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丘县黄陵镇美女趣闻-封丘人与太康道情戏的不解之缘
六十载情结道情
作者:齐永顺
2002年的仲春时节,由太康县委、县政府及太康县道情剧团赠送的石碑竖立仪式在封丘县黄陵镇平街村隆重举行。锣鼓声中,欢笑声里,人们揭开了石碑上面的大红绸带。一个是享有“天下第一团”之誉的太康县道情剧团,一个是黄河北岸普普通通的村庄,两地相隔三百多里,却有着一段风雨同舟的历史渊源。正如碑文中所言:道情源于豫东,成长于封丘县平街,壮大于河南太康,其发展史融入了平街人的德与爱,情与恩,没有平街人就没有道情剧的今天。
苦难的“火种”
1938年,国民党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堤,豫东大地顿成一片水乡泽国,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瘟疫流行,饿殍遍野。太康道情剧前辈艺人志云带领十余人组成的戏班子,辗转流亡到黄河北岸的贯台渡口。他们饥寒交迫,巳有几人晕倒在路旁,陷入呼天不应、叫地不灵的困境。
恰逢平街村的李宝善和赶车的把式于清顺路过此处,问明了来情去路,毫不犹豫地让艺人们分批坐上马车,来回奔波几十里路,护送他们来到平街村。
平街村原名平丘集,春秋战国时期,鲁昭公曾在这里举行诸侯会盟,故而当地民间有七十二路诸侯会平丘之传说。西汉时期,这里亦曾设置过平丘县治。战乱年代,李宝善和村民们的家境并不富裕,大多数人家也在死亡线上受着煎熬。但有稠的就不让艺人们喝稀的,有一碗要端来半碗给艺人们,这成了全村人一致的行动。东家给一条被子,西家就会拿出来两件布衫。艺人们有了病灾,你去请先生,他就去抓药。村民们自觉地呵护着道情剧的“火种”。悠久的历史传统,豪侠仗义的民风,危难时期的救助,使艺人们感受到了温暖,令道情剧这一稀有剧种在这里得到了保护和发展。
艺人们农忙帮农,农闲演练,几年间,逐渐在方圆百里唱出了名堂。道情剧的唱腔清悠委婉,悦耳动听,生活气息浓厚。剧目以小生、小旦、小丑的“三小戏”为主,形象生动,妙趣横生。平街村临近豫剧发祥地之一的清河集,道情的唱腔、服饰、化妆也从豫剧中吸取了养分,丰富发展了自己的艺术特色。“宁可少锄两亩地,也不忘去看道情戏”、“宁叫面发酸,不舍道情班”,从当时流行的民间谚语中,也揭示了人民哺育了艺术,艺术服务于人民的真谛。
在走村串集的演出中,难免会遭到困苦磨难。有一次,在一处集镇演出时,当地的恶棍横加捣乱,并采取撴箱扣人的手段,威逼戏班交纳保护费。平街村群众闻信后,立刻组织本村和附近村庄群众一百余名,手持铁锹、锄头和土枪,快马奔驰八十余里,解救出了戏班子。从此,为预防不测,便打出了“平街道情”的牌子,以显示自己坚实的后盾。
全国解放后,艺人们告别了第二故乡,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太康县。1957年,正式组建了太康县道情剧团。
团聚的亲情
1997年的春天,太康道情剧团又来到了这块哺育过自己的土地。此前,从小对道情戏十分热爱,而今年近古稀的李长青肩负着群情众意,寻觅着儿童时代熟悉的唱腔,六下太康,奔波千里,几经周折才与剧团取得了联系。
此时的道情戏,已是国家和省级保护的稀有剧种。在国家文化部举办的戏曲展演活动中,取得多项金奖,获得“天下第一团”的荣誉。自编自演的现代戏《前进路上》、《两邻居》、《登攀》等,在河南省戏剧大赛上多次获得大奖。
“自落户平街至今,已历四代传人。重返第二故乡团聚,旧情深,新情亲,故水甜人更亲,远来非客乃自家人。”正如碑文中所言,剧团的演职员们以高涨的热情和精湛的艺术,为乡亲们奉献出了一台台精彩的道情戏曲,赢得了乡亲们的赞誉。演出之余,他们还去孤寡老人床前演唱,去敬老院演唱,去学校里演唱。有的青年演员被抽调到河南省电视台《梨园春》栏目赴京演出,临行之际,还对平街村的业余剧团进行认真地辅导。一时之间,在平街村和附近村庄,哼唱道情唱腔成了流行的风尚,乡亲们“磨刀霍霍向猪羊”,把剧团照顾得无微不至。李长青等几位老人还哼起了当年的道情韵调,与演员们进行交流。
“两好和一好,珍珠换玛瑙”,太康县委、县政府和道情剧团竖立的道情碑,显示了封丘人民在危难之时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精神风貌。
愿太康和封丘人民的友谊之花永不凋谢!
-
羞花指的是哪位美女——杨贵妃
2024-10-06
-
美女之魅力:我要看美女 赏心悦目的视觉盛宴
2024-10-06
-
美女主播:魅力绽放的璀璨之星
2024-10-06
-
美女写真:艺术与魅力的绽放
2024-10-06
-
比基尼美女:夏日的时尚与魅力
2024-10-06
-
动漫美女:二次元世界的璀璨明珠
2024-10-06