的风险。

理财经理们还和记者强调,在银行购买这些保险产品和在保险公司内购买保险产品有很大的不同。银行会以自身作为信誉担保,为客户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这些都是保险公司无法比拟的。

某银行理财经理:每个保险有个险渠道和银保渠道,银保不用找业务员,你可以找任何一个银行都可以 。

建设银行理财经理:银行的信用在是里面的。

交通银行理财经理:如果一家保险公司出了问题,银保监会去接管。

银行表外业务受限,

卖保险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几大国有商业银行一致的向客户推销保险产品,并且都表示售卖保险产品的原因在于收益率高于银行本身的产品。同时还强调,这类保险产品具有很好的安全性。

银行如此大力的推销并非自身经营管理的保险产品,其原因真的仅仅在于保险产品收益高,安全性好吗?这背后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呢?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有银行自身的大额定期存单产品,时长为三年期,年化收益为4.125%。可以说,这是目前,银行自有管理产品中收益最高的水平。有理财经理介绍,银行理财产品时间短,年化收益低,是受制于相关政策及当下基准利率。

理财经理表示,相比而言,保险公司受制程度有限,其投资领域更广,产生较好收益的可能性很大。因而,保险产品理财预期收益高于银行理财。

对于银行而言,售卖预期收益更高的产品,更容易吸引客户。而对于银行本身来说,又可以获得稳定的佣金收入。

建设银行理财经理:银行很多事做不了的,所以必须有合作公司来销售的,我们销售了之后肯定是会赚它一点钱的。要不然我们利润怎么来,光靠一些存贷款,现在吃这个差量也不会吃太久。银行赚一些中间业务收入,我们的工资也是在这里。

有理财专家表示,银行的基础业务是存贷差,但过去一段时间,银行表外业务较为活跃,这种表外业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银行理财产品。据了解,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曾一度还创下了历史记录。但与此同时,很多不规范及违法违规的操作也在其中呈现出来。不过,随着资管新规的出台,银行表外投资范畴受到管制和限制,这使得银行自身管理的产品收益开始逐步收缩。

有专家介绍,这几年来,银行的吸存率有所下降,为拓展收入,几乎所有的银行都开始转型成了所谓的金融超市,推销起了一些非自身经营金融产品,保险产品就是其中之一。

而对于银行来说,出售保险等类似产品,一方面可以减少银行整体的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借助银行本身的信誉销售,可以获得稳定的中间业务收入。但关键的是,银行能否做好了对于保险产品的风控体系搭建,对于消费者而言尤为重要。

银保理财暗藏“陷阱”,消费者需擦亮眼睛

一方面,银行自身管理产品业务收入收缩,一方面保险等产品可以增加中间业务收入。从经营角度看,这种操作模式的转变似乎并不为过。

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银行售卖的保险产品真的有理财经理们说的那么好吗?

记者走访中发现,各大国有银行推销的保险产品,背后的管理公司也有很大的不同,比如交通银行主推的是此前曾出现很大经营问题的安邦保险。而安邦产品对于其他银行来说则选择望而却步。

记者发现,国有银行主推的保险产品,很难见到一些大型保险公司的身影,相反,现阶段售卖的产品大都来自近几年才成立的保险公司。

有专家表示,销售能力较弱中小型保险公司,之所以愿意与银行合作,主要在于其销售团队能力与大型保险公司相比较弱,并且销售渠道较窄。

而这些保险公司接受市场考验的时间较短,投资能力如何,还需市场检验。也就是说,银行理财经理所说的预期收益并非保证收益,一旦保险公司投资能力有限,消费者的最终收益可能只是一个保底收益。

一般来说,保底收益比银行定期存款的收益要低不少。

值得注意的是,银行代销保险产品,还存在责任风险的问题。因为,毕竟产品的实际管理公司为保险公司,银行的角色只是销售中介,一旦承诺无法兑现,最终的责任主体还在保险公司而非银行。所以,消费者在购买所谓银保理财时,需要明晰到底谁是责任主体。

还有一点也值得消费者注意,那就是,保险产品与此前银行理财产品的管理规则并不相同。有业内人士举例,当下流行的万能险产品,消费者购买后,就需要支付本金3%的管理费,而一旦该产品投资金额未满一年取出,消费者不仅不能获得收益,还将损失本金。

可以看得出,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银行开始扮演起金融超市的角色,而所谓的超市,自然会有令郎满目的商品。银行不再只是产品的制造商,相反,却成了其他产品的销售者。而为了达到销售的目的,美化产品似乎成了银行惯用的手法。

当下,信息的不对称,让人无法判断代销保险产品的稳定性,其中的不确定性,则需要消费者擦亮眼睛,通过多方的询问,仔细的核对,来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购买此类银保产品。

关键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