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订阅

美女和大子泡-18岁张恨水一场包办婚姻,洞房花烛夜,被新娘吓得夺门而出

欧易app下载

OKEX欧易app下载

欧易交易所app是全球排名第一的虚拟货币交易所。

APP下载   官网注册
2023年10月05日 10:10 来源于:烟月稀财经笔记 浏览量:
有人说徐文淑很幸运,嫁给了最会写爱的张恨水,事实真的如此吗?他们的婚姻,就像是吹起的肥皂泡,起初看起来色彩斑斓,转瞬便碎了。张恨水当时沸

有人说徐文淑很幸运,嫁给了最会写爱的张恨水,事实真的如此吗?他们的婚姻,就像是吹起的肥皂泡,起初看起来色彩斑斓,转瞬便碎了。

张恨水当时沸腾了整个时代,很多人都着迷于他的小说,他的《金粉世家》,《啼笑因缘》让人爱不释手。他确实最会写爱,但原配妻子徐文淑却始终未曾从他身上得到过半分的情爱和婚姻的温暖,清寂了一生。

(张恨水)

在张恨水18岁的时候,张家帮张恨水张罗了一场包办婚姻。然而在洞房花烛那一晚,张恨水掀开新娘盖头,却被吓得夺门而出时,大喊:娘!娘!这不是我见过的那个姑娘!

这是怎么回事?为何张恨水在洞房之夜看到新娘后会有如此反应?之后他与新娘之间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调包的新娘,不幸的婚姻开始

张恨水在家里排行老大,所以在他十多岁的时候,母亲就给他定下了一桩婚事。等到张恨水18岁的时候,母亲便张罗着要他成婚。

张恨水出生自一个普通家庭,父亲去世得早,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拉扯大。所以张恨水自小最感激的人就是母亲,因此也从未忤逆过母亲。

在那个旧思想和新时代交替的民国时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那一套与年轻一代所接受的新思想,往往存在极大的冲突。张恨水亦是如此,在得知母亲的决定后,当时的他内心是抗拒的,在他心里认为婚姻应该由自己来做决定。

在这民国时期也是屡见不鲜的,就如徐志摩对张幼仪,再如鲁迅对许广平一样,这些接受过新思想的人,似乎对包办婚姻有着天生的抵触。

但张恨水对于母亲,是说不出拒绝的话的。再三思索后,张恨水想出一个办法,那就是借着见一面的理由,再以不合适为由拒绝这场包办婚姻。

张恨水对着母亲和媒婆说:“我得先去看看姑娘长什么样子,再做决定要不要成亲!”母亲知道儿子的性格,面对儿子这样的诉求,表示了同意,便看了看一旁的媒婆。

媒婆一时间也犯了难,在当时的封建思想里,男女成婚前一般不可接触,哪怕是见面也不允许,只因这是封建社会留下来的一种传统。

媒婆知道要想撮合这门婚事,必须要满足张恨水的要求。于是几人商量着想出了一个办法,既不太过触犯规矩,也能满足了张恨水的要求。那就是媒婆将姑娘约到指定的地点,让张恨水远远地看一眼。

就这样,媒婆事先约好了姑娘来到茶楼,并让张恨水待在茶楼另一处。在一番等待后,媒婆便带着一个姑娘来到了茶楼,她向在远处的张恨水比划了一下手势,意思是说就是这位姑娘。

张恨水定睛看过去,只见女子身材苗条,宛如诗经里在水一方的佳人。所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本就生性浪漫的张恨水一眼便看上了远处的女子,带着悸动的心满口答应了这门亲事。

(民国婚礼)

那年初秋,张家院子张灯结彩,一片喜庆。个个喜笑颜开,而乐得最欢的便是张恨水。在经历了一众欢声喜气及亲朋好友的祝福声中,徐文淑就这样嫁到了张家。

白天的欢声笑语过后,迎来了美好的洞房花烛夜。就在张恨水满心憧憬着这份情窦初开的美好时,当他揭开红盖头的那一刻。带给张恨水的不是惊喜而是惊吓,因为眼前的姑娘,根本就不是当天媒人指给他看的那个芊芊少女。眼前的这个姑娘,又矮又胖,没有一点佳人的模样。

徐文淑

这不仅是包办婚姻,还是骗婚啊!原来这一切都是媒婆搞得鬼,她为了撮合两人的婚姻,在带着张恨水去看姑娘时,上演了一手狸猫换太子的戏码。

张恨水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吓了一跳,夺门而出,大喊道:娘!娘,这根本不是我所看到的那个姑娘......

母亲闻声赶来,告诉他说:这就是徐家的女儿啊!你没有看错吧?张恨水听了气不打一处来,一溜烟跑了出去。洞房花烛夜,彻夜未归

大家在后山一处破房里找到了一脸疲惫的张恨水,母亲对张恨水说到:娶进门的媳妇是不能退掉的。

名义上本就是你情我愿的,如今夫妻之名已成,木已成舟,怎能无缘无故说退就退呢?张恨水虽内心抗拒,但母亲说的确实在理,也便没有反驳,便随着母亲一道回了家。

(窗台)

回到家的张恨水并没有和徐文淑同房的意思,于是清出了一间书房,每夜便睡在了书房。

两人在一个屋檐下,相处起来也并不融洽。一来张恨水每每看到徐淑文就想起自己被骗的事情,二来徐淑文大字不识,就连徐淑文这个名字也都是张恨水的妹妹帮其改的,而她最初的名字叫徐大毛。这样一个目不识丁的人和张恨水根本没有共同语言。与其说不融洽,更确切地说张恨水其实是排斥她的。

以至于张恨水在他的散文《桂窗之友》里,对于成婚后这段时光,他是这样描述的:月圆之夕,清光从桂隙中射上纸窗,家人尽睡,予常灭灯独坐窗下至深夜。

可见那段时光,对于他来说是多么的苦闷。

然而对于徐文淑何尝不是如此,洞房之夜被丈夫丢下,此后还一直遭遇丈夫的逃避,对其不闻不问,好像不曾有过这次婚姻一样。

这场闹剧般的婚姻,最终的受害者无疑还是徐文淑。面对这样的婚姻,她又是如何去对待的?有人说,她拿了一手烂牌,却被她打成了一副好牌。

独守空房,学会了不争和善良

或许早在洞房之夜,张恨水夺门而出时,徐文淑心里便对这份婚姻已经不抱有其他美好的期待了。

(张恨水和徐文淑合照)

淳朴的她,自小在父亲提倡的“女子无德便是才”的教育下,深知为妻之道。在她的观念里,既已嫁到张家,那便是张家的人了,无论怎样都该尽到一个妻子的责任。

所以她并没有选择去抱怨,她依旧每天会按照传统的礼节,去拜见婆婆,每日整理家务,照顾着这个家庭。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她的朴实和善解人意,赢得了张家上下的喜爱和认可,但除了张恨水之外。

两个不同世界的人,虽有相交之时,但随后也会迅速地错开,渐行渐远。婚后没多久,张恨水离开了家来到了汉口。

也许是因为感情失意,张恨水将自己的满腔热情付诸于笔尖。他的文学才能逐渐展现出来,慢慢在文学圈崭露头角。

对于徐文淑,他自从家里出来后一直未曾过问,在他心里那场婚姻本就不存在。然而徐淑文对此也好似全然不在意,她精心侍奉婆婆,还抚养着丈夫的弟妹,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闲暇之时,她也开始跟着小姑子学习认字,慢慢的她也能够阅读一些文章了,包括丈夫的作品。或许她只是为了下次见面能和张恨水聊上几句。

然而他们之间的差距太大,大到根本没有一条路,可以让感情通过。在这场婚姻中,善良、贤惠便成为了徐文淑的精神财富,也成为了她生命中的色彩。

(张恨水)

张母看在心里,自觉张家愧对徐文淑,她不断地要求张恨水要善待她。她对张恨水说:文淑如此贤惠,嫁到我们张家是我们张家的福气,你再怎么不喜欢,那也是你的妻子,至少要给她一个孩子,让她有一个依靠!

张恨水这才在回家的时候,尽量和她在一起,如此徐文淑不久后才有了身孕。然而不幸的是,女儿在出生时,却意外夭折。刚因为孩子的到来,得有一丝安慰的徐文淑,随着孩子的夭折,所有的期望又再度破灭。痛苦不已的她,没有得到丈夫的一丝安慰,得到的是丈夫又一次地离去。

对于张恨水,这一切本就是他遵从母亲的一种行为,而不是对徐文淑的爱。对于徐文淑他并未有过一丝爱意,有的话那也只是怜悯和愧疚。

1918年,张恨水的事业蒸蒸日上,先后成为几个报社的总编辑,在文学圈已是小有名气。丰厚的稿酬,让他很快在北京买下了一座大宅子。

之后便把全家人接到了北平,徐文淑也随着一起来到了北平。或许徐文淑在那时又看到了一丝希望,毕竟两人自结婚以来,很少有时间在一起相处,肯定就缺乏对彼此的了解,如今来到北平或许有机会改善彼此之间的关系。

然而让徐文淑意想不到的是,在这所大宅子里已经有了张恨水认可的女主人,原来张恨水已经另娶了一个妻子,名叫胡秋霞,并且两人生了一个女儿。

传统观念里的正妻竟得不到丈夫的一分爱意,或许这就是徐文淑的悲哀。张母见了心里自然不是滋味,于是再次跟儿子提出给徐文淑一个孩子的请求,好让她后半生有个依靠。张恨水听从母亲的请求,徐文淑再次怀有身孕,且在之后生下一个男孩。

眼看这也是一个大好的结局,可是天不遂人愿。孩子在两岁的时候,又因肺部感染夭折。再一次承受失去孩子的痛苦,让徐文淑对此后的生活也彻底失去了期盼。

而张恨水那边,他也找了母亲,久久跪在她面前。这一跪之后,张恨水表示自己已经完成了母亲所求,此后不再进徐文淑的房间。自此张恨水与徐文淑的情分基本走到了尽头。

从那开始,徐文淑的婚姻生活,分成了两部分:白天照顾家里,晚上和自己独处。她和他之间的故事,或许也该结束了。徐文淑慢慢学会了真正的放下,因为放下,让她变得更加宽容和善良。她依旧为张家不断付出,终其一生,甚至在之后为情敌抚养孩子。很多人无法理解,这样做她到底是为了什么?

付出一生,只有情敌儿子为其送终

1928年,胡秋霞的儿子张晓水早产,生下来后极为虚弱,浑身冰凉。就在所有人都不报以希望时,徐文淑迎了上去,她深知失去孩子的痛苦。她悉心的照顾这孩子,在她的努力下孩子注重慢慢恢复了过来。

看到徐文淑的所作所为,胡秋霞深为感动,同时面对徐文淑的无私和善良,也感到深深的愧疚。于是决定将这个孩子过给徐文淑来照顾,好让她身边也有个人陪伴左右。

(张恨水和周南)

照顾情敌的儿子,这在很多人看来,简直无法想象。然而对徐文淑来言,这是她嫁入张家以来,最为温暖珍贵的一段时光。因为张晓水的到来,给了他从未有过的陪伴,让她体会到了为人母亲的感受。

在北平待了十年,她照顾了婆婆和张晓水十年,十年的陪伴让他收获了与张晓水深厚感情,这是他除婆婆外,最温暖她的一段感情。

在这期间,张恨水又爱上了另一个女子,一个年仅16岁的着迷于他小说的读者,名叫周淑云。胡秋霞和徐文淑不同,是一个敢爱敢恨的人,在得知此事后,便跑到周家大闹一场。最终换来的结局,毫无疑问是张恨水的喜新厌旧。

胡秋霞曾问过徐文淑,看到张恨水爱上别人,你没有一点感觉吗?徐文淑自己也不知道该有什么样的感觉,只是说了句好像没什么感觉。是啊!从未得到过爱,又何谈感觉

(金粉世家剧照)

此后,张恨水娶了周淑云,在创作上也是如鱼得水,《金粉世家》也是在那个时候出版的。有人说是婚姻催发了张恨水的创作灵感。难道文学创作就一定需要情感来做垫脚石?这仿佛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事实。又或是文人喜新厌旧的借口?

对于这些,徐文淑早已不再过问,因为这些早已与她无关。

十年之后,徐文淑陪着婆婆回到了安徽老家,至此她再也没见过张恨水。晚年婆婆去世,唯一陪伴在身边的亲人也离开了,徐文淑仿佛丢了魂一般,那段时间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

(安徽老宅)

婆婆的故去,至此她与张恨水几乎再无瓜葛。但张恨水对于她,始终有一份出于她对张家付出的敬重,也幸亏有这份敬重,才得以支撑起她一人的晚年生活。

与此同时,他们之间除了一张冰冷的婚书以及定时领取的生活费,没有孩子、没有恩情。

此后徐文淑开始吃斋念佛,她人生中唯一的念想就是那抚养了十年的张晓水。两人一直保持着书信的往来,对于抚养十了年的这个张晓水,徐文淑早已视如己出。同样的对于张晓水而言,徐文淑就如同自己的母亲,他们在战火中,靠着书信保持着联系,这也是晚年徐文淑唯一的温暖。

1958年,60岁的徐文淑外出寄信,意外在途中跌倒,当时她手里还紧紧的握着写给张晓水的信,里面字字句句都藏满了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思念。

(张恨水)

因为这次意外,她便一直卧床不起,不久后便永远的沉睡过去,或许她真的感觉累了。对她来说,离开也是一种解脱。

在那场简单的葬礼上,唯一赶来给徐文淑送行的只有张晓水,他跪在徐文淑的灵柩前,痛哭流泪,痛斥自己的不孝。这是她人生中最后一次被人牵挂了吧!

一场丑恶的包办婚姻,让她清寂了一生。但她却始终保持着那份善良和天真,她向我们诠释了,什么叫做年华不是用来抱怨的。得不到爱,得到尊重,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平衡!

但即便是身处这样的婚姻,徐文淑也没将自己活成一个可怜、到处抱怨的弃妇。她在这段婚姻中修炼德行,始终保留着生命中的善,以此将怨恨和寂寞一一化解,最终得到了张家所有人的尊敬,包括张恨水。她无疑是可敬的,但也是可悲的。

关键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