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皮袍子-写作漫谈37作家张爱玲孤傲冷漠与凉薄无情的原因解析与思辨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具魅力的作家,她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女性主义特征。这位民国才女,因创作《倾城之恋》而响誉文坛,时称"上海滩最红的女作家"。可是,张爱玲又是一个孤傲冷漠与凉薄无情的人。正是她的孤傲冷漠与凉薄无情,最后让张爱玲的一生充满传奇的悲剧色彩。前日,我曾在写作漫谈35期以《一个美女作家的冷漠与凉薄》为题,就其冷漠与凉薄的问题进行了解读,引起了读者朋友的关注。
今天,我就在写作漫谈37期以"作家张爱玲孤傲冷漠与凉薄无情的原因解析与思辨"为题,就张爱玲的孤高冷傲的深层原因进行探析,或许会对我们的文学朋友和读者有所启迪和帮助,真诚欢迎您关注我的平台和每一篇文章,并就文中的观点和分析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01
名门出身和贵族血统的背景,成就了张爱玲的孤傲性格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贵族府邸,可谓家族显赫,名门望族:其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在光绪年间官至左副督御史即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职位,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其生母黄素琼,,是首任长江流域水师提督黄奕升的孙女,继母孙用蕃是时任国民政府总理孙宝琦的女儿。
民国时期的政坛几个非常显赫的大家族,都与张爱玲或多或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显赫的家族和贵族血统,为张爱玲融入了孤高冷傲的贵族基因。张爱玲其眼界之高、眼界之薄,是我们常人望尘莫及的,更是一般作家难以媲美的。其实,这就是张爱玲产生孤高冷傲性格的重要原因之一。
张爱玲的这种锦衣玉食的贵族环境,让张爱玲的生活击钟鼎食般优雅,使她对衣食住行等生活品质的要求完全是贵族化的。比如,张爱玲非常钟情于旗袍的穿戴,几乎一生没有穿过其他服装,从小到老,一直离不开旗袍。即使在她后来生活拮据的时候,依然保持着那种贵族式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
其实,出身于名门望族的张爱玲,骨子里自然有一种高大上的孤高冷傲性格。但是,她开始也并不是那么的孤高与冷傲,在生命的最初阶段她对生活以及身边的人也充满了无限热情。小时候,她很喜欢跟家里的佣人在一起,这在她的自传体小说《雷峰塔》里描写的很详尽,她感觉到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那时候妈妈姑姑去国外留学,爸爸搬去小公馆和姨太太一起生活。家里只剩下她和弟弟以及带她们姐弟俩的两位阿妈。两位阿妈对他们姐弟俩非常好。张爱玲也非常爱他们。有一次,张爱玲对阿妈说长大了要给她买狐狸皮袍子,还要给管账的男佣也买件皮袍子。
幼年的张爱玲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与热爱,她对母亲非常依恋和崇拜。在她看来,母亲的形象就是个仙女,母亲教过书、画过画,具有时代女性的特质。她思维中的母亲是家族里最"罗曼蒂克"的人物,美丽娴雅,裹足女人,却脚步自由,思想开放,一生漂泊在外,甚至还做过印度开国元勋尼赫鲁的两个姐姐的秘书。张爱玲上学的费用,也是由她的母亲供给的。在她眼里的父亲张志沂是典型的遗少,整日抽大烟包养姨太太,挥霍家产。由此,父母感情一直不和,而她都是站在母亲这一边。就连母亲告诉她要和她父亲离婚,她也是支持,只要能让母亲开心就好。
然而,母亲却没有给张爱玲应有的母爱。由于父母离异,母亲抛弃女儿而远走他乡,母亲的形象在张爱玲心中发生了改变,她认为母亲就是一个情感冷漠、自私、变态、不称职的母亲。张爱玲在《私语》中回忆:最初的家里面,没有我母亲这个人,也不感到任何缺陷。母亲的出国和对女儿的冷淡,让张爱玲从母亲那里感到了生疏与冷漠和浓浓的不信任。张爱玲的自传体小说《雷峰塔》与《易经》出来以后,许多人都很震惊。人们发现,伤害张爱玲最重的,其中就有那个最美丽的母亲。
在张爱玲的性格养成过程中,母亲的举动把张爱玲引向了自我怀疑。幼年时期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监护人,都给予她的性格发展以相似的指向:内省、敏感、自卑、自我封闭。而孤独与孤傲,则不可避免地成了她生活中最重要的情感体验。对母爱的渴望,加上对母亲的崇拜,使她不自觉地开始模仿母亲,使她变成了自己的母亲,母亲喜欢的钢琴和画画,张爱玲也样样涉猎。母亲那种贵族式性格与生活方式,也影响了张爱玲更是如出一辙:孤傲、冷漠与凉薄无情。
张爱玲的孤高冷傲,的确是与母亲的遗传基因以及她的贵族家庭身份截然不能分开的。她自小就有文学的天赋和写作的自信,她三岁时能背唐诗,九岁时就得到了第一笔稿费。以至于后来在她23岁时,张爱玲凭借《沉香屑:第一炉香》的横空出世,在上海文坛上崭露头角并红的发紫。尤其是《倾城之恋》发表后,张爱玲以"上海滩最红的女作家"名声一时响誉文坛。新书出版四天就再版。中国民主促进会的重要缔造者之一、上海大名鼎鼎的傅雷专门化名给她的小说写评论,各大报刊都跟她约稿。从此,她的创作一发不可收,创作了许多大放异彩的系列作品。
当时在上海滩想见她的人很多,但见得着她的人却很少,其孤傲性格开始膨胀。有时候人明明在家里,却从门缝下面递个纸条出来说张爱玲不在家,在她那里吃闭门羹的人不计其数。当时她的亲弟弟和友人合办了一份杂志,想请她给写一篇稿子,她竟然直接说,我不能给你们这种没有名气的小报投稿,破坏我自己的名声。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或许,就是张爱玲出身于名门望族孤高冷傲的性格使然吧。
02
父母离异与家庭温馨的缺失,是张爱玲产生冷漠的基石
记得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曾说过,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会影响他的一生。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也就是说很多成年后的问题,都是童年时的问题。童年时与父母的相处,会影响人们与世界的交往与相处。比如与张爱玲同时代的作家冰心也出身于名门,自小受尽宠爱,文字的主题,就是母爱、童真、自然等,虽然她的文学才华,并不为张爱玲所接受,甚至张爱玲很是看不起,但在心态上,却比张爱玲,多了许多雍容与慈悲。
读过张爱玲作品的人都会知道,张爱玲作品大都是透着"灰色"与"冷峻"的痕迹。特别是写到家庭的作品几乎全部都是灰色的压抑的,是让人喘不上气来的那种沉重与压抑。张爱玲文字里的冷,就是她心里的冷。而她心里的冷,就是她原生家庭里的冷。因为童年时的张爱玲,由家庭的宠儿变成了一个弃儿。张爱玲10岁时,父亲与母亲协议离婚,她随父亲生活。母爱从此就黯然离去,母亲远走英国。在张爱玲一生凄苦的生命里,母爱似乎就是非常缺失和匮乏的,甚至是虚无的。以致她在亲生母亲37岁客死伦敦时,想见最后一面,她冷冷地拒绝了。
父亲再婚后,继母孙用蕃对张爱玲不待见,一直是添油加醋制造家庭是非甚至百般刁难,母女二人简直是水火不容,纷争不断。每每受到继母的虐待,父亲不但不站在自己身边,不为她说理,反而又给予了她惨绝人寰的冤枉、暴力、软禁和伤害。这在张爱玲的文字里都有真实的记载:我父亲扬言说要用手枪打死我。我暂时被监禁在空房里,我生在里面的这座房屋忽然变成生疏的了,像月光底下的,黑影中现出青白的粉墙,片面的,癫狂的。
1937年秋,张爱玲和继母为琐事发生冲突,继母不但骂了张爱玲,还动手打了她。张爱玲用手去遮挡继母伸来的巴掌时,继母却说张爱玲要打她。父亲不问青红皂白,对张爱玲就是一阵拳打脚踢,把张爱玲打得倒地不起还不罢手,嘴里还一直叫喊着:"今天非打死你不可!"幸亏祖母留下的老佣人何干不顾一切地把父亲拉开,张爱玲才幸免于难。张爱玲遭受到这一顿打,心里的屈辱羞恨无处发泄,想立即逃走。但是被父亲下令关门,没收了她的钥匙,并被关了禁闭。张爱玲就被软禁在楼下一间空房间里。除了照料她生活起居的保姆何干,父亲不许任何人和她见面、交谈,更不许张爱玲走出门。
此时的张爱玲曾产生轻生的念头,然后又克服轻生,偷偷地为她的逃走做准备。后来她得了痢疾,身体虚弱。父亲从何干那里知道张爱玲患了痢疾,却不给她请医生,也不给她吃药,眼见病一天天严重。何干唯恐发生什么意外,就躲过继母,偷偷告诉父亲。父亲考虑到,如果撒手不管,万一出了事,他就要背上"恶父"害死女儿的坏名声。于是父亲选择了消炎的抗生素针剂,趁继母不注意的时候到楼下去为张爱玲注射。自此,父亲在张爱玲的心中彻底消失了,父亲的一系列暴力举动都在杀死张爱玲心中的父亲。可以说,在张爱玲内心深处的父亲已经死亡,这种父爱的缺失,让张爱玲的内心着实冷漠与凄凉,这种油然而生的冷漠影响着她的一生。
张爱玲的母亲,因为旅居国外,即使偶尔回国来看她时,语言的温暖与温度缺失,甚至刺骨寒心。她说:"我懊悔从前小心看护你的伤寒症。我宁愿看你死,也不愿看你活着使自己处处受苦。"。母亲做的更可怕的事情是,自己住半岛酒店,却让张爱玲暑假住在学校里只有当时的穷人才会被收容的地方。
张爱玲19岁时,以远东第一名的成绩被香港大学文学系录取。在香港大学时,张爱玲的老师佛朗士给了她八百块钱的奖励,张爱玲备受鼓舞,当她兴高采烈拿给母亲看时,母亲以为是她卖身而得异常冷淡。母亲一句"放在那吧!"丝毫没有对张爱玲半句鼓励的语言,后来,这钱又被母亲在牌桌上输掉了,从而让张爱玲透心的寒冷。
在张爱玲的心中,父母都在否定她,忽略她,贬低她,冷落她,遗弃她。她不被看见,也不被父母宠爱。她文学的旷世才华与灿然光辉,全都消失不见,成了心理上和生活上一个可怜的弃儿。在这个貌似显赫的家族里,张爱玲已经感受不到爱。没有了恩情,也没有亲情。只有亲人之间利益往来与冷漠的客套。
张爱玲这种幼年时期沉重的心理创伤,使她在潜意识中产生了愤懑与凶旷的敌对情绪和透明强韧的情感隔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隔离更深,对抗更甚。面对生活里的混乱与冷酷,她逐渐变得孤寂与冷漠,对人对物,都抱有怀疑甚至敌视的态度,一直影响着她的成长、写作、情感和生活。这些,或许就是张爱玲的冷漠个性成长的基石。
03
渴望父爱与爱情错位的婚姻,是张爱玲产生凉薄的内因
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曾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说:"只有孤独的孩子才能把全部热情集聚起来,其他的人在社交活动中早已滥用了自己的感情,和人亲切交往中早已把感情消磨殆尽……。可我身边没有别人,我没法向别人诉说我的心事,没有人指点我、提醒我,我毫无阅历,毫无思想准备:我一头栽进我的命运,就像跌进一个深渊。"
这句话用在张爱玲身上,是最恰当不过了。张爱玲因为爱情而一头栽进自己的命运,就像跌进了一个深渊。虽然,张爱玲在孤独冷漠的自我世界中,把自己的感情保存得很完好。比如,张爱玲除了偶尔参加文学方面的交流活动外,几乎不去交际,也不轻易托付感情,始终独来独往,孤高清绝。可是,人天生就是一种最高级的动物,是需要被倾听、被理解、被爱的。当她一旦遇到了懂得自己的那个人,沉寂多年的情感便会如岩浆喷发一般势不可挡。然而,张爱玲一生曾经无怨无悔、轰轰烈烈爱过的一个男人,就是渣男胡兰成,这也是她错位的爱,甚至是畸形的爱。
1943年,23岁的张爱玲陷入了一个错位的爱情深渊。这年,张爱玲在上海《天地》杂志发了一篇《封锁》的文章,得到了当时南京政府汪伪政权宣传部长、大汉奸胡兰成的青睐。当胡兰成从总编苏青那里得知是一个23岁的女孩写的便开始动心,央求苏青给了地址便去找张爱玲,当胡兰成来到静安寺路赫德路口192号公寓6楼65室时,张爱玲却避而不见。后来,当她得知来访者是经常发稿且对文史哲颇有研究的胡兰成时,张爱玲又主动与其联系。两人见面后,一见钟情,相见恨晚。
众所周知,胡兰成是一个汉奸,一个花心渣男,时年37岁且有家室。其实,胡兰成有过三任妻子:第一个妻子唐玉凤,死在乡下。是旧式婚姻,只相过一次亲,生过一个儿子;第二任妻子全慧文,他到内地教书的时候娶的,生了几个孩子,后来得了神经病,与孩子们住在上海,由秀男管家;第三任妻子应英娣,也就是张爱玲与之相识时,正在任的妻子。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交往,是23岁的她生平的第一次,情窦初开之时,能够被人认真地看在眼里并欣赏,遇到了有生以来最懂得她的人。她被这位情场高手初始的一句"你的身材这样高,这怎么可以"迅速拉近两人的距离;即使写信、写诗,都恰到好处地熨贴心灵;一句"民国世界里的临水照花人",就让张爱玲产生了终身相依的感觉。其实,这个大张爱玲14岁的男人是寻花问柳的花心大萝卜,他哪里是在爱张爱玲!
可能是因为缺少父爱而寻找父爱,张爱玲却深深地陷入爱河不能自拔。她似乎在胡兰成身上既得到了父爱般的关怀,又得到了爱情的归宿一样。所以她动情地写道:"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地,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张爱玲确实爱得卑微。看她的文字孤标傲世,参透男女之情,以为她本人在情场上也是高姿态。可没想到,被爱情冲昏头脑的她,尽显小女人情态。情到浓时,她说:"你的人是真的么?你和我这样在一起是真的么?"。当她知道胡兰成有家室,仍能爱到不求回报:"我想过,你将来就只在我这里来来去去亦可以。"。在张爱玲的内心深处什么都不要,名分、金钱、地位,统统不要,只要你想起我时,来看看我就好。在张爱玲这里,爱情是大于一切的,哪怕胡兰成已经成婚。她就是爱他这个人。1944年8月,两人最终结为夫妻。
可是,胡兰成在结婚时许诺:"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3个月后,他前往武汉,很快勾搭上一个叫周训德的护士。来年3月,他回到上海,将此事告知张爱玲。张爱玲并没有大吵大闹,只是让他选择。她天真地以为,胡兰成会选自己。可是,胡兰成回到武汉后,他仍然与周小姐纠缠不清。几个月后,日本投降,汉奸胡兰成开始了流亡生涯。逃到杭州一带结识了大户人家的姨太太范秀美,随后两人以夫妻名义跑到温州同居。
张爱玲不顾危险,又跑到温州寻他。她对胡兰成说:"我从诸暨丽水来,路上想着这里是你走过的。及在船上望得见温州城了,想你就在那里,这温州城就像含有宝珠在放光。"因为爱一个人,连他所在的地方都爱得要命。然而,胡兰成再次让她失望。当她再次要求胡兰成在自己和周小姐之间做选择时,他仍旧是搪塞。张爱玲近乎哭诉:"你与我结婚时,婚贴上写现世安稳,你不给我安稳?"
胡兰成一句安心的话也舍不得给。张爱玲深深叹气:"你是到底不肯。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她把对这个世间仅有的热情,全部献给了胡兰成。吝啬于给亲人温暖的张爱玲,可以不管不顾地为胡兰成开出一朵花,一旦他不怜惜,她便独自枯萎。把自己的命运悲欢,全都系于一人身上。在这段不平等的感情中,早已不见一个天才女作家的光彩照人。她下笔如此明白,感情却如此糊涂。周小姐一事还未过去,张爱玲又见识到他的另一个女人,范秀美。
在温州待了二十天左右,张爱玲启程回上海,彻底心灰意冷。但她仍是顾念着他,当得知他在温州过得不好,把自己写剧本得来的30万元稿费寄给他,并狠心与他一刀两断:"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的……。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在张爱玲看来,即使分手,也分得这么通情达理,体贴入微。
虽然张爱玲并不多情,但是却为了一个不值得的男人,执着地付出。不知该说是爱情过于伟大,还是该说她的生命太过缺乏温暖与温度。和胡兰成在一起的那一年,恰好是张爱玲出版《传奇》,轰动文坛,大放异彩的那一年;胡兰成感情生变时,张爱玲在文学事业上也备受挫折。1945年8月到1947年4月,她没有发表一个字。至此,张爱玲的情运与命运都开始走下坡路。张爱玲出道即巅峰,此后的几十年中,她虽然仍有作品发表,反响却大不如前。终其一生,她都没能超越自己23岁时取得的文学成就。
总结这段失败的婚姻,或许就是一个情场小白遇上了一个情场高手。张爱玲这样一个孤高冷傲的人遇到胡兰成之后,一下子低到尘埃里去了。至今人们不解并为其鸣不平:把人性看得底儿掉的的张爱玲,怎么会爱上了胡兰成这样一个滥情的渣男呢?在与胡兰成的这段婚姻中,与其说,张爱玲是在寻求婚姻,倒不如说她是在寻求父亲和父爱。她真正选择的,还是父亲。年轻时,选择一个中年人做伴侣;中年时,选择一个老年人做伴侣。1955年10月张爱玲到美国定居,在洛杉矶她遇到作家赖雅。1956年8月,36岁的张爱玲与65岁的赖雅结婚,并怀了赖雅的孩子,后来因为生活拮据而打掉。11年后的1967年,赖雅因病逝世,以另一种方式遗弃了张爱玲。赖雅病逝后,张爱玲年仅46岁,但此后的28年里,张爱玲却终生未再嫁,为了怀念赖雅,张爱玲甚至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爱玲赖雅。她这种择偶的强迫性重复,均来自对父亲与父爱的渴望于期盼。
婚姻的接连失败后,张爱玲对人对己,一直都是彻骨地冷漠与凉薄。本来不善于交际的张爱玲,更不喜欢更不善于与人交往了,一直生活在自闭的世界中。在《天才梦》里,她写道:"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晚年张爱玲独居洛杉矶,被人们流传说,她身穿纸做的衣服,因为怕空气过敏,深居简出,闭门谢客。一个烧饼吃两天,而其他食物,也只牛奶与鸡蛋。骨瘦如柴,像幽灵一样活着。她的性格变得孤僻乖张,有了恋父、恋物、自恋和自闭等心理症状。这种病态,不是显而易见的,它隐藏在她的日常、婚姻和作品中,来达到某种心理的补偿。1995年9月8日,她预感到自己的不幸来临,生命的长路走到了尽头,于是穿戴整齐,躺在地板上,盖着一条薄薄的毯子,在洛杉矶的公寓里,安详地离开人世。7天以后,才被人发现。人们发现她时,身上爬满了虫。
可以说,张爱玲是一个天才作家,一个才华横溢的病人;也是一个旷世奇女子,更是一个苍凉悲哀的传奇。张爱玲带着她显赫的家庭光环和横溢的文学才华与隐隐的骄傲与清高孤独地走了,正如她缺乏父爱与母爱的童年和少年时的孤高冷傲地活。其实,人生就是个百年孤独,每个人都会带着各自的恐惧,寻求各自的圆满。只不过人找到了,有人至今仍然没有。
张爱玲的一生孤傲、冷漠与凉薄、无情于一身。但是,她以她的苍凉和孤独而谢幕,在万盏灯火的夜晚或聚光灯下,给人们留下了无数永恒的、文字的、启示性的苍凉与孤独。而这种苍凉和孤独的内核,就是她真实的艺术人生:一个充满着孤傲冷漠与凉薄无情的苍凉孤独的悲情人生。
我之所以要写下这篇文章,丝毫没有对张爱玲作品和本人诋毁的意思。因为,我也是张爱玲的粉丝,非常喜欢张爱玲的作品,她对中国文学的贡献是不可抹煞的,也是永存史册的,她永远是中国文坛现代史上一个屈指可数的天才作家。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让人们更客观全面真实的认识和了解张爱玲及其文学成就。并真诚地期望我们的社会多一些灿烂的阳光、热情的关爱与温度,少一些孤高冷傲与凉薄无情的冷漠!
阅读说明:今天的文章就写到这里了。如果您感兴趣,可以关注我的平台。如果你有什么观点和想法,可以在评论区进行评论和留言,你的每个评论和留言都是对我的肯定和帮助!我会珍惜并把您的留言作为自己的激励、鼓舞和鞭策,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奉献给关注我的读者和朋友。作者非常感谢您的关注、阅读和评论。明天还会继续为大家更新内容,不要错过!
作者简介:梁家卿,笔名鲁源,作家、画家, 山东平原人,首届鲁迅文学院公安作家班学员,文联第九次、作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列席代表。
-
羞花指的是哪位美女——杨贵妃
2024-10-06
-
美女之魅力:我要看美女 赏心悦目的视觉盛宴
2024-10-06
-
美女主播:魅力绽放的璀璨之星
2024-10-06
-
美女写真:艺术与魅力的绽放
2024-10-06
-
比基尼美女:夏日的时尚与魅力
2024-10-06
-
动漫美女:二次元世界的璀璨明珠
2024-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