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订阅

李渔赞美女(李渔《闲情偶寄》:野桃含笑竹篱短,似怨似适隐者情)

欧易app下载

OKEX欧易app下载

欧易交易所app是全球排名第一的虚拟货币交易所。

APP下载   官网注册
2023年11月11日 12:11 来源于:烟月稀财经笔记 浏览量:
李渔的《闲情偶寄》寓“庄论”于“闲情”,以闲散知性的笔调,写文人的闲情雅趣。中国自古以“花”喻“美人”的文化传统,所以,“花”与“美人”也是

李渔的《闲情偶寄》寓“庄论”于“闲情”,以闲散知性的笔调,写文人的闲情雅趣。中国自古以“花”喻“美人”的文化传统,所以,“花”与“美人”也是李渔极爱品赏的两大品类。他观察秋海棠,尝谓秋海棠较春花更媚:“春花肖美人,秋花更肖美人;春花肖美人之已嫁者,秋花肖美人之待年者;春花肖美人之绰约可爱者,秋花肖美人之纤弱可怜者。处子之可怜,少妇之可爱,二者不可得兼,必将娶可怜而割爱矣。”把海棠比美人,别有一番灵心妙解,大可玩味。李渔是一个怜香惜玉的“红裙知已”,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百花知已。古代的许多文人隐士偏爱桃花,把它当作歌咏、欣赏的对象,李渔也不例外。在《闲情偶寄˙种植部》写“桃”的这篇文章中,他不仅写出桃的习性及栽种、嫁接经验,又以桃花比美人,以别具只眼的慧心,写出了桃花所具有的深刻的文化内涵。

赵之谦花卉册—桃花页


“凡言草木之花,矢口即称桃李”,人们只要说到草木之花,开口就会说到桃花和李花,桃李可以称得上是群花的领袖了。桃李之所以能领袖群花,是因为大自然中花的颜色大都是红白两种。在所有的红色花中,桃花的红色最为纯粹;在所有的白色花中,李花的白色最为洁净。“桃花能红李能白”这一句话,“足尽二物之能事”,就是说,红、白二字足以概括桃李两种花“色相”最美的特点。

“然今人所重之桃,非古人所爱之桃”。但是,现在人们所看重的桃,并不是古人所喜爱的桃。“今人所重者为口腹计,未尝究及观览。”现在人们看重的是桃的口感,关注的是它的果实好不好吃的问题,却没有考虑到它的观赏性,即考虑桃花好不好看的问题。“大率桃之为物,可目者未尝可口,不能执两端事人。”总的来说,桃这种东西,花好看的果实不一定好吃;而果实口感好的,花的观感可能就要逊色一些。不可能两方面都尽如人意。“凡欲桃实之佳者,必以他树接之”,要想让桃子好吃,一定要把桃树嫁接到其他树上。但是,嫁接之后的桃花就已经失去了它本真的红色。“不知桃实之佳,佳于接,桃色之坏,亦坏于接”。所以,桃子味道变好,是因为进行了嫁接;桃花的颜色变坏,也是因为嫁接。没有嫁接过的桃花,它的颜色非常娇艳,人们常用来比喻美人的脸。所谓的“桃腮”、“桃靥”,都是指天然的、没有嫁接过的桃花,并不是指现在人们常见的碧桃、绛桃、金桃、银桃之类颜色不再纯正的桃花。桃树因为嫁接而果实更美,但李渔却为桃花因为嫁接而失了颜色,失去了真纯的美而深感惋惜。“即今诗人所咏,画图所绘者,亦是此种。”李渔发现,即使现在诗人吟咏的、画家描绘的桃花,都是指这些未经人工嫁接的、天然的桃花。可见在文人的心目中,源自桃花天然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过桃子满足口腹之欲的实用价值。李渔的审美观与价值观也是如此,在崇美与尚用之间有主从与轻重之别。对于桃,其“花”之娱目之美重于其“果”之利生之用,当口腹之欲与观览之胜无法两全时,即无法“执两端事人”时,李渔所重之处在“美”不在“用”。李渔对美的坚持与追求,超越了物欲与实用,将桃花这种可娱人眼目、悦人性情的审美价值和意义置于物质利益之上。这是其“行乐第一”的养生观念的具体体现。

故宫博物院藏品 邹一桂桃花图轴


到哪里才能欣赏到最美的桃花呢?“此种不得于名园,不得于胜地,惟乡村篱落之间,牧童樵叟所居之地,能富有之”。天然的、最美的桃花在名园里看不到,在游览胜地也难觅踪影,只是在乡村农舍里,在牧童樵夫住的地方,才有很多。这种桃花就如淡泊名利的隐士,甘愿在山林田园里寂寞自守。李渔笔下的桃花,既是隐士的象征,也是以清高自许的自我人格的投射。谐音隐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常用的精神语言方式,它的着眼点在于花卉植物的名称上,大多标示着祈福象征和理想隐喻。桃花因与“逃”同音而具逃离世俗、归隐田园山林之意,在它身上便寄寓了隐士追求自由的理想、珍视个体生命价值的精神品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选中了桃花作为其理想世界的主要标志,他笔下的桃花源,“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是一个集“美”“善”于一体的人间仙境,人们从此便把无忧无虑的、避开世间烦恼和灾难的理想世界称作世外桃源,桃花因此便被广泛地用来表达归隐的悠然情怀了。

故宫博物院藏品 缂丝御制诗花卉图册-桃花


“欲看桃花者,必策蹇郊行,听其所至,如武陵人之偶入桃源,始能复有其乐。”想看桃花的人,一定要骑着小毛驴到郊外去,听任它信步漫游,就像武陵人偶然进入桃花源那样,才能再得到那种乐趣。看桃花要去乡村篱落、牧童樵叟所居之地,因为最美的桃花不在名园胜地,而在远离市井红尘的清净之地,就像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里。到荒郊野外去观赏桃花的闲情雅趣,不仅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追求,更是淡泊功名的文人乐于归隐、不愿与世俗交接、追求闲适的生活态度的体现。提起桃花,人們首先会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桃花是隐士的象征,历来受到高洁之士的喜爱。堪与陶渊明的"桃花源"媲美的,还有唐寅的“桃花庵”。唐寅在其经典杰作《桃花庵歌》中写道: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来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贱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


《桃花庵诗图》


他自诩为桃花仙人,在桃花树下饮酒作诗,在这个桃花开满天的世界里,安享闲适和诗意的生活,道出了古今文人所共同寄托的悠然自得的心境与理想。在淡泊名利的超然背后,是一份旷达与洒脫。疏离、逃避那种车马喧嚣、世俗纷扰的社会,拿花枝当酒钱,是古代失意文人贫穷而富足的人生写照。眼看那五陵豪杰的坟墓早被人耕作了田地,可见世人孜孜以求的功名利禄也不过是浮云。唐寅之沉醉于桃花庵下饮酒,和李渔的乐在“策蹇郊行”赏桃花一样,在旷达洒脱的背后,是怀才不遇的幽怨和不被理解的孤独。李渔所谓看桃花,表面是为了观赏“野桃含笑竹篱短”的媚人春色,其实是为了抒发似怨似适的隐者情怀。可谓言短而意长,语浅而意深。

李渔说,欲当春行乐,如果只是备好酒食,携带着美人来到名园庭院里,观赏其他的花卉还可以,要说能看纯粹自然的桃花而且能得到其中的真趣味,我就不敢相信了。

傅抱石作品《桃花仕女图》


“噫,色之极媚者莫过于桃,而寿之极短者亦莫过于桃”。李渔感叹颜色最姣媚的是桃花,寿命最短的也是桃花。一年之中,桃花盛开在春寒料峭之时,美艳妖娆,可惜花期只有短短的十几天,这与美貌女子青春短暂、红颜易失的命运是多么相似。崔护的咏桃花诗《题都城南庄》写“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把灼灼桃花比作倩笑着的窈窕少女;《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以美艳动人的盛开的桃花称美新嫁娘,成为借桃花喻美人的千古绝唱。虽然桃花被誉为“群芳领袖”,被赞为“艳外之艳”、“花中之花”,但一场风雨便会凋零殆尽,花残貌损。“况是青春将日暮,桃花乱落如红雨。”落花总是令人惆怅,惹人感伤,对美人而言是红颜老去的悲哀,对英雄而言是壮志未酬的落寞,桃花凋零委地的景象因而又成了女子伤春、闺妇愁怨的写照。如果看见一个女子的脸同桃花一样姣美,就应当把她当成花魂来看待,因为这预示着她不久就要魂与体相分离了。所谓“红颜薄命”的说法,就是针对桃花而言的,也是针对面若桃花的美人而言的。“从来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从桃花到美人,美艳之物的易失易碎、难以久持总是让人感慨万端,从而赋予了桃花丰富的精神内涵。李渔以识趣、善想之心,在观照桃花的过程中,发现了人性、物性幽微的共相,演绎出对生命、道德的深层观照和深刻体会。

宋徽宗《桃鸠图》


李渔在《闲情偶寄˙种植部》中,凭借自己对智性、闲趣的热衷与追求,建构出一个悦目娱情、幽深自惬的草木世界,这是一个美学世界,也是一个心灵世界。从桃之果美与花艳不能两全,桃花之美艳与长存不能两全,感悟花开花谢的一定之理,进而体察人情世道,人之处世立身也只能达观知命,守朴知止。这种由物及人的比附联想,是对生命智慧的拓展,从而使李渔笔下的花花草草彰显出特殊而宝贵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