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订阅

古装美女糟蹋-秀才常年不在家,貌美妻子遭恶徒玷污,秀才得知后用半截舌头复仇

欧易app下载

OKEX欧易app下载

欧易交易所app是全球排名第一的虚拟货币交易所。

APP下载   官网注册
2023年10月13日 03:10 来源于:烟月稀财经笔记 浏览量:
一直以来,在人们的心中,僧侣大都是德高望重之人,寺庙更是神圣之地。然而,在民国时期学者徐珂的《清稗类钞》一书中,却记载了一则极其另类的故

一直以来,在人们的心中,僧侣大都是德高望重之人,寺庙更是神圣之地。

然而,在民国时期学者徐珂的《清稗类钞》一书中,却记载了一则极其另类的故事,那就是著名的“咬舌案”。

在这起案件中,不但颠覆了人们对僧侣的固有印象,更是彰显了人性的黑暗和丑陋。

而其戏剧性的进展,更让人拍案叫绝。

丈夫常常年不在家,妻子惨遭恶徒玷污

相传在清朝道光年间某县城中,有一位秀才。

秀才博学多识,家中有一位容貌动人的夫人,可谓郎才女貌,羡煞旁人。

平日的生活当中,秀才为了补贴家计,便到附近的私塾进行教书。

私塾距离秀才家颇远,因此很长时间才能得以返回一次。

丈夫常年不在家,空留貌美如花的妻子独守空闺。

起初妻子倒也忠诚,平日里除了干一些家务活以外,就是去附近的尼姑庵烧香求佛,不问旁事。

一来二去,也就与尼姑庵当中的一名尼姑所熟识。

两人之间,来往甚密。

虽然表面上看,两人算得上是“闺蜜”。

但实际上,这位尼姑的背后却并不简单:她在私下里,长期与同村的武孝廉,有着不正当男女关系。

“武孝廉”是清代的官职名称,用更熟悉的话来说,等同于戏文里常说的武举人。

一位吃着朝廷俸禄的武举人,与一个尼姑通奸,单从这一点便能看出,此人不是什么好东西。

果然,这位武举人十分好色,在接连几次见到秀才的妻子以后,便着了迷,深深地为其所迷恋。

可是想要追秀才的妻子并不是那么容易,平日里,秀才的妻子深居简出,几乎不与外人打交道。

最终,这位武举人使出了一个令人大跌眼镜的方法:“艳妇色,诣尼求达意,欲通之。”

那就是直接跟尼姑讲,自己贪恋秀才妻子的美色,请尼姑来帮忙。

武举人“坦荡”,尼姑当然也不含糊。

她在听闻这番话后,非但没有任何妒意,反而认真地思考起了对策,并且说了这么一番话:

“是难以言辞相强也。欲遂意,须诱之来庵,醉以酒,君愿可偿,彼醒已晚,再以言劝之,可长与往来,保无他虞也。”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想要从言语上来劝说对方,估计是做不成的。如果真想这么做的话,就把她骗来尼姑庵里先灌酒,等到她喝醉,然后“君愿可偿”。

等她酒醉醒来以后,到时候生米就已经煮成熟饭,再给一点小恩小惠,到那时候就什么都不用担心了。

这番话一出,可以说是震碎三观,尼姑自己与武举人交好也就罢了,居然还要把自己的好友拉下水。

但不论如何,听完尼姑的一番话以后,武举人心花怒放,当即便着手进行准备。

几天以后,两人的行动终于开始了。

这一天,尼姑像往常一样邀请秀才的妻子前往尼姑庵。

一番烧香礼佛以后,尼姑便邀请秀才的妻子坐下来喝两盅酒。

对于尼姑的邀请,秀才妻子虽然疑虑,但并未多想,坐下来便喝了起来。

可没曾想,这一天的酒劲儿不是一般的大。

还没喝上几口,秀才妻子便醉了过去,不省人事。

到了这时,藏在一旁的武举人便登了场。

在尼姑的帮助下,武举人把秀才妻子抱到了一旁的卧室,就这样占有了她。

两个时辰以后,秀才妻子酒醒,当她得知自己经历了什么时,已经为时已晚,她当场痛哭流涕,寻死觅活。

此时尼姑再次登场,这时的她再次恢复了“好闺蜜”的身份,一番陈述利弊:

你现在就算自杀,也洗不了清白之身,如果你顺了武举人,那么这些事儿谁都不会知道。

在她的一番“苦言相劝”下,秀才的妻子最终勉强答应,接受了这段关系。

之后的日子里,武举人多次找上秀才妻子。

秀才妻子虽然想过反抗,但一个弱女子怎会是武举人的对手,每每任其摆布。

秀才巧施妙计,杀尼姑、嫁祸武举人

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随着秀才从私塾当中回家,很快,他便察觉了妻子的不对劲。

一番询问下,秀才妻子便把这些天来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讲给了丈夫。

望着哭的梨花带月的妻子,秀才最终选择了原谅她。

随后,秀才便开始思考如何对尼姑和武举人进行报复。

秀才是一介文弱书生,打是肯定打不过的,如果向官府揭发武举人与尼姑通奸,又口说无凭。

一番思索之后,秀才向妻子吐露了自己的计划:

今天晚上我假装离开前往私塾,你去约武举人过来,趁着亲热的时候,咬掉他的舌头,我虽然不谴责你,但是,如果这件事办不好的话,那么咱们以后就没法相容了。

看到丈夫决绝的态度,妻子点了点头,发誓一定会做好这件事。

当晚黄昏时,秀才假装离去,妻子向武举人发出邀约,请他到自己家来。

随后,“孝廉至,妇抱之,以舌入口而相戏,乘不意,骤咬之,孝廉大号,失舌而去。”

想要一口把人的舌头咬掉,这也是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力量的。

但是秀才的妻子最终成功了,她的这股疯劲,还当场把武举人吓跑。

武举人逃跑以后,秀才从房间当中走了出来。

看到妻子成功,他十分欣喜,当场捡起了吴举人的半截舌头,抄起家中的一把刀,便出了门。

秀才当然是打不过武举人的,但是要打一个尼姑还是轻而易举的。

当天晚上,秀才闯入了尼姑庵,彼时的尼姑刚准备上床入睡,突然撞见秀才,不知所措。

秀才二话不说,上前就是两刀将与尼姑捅死。

随后,他把武举人的舌头放入了尼姑口中,扬长而去,回家睡了个大觉。

对于丈夫的所作所为,妻子一脸茫然。

他们先是伤了武举人,现在又杀了尼姑,一死一伤两大凶案,丈夫非但不逃跑,还呼呼大睡,这怕不是已经彻底疯了。

当天晚上,妻子唉声叹气了一整晚。

然而等到第2天一早,事态的走向却远远超乎妻子的意料。

当天上午,有人发现了尼姑庵中的尸体,立马报了官,县衙随后派了一名验尸官前往查看尸体。

等当验尸官掰开尼姑的嘴巴时,恰好看见了那半截舌头,当场叫道:“案破了!”

尼姑口中有半截舌头,这定是尼姑生前反抗歹徒的侵犯,所咬下来的。

接下来,只要找到少了半截舌头的凶手,便能够真相大白。

很快,一大批衙役走上了街头,挨家挨户地寻找少了半截舌头的人。

这起事件在当时闹得沸沸扬扬,没过多久就把武举人抓获了。

公堂上,面对着铁证如山,武举人吱哇乱叫,连连摇头否认,他想要解释,可又由于舌头被咬掉,说不出来话。

县衙官拿了纸笔给他,让他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这位武举人又压根不认识字,一肚子话憋在肚子里,硬是说不出来。

古代办案并不比今日,其手续和进程都要潦草的很多,通常情况下,发现证据找到逻辑关系便就能结案。

眼看着实在没有进展,县令也不耐烦了,当即宣布武举人就是此案的真凶,“以孝廉抵偿”,让他来为此案承担责罚。

秀才的这一计,可谓是直击要害,令人不得不赞叹秀才足智多谋。

然而可惜的是,虽然成功复仇,秀才和妻子之间的关系也难以弥补。

在那个使贞洁如性命的年代里,秀才妻子遭到了玷污,那是一辈子的丑事。

尽管秀才嘴上不说什么,但是他的行动却相当的“诚实”。

之后的日子里,他刻意疏远了妻子,另纳了一房小妾,对原配妻子鲜少过问。

可以说,秀才妻子此后的一辈子当中,都在为此事而“赎罪”,整场事件下来,没有一个人是赢家。

“咬舌案”背后的猜想:真实还是虚构?

“咬舌案”出自徐柯编撰的《清稗类钞》诉讼类第二卷的咬舌案,此书记载从顺治皇帝到宣统皇帝之间发生的事。

《清稗类钞》是徐珂仿昭潘永因《宋稗类钞》体裁,撰写而成。

全书涉猎内容极其广泛,从朝堂上、到山野中,从人文故事、到天文地理,内容十分广阔。

值得一提的是,《清稗类钞》并非是古代文人所编纂的虚构故事集。

除了“咬舌案”以外,在全书中有还有不少奇闻案件,大都能够准确地说出时间、地点、人物,并且与真实历史相照应,有史可据。

咬舌案虽然没有提及具体人物姓名和地点,但是从其叙事风格和细节上,很难贸然断定其为虚构。

但是,此时此刻,另一个问题也出现了。

如果这起事件是真实存在的,那么为何会流传开来,为人所知呢?这起事件究竟真假如何?又是谁将其记录下来呢?

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可以有两个解释。

第一,整场事件纯粹是虚构的。

从这篇文章的情节上来看,与明代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五回“武松斗杀西门庆”高度相似。

其中,秀才的妻子可以对应潘金莲,武举人则可以对应西门庆。

而负责牵线搭桥、提供场地的尼姑,也对得上开茶馆的王婆。

与《水浒传》不同的是,这篇文章当中把武松斗杀的场景,换成了秀才智取。

《水浒传》一书在明清两朝盛行,或许是某位读者看完之后脑洞大开,仿照其结构,进而写下了这么一篇故事。

又或许是某段散佚的小众戏文,最后口口相传,以传说的形式保留了下来,最终阴差阳错收录于《清稗类钞》中。

如果从这样的角度上来看,便能解释很多问题了。

然而关于这则故事,也有着第二种解释,那就是认定这起事件是真实存在的。

在《清稗类钞》的原文末尾,有着这样一个伏笔:“秀才自此薄其妻,納一妾,妻寵驟衰。”

翻译成白话文为:从这件事情发生以后,秀才就开始对刻薄的对待他的妻子,并且纳了一个小妾,原配妻子逐渐失宠。

因此,我们或许可以大胆猜测,正是在妻子失宠以后,心生不满,才会将此事悄悄泄露。

再加上涉及“刑事案件”,不便直接点出姓名,之后这个故事才隐去姓名,作为民间传闻一直流传下来。

总得来说,这两种猜想都没有什么问题。

由于年代久远,这起事件基本上已经无法考证。

毕竟“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读者而言,无论如何想象都不为过。

“咬舌案”并不能当做严格的史料来看待,但即便是当做虚构小说来看,它也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无论它是真实还是虚构的,都能够向我们展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生动形象的古代社会。

正如同目前学界对于《清稗类钞》的普遍评价那样:既有稗于遗闻,亦可以资为谈助。

它能够补漏遗落的历史信息,也可以“聊胜于无”,仅仅作为谈资,究竟如何,全看读者个人心之所向。

参考资料:

1、《清稗類鈔》獄訟類二:咬舌案.

关键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