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订阅

校生美女中出-重返母校看变迁丨她脱去了陈旧的外套,换上了崭新的衣裳

欧易app下载

OKEX欧易app下载

欧易交易所app是全球排名第一的虚拟货币交易所。

APP下载   官网注册
2023年10月04日 12:10 来源于:烟月稀财经笔记 浏览量: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忆往昔峥嵘岁月,看母校今日发展,《教育导报·校园周刊》近日向广大读者征集重返母校看变迁的文稿,用文字记录母校的发展
重返母校看变迁丨她脱去了陈旧的外套,换上了崭新的衣裳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忆往昔峥嵘岁月,看母校今日发展,《教育导报·校园周刊》近日向广大读者征集重返母校看变迁的文稿,用文字记录母校的发展变迁以及自己和母校的故事。今天,我们来听3位基层教师讲述他们与母校的故事。

重回母校,与母亲成同事

景怡琅

重返母校看变迁丨她脱去了陈旧的外套,换上了崭新的衣裳

立秋后的一段时间,天气反而更加闷热。吃过晚饭后,天还没有黑,我和母亲决定去附近的学校散步乘凉。

这是我们镇上的中心小学,有资料记载学校是在1932年由一位叫李方洲的绅士所创立。一进校门,我就看到了三个小孩在玩“打沙包”的游戏,眼前的这一幕是多么熟悉,我仿佛回到了童年。

和这个镇上大多数孩子一样,我的童年时光几乎都在这所学校里度过。20世纪90年代末,正是我上小学的时候,每个上学的早晨,只要不下雨,我都会和寄宿生一起在麻麻亮的天色中出早操。那时的操场没有塑胶,也没有用水泥抹平,只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土操场,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这个操场承包的,除了早操、课间操、升旗仪式,当然也少不了我们最喜欢的体育课。那时,没有像样的体育器材,每次体育课,都是老师带领我们做一次热身运动就宣布自由活动。男同学喜欢组成几队比赛“滚铁环”,女同学则比较青睐跳皮筋,操场一片热闹的景象。

那时候,桌凳都是学生从自己家里带的,大小不一,高低不齐。黑板是老式的,久了不刷墨汁就会反光。白天上课时,总会有一些小动物光临教室,麻雀、蜻蜓、蜜蜂、蝴蝶等,给沉闷的课堂带来片刻小插曲。那时的教学条件虽落后,但却给我们这代人留下了纯真的童年记忆。

春华秋实,岁月更迭。2016年9月,我以一名教师的身份与母校重逢,时隔10年,我又回到了母校的怀抱。记得去学校报到的那一天,我一进校门,就像与久别的亲人相聚。令人欣喜的是,如今的母校已经脱去了当年陈旧的外套,换上了崭新的衣裳。

一进校门,土操场变成了漂亮的塑胶篮球场,永远告别了泥泞与尘土。教学楼外重新贴了白色瓷砖,楼层由两层变成了三层,窗户换成了推拉式玻璃窗,桌椅是学校统一配置的。推拉式的磁性黑板代替了老式黑板,老师再也不用担心写粉笔字会打滑;每间教室还配置了一体机,师生可以享受现代化教学带来的便利。

在这里,我遇到了一群可爱的孩子,他们陪伴我在这个学校度过了充实的3年,也遇到了曾经教过我的老师,一切都是那么亲切与熟悉。还有一位特殊的老师,她就是我的母亲,现在,她不仅是我的母亲,也成了我的同事。母亲20岁就来到了这个学校教书,现在已经年过半百,她头上日益增多的白发陪伴母校走过了30个春夏,见证了母校一点一点发生的变化。

面对刚参加工作的我,母亲回忆道:“我刚参加工作那时,乡村办学条件十分落后,校舍破旧,下雨时常常漏雨,冬天用塑料薄膜遮住窗户,风一吹就‘哗哗’作响,学校缺教室和老师是普遍现象。除了教科书,没有其他教学资料,更没有多媒体教学,想给学生出练习题做,只能手工刻蜡纸印试卷……现在是一个新时代,你一定要珍惜现在优越的教学条件,争做新时代的‘四有’好老师。”

听完母亲的讲述,我既为她的经历感到心酸,也为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感到幸运。现在,我可以站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讲课,孩子们再也不用担心有缺玻璃的窗和漏雨的屋顶;我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带领孩子们欣赏祖国的壮丽河山。趁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惠风,教育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教师的整体素质也得到了全面提高,城乡教育水平发展的差异越来越小,乡村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在和母亲成为同事的3年时间里,我们一起上班,一起下班,亦师亦友。她喜欢把丰富的教学经验传授给我,一有空,她就坐到我教室后排听我讲课,课后就指出我在教学中存在的优缺点,并教我改正的方法和技巧。在她的指导下,我的教学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我也把新学的课件制作方法教给母亲,她也很乐意学,在本市每年举行的教育信息化大赛中,她制作的课件多次获奖。

在母校工作的这3年,我看到了母亲和老一辈的教师对工作依然保持的热情与投入,他们身上有太多的优点值得我学习。面对现在优越的条件,他们也紧跟时代步伐,继续学习,没有因为即将退休而松懈,反而保持着高度的热情。今年,母亲依然当着班主任,她是学校12个班主任中年龄最大的一个。

母校!我亲爱的母校!尽管您年岁已高,但您仍没有停下追赶跨越的脚步,一直都怀着满腔热情紧跟着时代的节拍前进着!

我想,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会把最美的祝福送给她,也不会忘记这一所打开我人生第一扇窗的学校——通江县铁溪镇中心小学。

站在家乡的“三尺讲台”看变化

何忠顺

重返母校看变迁丨她脱去了陈旧的外套,换上了崭新的衣裳

我的家乡云凤镇是绵阳市游仙区一个偏远的山村乡镇。我生长在这里,高中毕业后又回到家乡,服务于家乡教育,几十年来一直未曾离开过家乡的三尺讲台。因此,我不仅目睹了家乡几十年来的巨变,也更加深刻感受到家乡的教育变化。

20世纪60年代末,我进入小学读书。当时我的小学,说是学校,其实就是我们村的赵家祠堂。当时我们村就一个老师,隔年招生,一个教室分开坐两个不同年级学生。课堂上,老师先给中年级学生布置作业,然后就给低年级学生上课,20分钟交替进行,这样的教学方式被称为“复式教育”。

后来,小学学制变成了5年,学费每学期也就几块钱,上学的孩子也多了,教室不够就因陋就简,把村上其他的房子腾出来当教室,教室是瓦房、土墙、泥地。学生坐的是木头制作的两人课桌。教室里,一个简易黑木板加白色粉笔,基本就是教师的全部教具。

20世纪70年代末,我高中毕业回到家乡当上了小学教师。当时,学校没有教学参考书和教具,基本上就是一张黑板教学。学生早午晚都是步行上下学。外地老师分配来,就在学校找一间闲置的房子当作自己的寝室,铺一张床就可以睡觉,一日三餐用一个煤油炉灶在屋子里自己煮饭吃。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国家开始大力推行“九年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儿童的书本费、学费全免,辍学情况已消失。学校的条件也随之不断地变化。记得那时倡导政府、学校、老百姓“三结合”集资办学,改善办学条件。学校新建了砖木结构、玻璃门窗的校舍,算是标准教室,上级主管部门也给各个学校添置了一些教学设备。当时开始出现了幻灯机,还有黑白电视机和收录机可供教学使用。孩子们在这样的教室里读书不仅是一种享受,而且还享受着学费、书本费的减免,家长越来越愿意让孩子把小学读完,于是,学校渐渐有了6个年级,学制也从五年制变为六年制。

2008年“5·12”汶川地震,当时我们乡也是受灾的乡镇之一,就在这次大地震后,我乡的学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灾后重建中,学校统筹布局,新建起了多功能教学大楼、学生宿舍楼和学生食堂。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师资队伍不断优化。

随后,国家逐步加大对教育资金投入,学校各项设施设备实现了标准化,学校校园达到了绿化、美化、净化。学校不仅有标准的运动场、塑胶跑道、乒乓球台、硅 PU篮球场、足球场等,还有室内活动室,就算下雨学生也有地方活动。学校还有标准化的科学实验室,标准化的阶梯教室,有近十万藏书的图书室、电脑室和音乐室。

近两年来,学校又经过多方努力,得到许多社会爱心人士的资助,学校的舞蹈室、美术室、心理咨询室、留守儿童之家等添置了设施设备,为学生特长发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现在学校是多媒体教室,每个教室里都安装了电子白板,老师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投影教学、使用网络资源上课。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课堂进行学习。课程也更加多元化。

如今,教师教学工作要求也高了,每一位教师都配备了电脑,中青年教师实行了网上备课,教师队伍的质量有了质的提升。现在通讯的发达,让老师和家长可以通过电话、网络、手机随时沟通。因为通讯畅通,学生们毕业也能与我们保持良好的联系,虽然见面不多,但逢年过节总会有孩子们的问候。

更值得一提的是,游仙区教育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游仙区学校运动场全部实现塑胶化;全区学校均配备了“班班通”设备,在全省率先实现了“班班通”全覆盖;教师人人拥有一台办公电脑;热水工程全面实施,让寄宿学生淋浴洗漱享用热水。

半坡上的村小

田裕兵

重返母校看变迁丨她脱去了陈旧的外套,换上了崭新的衣裳

我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中师毕业后,还在这片生我养我的农村小学教书。

十多年的教育生涯,见证了农村小学的变迁:一座座石头青瓦教室变成了二三层的教学大楼,一块块木漆黑板变成了现代化的电子黑板,木头的课桌条凳换成了层板铁架桌椅……可儿时的村小还在梦中萦绕。

每次回老家,我都会路过小时候读书的那所村小。曾经最繁荣时的8间教室、一间办公室,现如今因村小撤并只剩下一排教室,几间教室孤零零地立在两栋小洋房间。而另一侧的教室被改建为二层村办公楼了,每当村里集会,这里还会热闹一番,看着对面那破烂不堪的教室,这些老人是否能回忆起儿时的快乐?

这所半坡上的村小位于乐至县的良安镇河沟村,我小学6年的生活都在这所小学度过。时光回到20世纪80年代,这里是很热闹的,一到六年级齐全,每个年级50多人,一到下课,三百多人挤满了土质的操场,操场变成了乐园。我们玩着各式各样的游戏,有滚铁环、丢沙包、跳绳、扔纸飞机……而我们玩得最多的还是”撵电猫”。

“撵电猫”是我们那个年代特有的游戏。那时的教室窗户都是粗铁棒焊接的,又大又粗又结实,成了我们”撵电猫”的道具。有时为了赢得比赛,甚至跑出了学校的范围,来到了田埂、土埂上,跑得无影无踪。上课铃响了,一个个满头大汗,赶在老师到教室前回到学校。在这没有围墙的校园里,我们尽情地奔跑,跑向田野、跑向山坡、跑向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课间是快乐的,课堂是有趣的。一旦回到课堂,同学们便暂时忘却课间的快乐,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我们学习拼音、学习乘法口诀、学习整队集合,一个老师什么课都教,因为一个班只有一个老师,但大家学得津津有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城务工成了潮流,子女自然也跟随进城就读,部分村小逐渐走向了衰落,剩下的学生、村小的教学资源逐渐向中心校集中。

自从回到农村,站上三尺讲台,农村教育的变化我更是感受深切。从上学道路的变化到学校的布局调整,从教室的改建到操场的硬化,从教学设备的信息化到教师的专业化,方方面面都融入到了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中。

村村通的水泥公路,让上学路不再遥远;摩托车、电瓶车、三轮车消除了撤村并校带来的交通难题;钢筋水泥的教学楼,让现代化的气息“流进”偏远的农村,不锈钢玻璃窗、精美的窗帘、旋转的电扇营造了舒适的学习环境。操场上,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台、单杠、双杠……运动器械一应俱全。美术教室、音乐室、科学数学实验室、图书室、电脑室等专业教室来到了农村孩子身边,为乡村孩子的全面素质教育提供了物质保证,一批批新招聘的专业教师把各个学科的知识带到农村小学。

语文老师在电子黑板上给没有出过远门的孩子播放西湖的美景,数学老师在实验室带领孩子探索圆面积的公式,科学老师正在教孩子们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细胞结构,音乐老师在乐器伴奏下教孩子唱“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这是乡镇中心校蓬勃发展的现实写照,农村学校新的时代已经来临!

文丨景怡琅 何忠顺 田裕兵

图丨包图网

部分图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丨向颖

川教之声

公众号

重返母校看变迁丨她脱去了陈旧的外套,换上了崭新的衣裳

教育导报

公众号

重返母校看变迁丨她脱去了陈旧的外套,换上了崭新的衣裳
关键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